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惟彦奏开经济特科始末□吴熙祥

江淮时报 2010-10-15 10:59 大字

[摘要]□吴熙祥

清末,中国政坛上爆发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开设经济特科,破格选拔人才。此举,被维新派人士称为“戊戌变法之先声”,“维新运动的原点”,并成为废除科举制度的过渡。那么,奏开经济特科者是谁?恐怕不少人只知严修(字范孙。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天津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而不知最初参与动议,并具体起草奏文者陈惟彦吧。

在开州改革教育

1893年,因“办理海军出力”,经李鸿章奏保,陈惟彦出任贵州开州(今开阳)知州,1894年2月抵达,4月接印。对此,李鸿章专门给贵州巡抚崧蕃(字锡侯)致信。信中说:“新选开州牧陈惟彦,在敝处当差多年,办事勤实,操守严谨,其先人综理淮军支应二十余年,介节为一时所推重,该牧廉吏之子,颇有父风,家境清寒,铨选忽得远省缺分,又极瘠苦,且喜得隶仁宇,尚祈推爱训植为荷。 ”

当时的开州,“向学者愈稀,大小考场以开州为最小”。陈一到开州,采取“多设义塾,使幼者读书者众,或庠序之蔚起”,并参考欧美各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编写了《幼学分年课程》,将奴爱士《心算启蒙》、狄考文《笔算数学》和《代数备旨》、伟烈亚力《数学启蒙》、慕维廉《地理全志》、李提摩太《泰西新史揽要》、金楷理《绘地法原》、林乐知《格致启蒙》等欧美教科书作为6-16岁学童应习书目。第二年,他续置开阳书院,添置各类书籍3200余卷,自捐个人藏书7种。他在给上司的《禀牍》中称:“苟使聪明才隽人人务为博通救时之才,其兴起可立而待。故今之振兴学校,必以古学为先;古学之兴,必以多购书籍扩充见闻为务。 ”

陈惟彦兴学之举,在当地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过,争议归争议,开州从此总算有了新式教育,这一点常使他暗自欣慰。

与严修成为至交

陈惟彦来到贵州不久,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也就在这一年,时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的严修被朝廷简用为贵州学政(学政是掌管一省教育的最高长官,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由皇帝亲自任命,任期三年,与该省总督、巡抚平起平坐)。

陈惟彦和严修两家虽都住在天津,可素未谋面,不过,严修却很早就知道陈惟彦的名字。这在严修写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余弱冠时,因某纸坊榜书,心识劭吾姓名。 ”

严修来到贵州,即在省会贵阳和各府县考察教育,推广新学,选拔人才。所发布的劝士文告引起了陈惟彦的兴趣,于是,“惠然过访,一见欢洽。是为订交之始。 ”严修说:“劭吾长余四年。余生平遵父遗命未尝结异姓兄弟,遇所敬爱而齿稍长者,直兄事之。然综计不过三五人,劭吾其一也。 ”

甲午战败,对陈惟彦震动颇大。作为曾在北洋海军服务9年的他,对此次战败和李鸿章与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有着更深切、更独到的见解。他常叹自己人微言轻。认识严修后,使他看到了一线希望。他常和严修一起商谈国事,寄希望能借助严修之力,将自己的兴国之主张上表朝廷,兴利除弊。严修回忆道:“余使黔时,所识士夫数十百人,最心折者,唯劭吾与王君采臣。丙申 (1896)丁酉(1897)间三人者,数相过从,纵论时事,欷歔太息,有积薪厝火之惧。 ”当时,旁观者经常有人讥笑他们无病呻吟。每遇此,陈则站起身来反驳道:“国家都到了如此病入膏肓的地步,怎么说没有病呢? ”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自此,深叹陈惟彦有“医国之术”的严修,与陈遂成为至交。

