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聋儿走进有声春天合肥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安徽法制报 2011-03-03 00:51 大字

[摘要]合肥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本报讯 3月2日8点30分,在合肥市心怡康残疾人健康服务中心听力康复班里,3岁的葛飞(化名)带着自己的“小耳朵”,即人工耳蜗,和另外几名同样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一起,跟着老师一起练习口舌操。对于即将到来的爱耳日,葛飞充满期待,在他眼里,这个节日和儿童节一样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合肥市心怡康残疾人健康服务中心,像葛飞这样具有听力障碍、年龄在6周岁以下的小孩还有70个。这些孩子中有的完全失聪,有的还保留残余听力。负责指导孩子们听力康复训练的周正卷老师告诉记者,对于耳聋治疗,完全失聪的孩子一般需要进行人工耳蜗移植手术,而对保留残余听力的孩子来说,佩戴助听器则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耳聋不仅是身体上的残疾,它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以及社会交往。”周正卷表示,在日常的康复训练中他发现,聋儿由于听觉分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较差,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往往都是被动表达,或者是选择沉默。

同时,聋儿康复所需的大笔费用也让这些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据了解,仅一副助听器价格就高达二三万,而人工耳蜗移植手术费更高达16万,即便耳蜗移植手术成功,人工耳蜗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经常更换电池。此外,听力障碍并不能完全通过医学手段康复,还需要两年左右的语言训练。

而且,近年来,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遗传、感染、疾病等原因,新生聋儿人数在不断增加,新生儿的听力问题不容忽视。据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统计,去年,合肥市新生儿接受听力筛查的人数达3.9万人,初筛未通过人数达到3400人,初筛未通过率达8.72%。

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这些年纪幼小的聋儿身上。 2009年起,合肥市残联通过利用中央财政安排、市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针对0至6岁家庭贫困、保留残余听力的聋儿,实施了救助项目,为每名救助对象提供年人均1万元的康复训练补贴经费,以及一副助听器。目前,已有26名聋儿在接受康复训练。今年3月,合肥市残联还将为70名符合救助条件的聋儿免费验配助听器和提供康复训练经费。

今年的3月3日是第12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康复从现在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合肥市残联康复处处长李全志也提醒广大家长,新生儿要及早检查听力问题,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出生后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开始牙牙学语,如果听力损害得不到及时遏制,就会错过最佳的语言发育时机。因此,在宝宝出生后48~72小时,在医院进行初筛,初筛未通过或可疑者在出生后42天进行复筛,仍未通过的宝宝再通过应用综合性听力学检测方法进行听力学诊断。

(记者周莹莹)

新闻推荐

织件毛衣送交警

一位60多岁的大妈骑自行车被一辆人力载货三轮车擦伤,由于肇事三轮车无明显特征,肇事者一直未被交警部门找到。 3月4日,大妈却给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庐阳大队队长李松送来一件她亲手编织的毛衣披肩...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