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立市”助合肥弯道超越
当前,合肥市迎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试点市、合肥经济圈建设以及加盟融入“长三角俱乐部”等政策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合肥市委、市政府开出良方:继续把“工业立市”作为第一方略,进一步将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近日,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媒体深入企业,让记者亲自感受“工业立市”战略给合肥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2005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战略以来,合肥市工业发展呈现一年比一年好的喜人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843.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49.2亿元,年均增长34.4%;实现增加值由2005年的263.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67.5亿元,年均增长25.4%;分别为“十五”规模以上工业总和的2.7倍和2.6倍。
2009年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4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43%上升到2009年的56.3%。工业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第一,正是有了工业的大发展,合肥GDP增速连续3年在全国省会城市领跑。工业成为推动合肥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动力。
领导重视扩大投入
合肥“工业立市”主要是强调,在强化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
为此,合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作用,频出组合拳稳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通过举办供需对接会解决企业市场问题;通过政银企联手舒缓企业资金问题;通过抽调县处级领导干部派驻企业,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各类重、难点问题,有效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瓶颈制约;通过取消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问题。
据介绍,近年来合肥市坚持以扩大有效投入和狠抓项目建设为主线,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的理念,组织开展“加快工业发展年”、“工业项目推进年”、“121”工程、“双千工程”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工业有效投入。
“十一五”以来的4年,合肥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816.5亿元,年均递增57.3%,比“十五”时期平均增长率24.1%加快了33.2个百分点,是“十五”工业投资总和的7.1倍;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8.1%上升到2009年的30.5%,呈逐年上升趋势。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79.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2009年的46.7%。
完善政策强化支持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相继推出了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免除工业投资项目37项行政事业收费、保增长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同时,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发展形势变化,及时整合修订支持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政策措施,使政策范围更加宽广、灵活,操作更加公开、透明,企业申报更加便利、快捷。
由于找准选对了政策这个突破口,坚持稳定有序完善政策体系,激发了工业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的热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合肥市委、市政府强抓政策引导,积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
去年年初制订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开拓市场、增产增销,用不到6亿元的资金撬动了全市700亿元的产值增长,全市经济实现了“逆风飞扬”。同时,合肥市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去年获得国家、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项目105项,获得专项资金3.5亿元。
改革创新激活大动力
为让全市国有企业散发新活力,合肥市以“改革创新年”活动为契机,强力推进合钢等国有大企业改革,引进华润、中盐、马钢、日立、美的等大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健全公司法人结构,创新企业现代管理和经营机制,一批改制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加快,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新亮点。
在抓企业改革改制重组的同时,合肥市注重抓技术创新,努力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据了解,目前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立了研发机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01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61家、市级31家,全市企业科技研发平台从数量到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走在了安徽省前列。
同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截至目前,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达24.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3%。
据中国企业报
新闻推荐
据合肥晚报6月18日报道
谁都不希望地震灾害在身边发生,但谁也不知道地震何时何地降临。应急避难场所是现代都市的“诺亚方舟”,平时建好避震疏散场地,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