合议奏开经济特科

1897年6月,陈惟彦任贵州厘金总局提调。他与严修见面机会更多了。

一日,京城又传来消息: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龢,深感甲午战败,强邻逼处,中国有为人鱼肉之虞,向皇上提出破格求才的建议,而光绪屈从于慈禧太后一定之规,未敢有所公开表示。

9月15日,严修登门拜访陈惟彦。俩人谈得十分投机。

严修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非常时期,没有非常之举,便不能举荐非常之才。他列举了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设立博学宏词科,破例考选人才。康熙、乾隆也都临时设博学鸿词科,无论入仕与否,但有内外大臣保举,便在殿廷考试,录取后便做翰林官。目前,正可仿效前代之例,设立专科,以救危急。

陈惟彦对严修的观点,深表赞同。他建议开设经济特科为好,“会经济者,不过通常所说的专业技术人员;而特科者,不过是常科以外的考选。 ”接着,他又说道:“记得1851年,张庚曾奏请推行。1862年,薛福成在主张学习西洋,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屡次以设特科招聘人才为言。 《马关条约》签订后,翁同龢泣恳破格揽才。可惜朝野上下,被积习欺蒙,附和者寥寥无几,反响甚微。 ”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一项大胆的计划,悄然浮出水面:向朝廷建言,在常规科举考试中另辟特别一科,以选拔经国济民之才。因陈有师从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洪良品(进士,授编修,晚清政治和学术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人物之一)、任过大理寺丞和开州知州等经历,严修遂力邀其起草奏折。

1897年9月24日,一封“奏为时政维新,需才日亟,请破格速设特科,以表会归而收实用”的奏稿跃然纸上。奏折称:“词科之间,稽古(考究古籍)为荣(荣耀),而目前所须,则尤以通今(通晓现代)为切要。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名,以别旧时之科举。 ”

这封奏折用的是严修之名,而不是俩人合奏的名义。因为按照清制,向皇帝上奏折,要么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要么是各省总督、巡抚或学政,陈惟彦显然两者均不是。

是年12月,光绪帝接到严修所上奏折,龙颜大悦,御笔朱批:“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同礼部妥议具奏。 ”由此,两人名声大震。

先见之明

1898年正月初六,光绪帝谕令三品以上京官及督、抚、学政,把平素所了解的有学问、通晓中外时务的人,出具切实评语,陆续咨送。待保举人数汇齐百人以上,即可奏请定期举行特科。

二月初八,贵州巡抚王毓藻向朝廷上呈保折,他用“明干精练,严核无秕”八个字对陈惟彦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光绪帝在保折上御笔朱批:“军机处存记”。

奏开经济特科,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消息传来,陈惟彦自然十分高兴。

他在给李鸿章的《上合肥相国书》中这样写道:“目下,朝廷允严编修之奏,特设经济一科,将来民智之开,人才之出,足以效维新诸政之用者。 ”不过,在这篇信函中,他也谈到了自己的担忧:“庶乎在此,然而奉行既惧不力,又安得如许主试之人,正未知收效在何日也! ”

果然,奏开经济特科之举激怒了朝廷中的顽固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此科尚未来得及施行就被宣布废除了。

陈惟彦自然受到了牵连。 1900年4月,他交卸黎平府知府大印,离开了贵州,回家“赋闲”。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推行新政,宣布恢复被她废除了的经济特科。 1903年,清政府在保和殿进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经济特科考试。参加这次考试的有186人,录取27人,比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要多。有意思的是,一等前五名,仅录取了一人。考试中成绩优异的梁士诒被慈禧太后怀疑与梁启超同族,杨度因是湖南师范生,被怀疑他与唐才常同党,均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回过头来看,陈惟彦当时的担忧倒是挺有先见之明的。

陈惟彦,字劭吾,安徽石台人。曾任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法庭法官)、北洋淮军银钱所军计司长。因办事严谨、果断,深得李鸿章的器重,并很快成为淮系集团一位文职成员。

新闻推荐

逍遥津旁话张辽□于佩常

□于佩常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