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拒赔偿”是良心的胜利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1-09-20 12:35 大字

[村头茶亭] 河南 张玉胜

刘士胜和李孝香都是安徽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沿河村的村民,两家并不熟。 8月13日9点多,赶集回家的刘士胜遇见了李孝香的婆婆李家珍。出于好心,刘士胜开着电动三轮车带了老人一程。没想到,刚到村口车子翻了,76岁的李家珍一头栽到地上,过世了。刘士胜好心办了坏事,为了表达心中的愧疚,先后四次要给钱,都被老人的家属婉拒了。

这是一起好心助人却酿成悲剧的交通事故,也是一段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彰显道德与诚信光辉的人间佳话。随着76岁的李家珍老人的意外过世,肇事方为自己的好心办坏事而深深自责,四次坚持赔偿;而受害方却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谅解,四次婉拒赔偿。这既是对“农村人难缠”谬论的有力回击,也是良心PK金钱取得的胜利,更是对“做好事反被诬”社会怪象的现实反讽。

不久前,“许云鹤案”一审判决曾引发社会对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讨论和热议。而话题的实质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反映出人们对道德诚信回归的渴望与企盼。就本案而言,尽管刘士胜和李孝香都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却用博大的胸怀和充分的信任诠释了爱心与宽容的真谛。解读其积极的示范意义,或将有助于对“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话题的正确解答,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与诚信社会的建立。

应该说,刘士胜同意老人搭车,缘于举手之劳的助老爱心驱使;而四次坚持赔偿,则是基于对心理平衡的自责与事故责任的担当:“如果不是我,她怎么也得再活头十年啊。 ”“我们是真心真意想把这个钱给他们,良心上也好受些,可他们家死活不要。 ”夫妻俩话里话外的真情流露和先是四千、后是一万的赔偿举动,无不透视出农村人的厚道与善良。

常言道“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也许正是受刘士胜一家真情实意的感动,老人的儿媳李孝香更表现出莫大的宽容与理解。 “四拒赔偿”,缘于对刘士胜一家的信任和对自己良心的负责。关于事实真相,李孝香的态度是:“我们都是农村的,家门口,哪会说假话。丫头也和我讲过,和她说的一模一样”;关于拒绝赔偿,李孝香的观点是:“人家也是做好事,要了他们钱一辈子良心都过意不去。 ”“如果当时我们去要这个钱,孩子们会怎么想我们当家长的,亲戚朋友也肯定说我们在讹人。别人本来也是在做好事,又不是故意的。要是还要钱,以后好事就没人干了”。而李孝香丈夫“我们家是不能为了钱卖了良心的”话语,更是掷地有声,足以让那些见钱眼开、碰瓷讹人,甚至将助人者当索钱 “冤大头”的主儿脸红汗颜。

人们曾记得,杭州高一男生帮扶摔倒大伯,却遭父母的冷嘲热讽和训斥;88岁的李大爷摔倒后因无人敢扶而窒息死亡。对此,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林认为:“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社会的悲哀。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中国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这种可怕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回到本案,我们为李家珍老人的意外辞世悲哀,更为老人拥有善解人意、宽仁大度的儿子和儿媳感动。从“四拒赔偿”,我们看到了久违的良心与诚信,看到了金钱魔咒的失灵与败北,看到了负责任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以身作则,更看到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带来的和谐共处。

“磨店社区这两户人家的行为,给我们这个社会做出了榜样。这样的爱心,值得人们去学习。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的话表达了人们的心声。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人们期待良心在PK金钱中的取胜,并且节节胜利,最终大获全胜。

新闻推荐

棉花为何会“二次生长”?

笔者近日在棉花产区调查时,看到有少数农户的棉花 “二次生长”严重,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即使是种同一个棉花品种,出现“二次生长”的棉花,比正常生长的棉花要减产20%左右。这种现象,不同年际之间都有发生...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