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绵延庐州城 魁星高照才子乡
○李鸿章
○李天馥晚年杰作“接官亭”
○李府
○民国年间拍摄的一里三公墓
○余阙像
○蔡悉书法
○《进士登科录》所记蔡悉
○南唐状元伍乔
○余阙曾住在肥东的青阳山下
自古以来,庐州人才辈出,才子众多。载入史册和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才子故事层出不穷。“庐州才子”,从古至今赢得了数不尽的赞誉。
庐阳三贤和一里三公
古庐州历史上杰出人物辈出,后人喜以“三”归纳之,比如庐阳三贤和一里三公。
从前人们彰显贤达之人颇有讲究,女子立贞节牌坊,男子入乡贤祠或名宦祠。而名望更大的自然是载入方志、正史。庐阳三贤分别为宋之包拯、元之余阙、明之周玺;而一里三公指的是葬于合肥瑶海区大兴集的宋朝的包孝肃公、明朝的蔡文毅公、清朝的李文忠公。他们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更是闻名于世的“庐州才子”。
庐阳三贤和一里三公中都有包拯,可见他的名望之大。其声誉不论在坊间、在庙堂都高山仰止,为历代民众所称颂。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
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转世。
在合肥,承载包公文化的景点有很多,如包公园,就是为纪念包拯而建。包拯因其幼时在包河香花墩(今天的包公祠)读书,在如今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还专门有为包公命名的香墩路。
而在古庐州的历史上,除了包拯,还有很多贤士,元代的余阙、明代的周玺,就与包拯并称为庐阳三贤。
余阙(1303-1358年),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祖居今甘肃武威地区,是西夏人的后裔。其父沙刺臧卜为官庐州,余阙遂为合肥人。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以庐州路贯、河南行省乡试第二名的身份,中该科右榜会试第二名,殿试亦中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也是科举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余阙对权贵不阿谀奉承,敢于上书揭露权贵的劣迹。1352年余阙独守安庆,后因被困,城破,自刎。全家跳井,殉国身亡。余阙去世后,追赠官衔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号忠宣。
周玺(1460-1506年),字天章,庐州(今安徽合肥)人,登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丙辰科第三甲进士。明朝弘治、嘉靖年间,周玺为为官清正、耿直不阿的名士,《明史》中记载,周玺慷慨好言事,为官期间,多次进言,弹劾不法官员,后因屡次上奏弹劾,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诬陷罪名下狱拷打致死。虽然周玺在史书上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但是在后人眼中,他的历史地位和宋朝的包拯、元朝的余阙是一样的,这也是后来周玺位尊为“庐阳三贤”之一的原因。
老合肥人都知道“一里三公”的说法,即在合肥市东郊大兴镇的西南侧,前后不到一华里的范围内,原安葬着三位名噪一时的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包孝肃公(包拯)、蔡文毅公(蔡悉)和李文忠公(李鸿章),时人称“一里三公”,又称“一里葬三公”。
蔡文毅公蔡悉生于公元1536年,卒于1615年,累任明朝湖广、两江、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地方官,最后任至南京尚宝司卿和国子监祭酒,位列九卿之重,正史为其列传以彰其功德。蔡文毅公最值得颂扬的是他对宋明理学的深入精到的研究,他融会贯通诸子百家之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儒家学术,晚年告老还乡后,仍以著述讲学为事。后人公认在一里三公之中,蔡文毅公的学识才华“当列三公之首而无愧也”。
李文忠公李鸿章是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集》。其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三国名将“江东才子”
合肥是著名的三国故里,三国是典型的战争年代,金戈铁马,血雨腥风,那是培养名将的沃土,其中,三国东吴时期的大都督周瑜,不仅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更是风流倜傥、智勇双全、才华横溢的“江东第一才子”。
“瑜长壮有资貌。”这是《三国志·周瑜传》中的描写,寥寥数语,写出了这位东吴统帅的仪表堂堂、玉树临风。而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儒生的斯文气质中更突显出一代英雄豪杰的洒脱。周瑜不光是样貌与气质鹤立鸡群,其才华更是不平凡。他六岁熟诵诗经,十岁研习兵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精于音乐,留下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乐坛佳话;他丹阳借兵,江东立功,初露锋芒;他二十四岁娶小乔,任建威中郎将,二十六岁受命辅政;他殚精竭虑,创立水军;他团结老将,以德服人;他忠心事吴,智退蒋干;他征江夏,灭黄祖,三十四岁登坛挂帅,助孙策江东创业,又辅孙权立国。
周瑜精通军事,是一个不可多得、绝无仅有的军事奇才。据正史记载,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是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总指挥。在赤壁之战前,东吴的官僚贵族听闻曹操率八十万曹军南下,都惊慌失措,并上书劝降,唯有周瑜指出了曹操犯下的兵家大忌,协同大将程普沉着应战,打退了曹军。
赤壁一战之后两年,周瑜从京口(今镇江)还江陵(今沙市),而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由于长期征战,积劳成疾,箭伤复发病卒,时年36岁。周瑜英年早逝,讣闻东吴,孙权素服举哀,痛哭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遂决定丧当还吴,并迎周瑜灵柩于芜湖,“命厚葬于本乡”。在周瑜死后十几年,孙权仍念念不忘。后人有诗云:“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弘声和雅意,杯酒谢良朋。曾喝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庐江县志》记曰:“周瑜墓在东门外二里许”。 周瑜墓始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民国三十一年,筑墓成台,扩大了规模。2017年,由庐江县牵头重新修建,使焕然一新的周瑜文化园成为人们瞻仰、游览的文化胜地。
南唐唯一有记载的状元
我国历史上从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的近1300年间,历代大约开科750余次,共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至今全国有案可稽的有名有姓的状元则为649位。其中,五代十国南唐唯一有记载的状元就是今合肥市庐江县的伍乔,这也是该县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
伍乔,庐江西南人。自幼聪颖异常,而且好学。他不满足当地的师资和学习条件,便溯江而上,到庐山求学。南宋马令《南唐书》载:“伍乔,庐江人。……居庐山国学,苦节自奋。”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开科大试。伍乔在僧人资助下,只身赴金陵赶考。结果不负众望,他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其临场所作的《八卦赋》,受到主考官和当朝皇帝的赞赏,并将该文刻于碑上,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 中了状元后 ,他先后担任歙州司马、翰林考功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等职。
伍乔毕生潜心于诗。他的诗作不反映重大题材的现实生活,多抒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他喜欢选用山、水、竹、林、苔藓、闲云、野鹤、雾霭、月光等意象入诗,营造一种清幽闲淡的意境。他的答友人、游览题咏之诗句,多透露出他对闲云野鹤式隐逸生活的倾心向往。诸如:“向竹掩扉随鹤息,就溪安石学僧禅。”“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更疑独泛渔舟者,便是其中旧隐人”等。
伍乔诗作的另一特点是“幽细”、“寒苦”。其代表作有《冬日道中》:“去去天涯无定期,瘦童羸马共依依。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头人住稀。带雪野风吹旅思,入云山火照行衣。钓台吟阁苍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评“伍乔……力于学诗,调苦寒,每有瘦童羸马之叹”。明代锺惺、谭元春的《唐诗归》卷三六析伍乔诗:“幽细。结得有景,却是中晚气调。”《南唐书》、《十国春秋》、《全唐诗》、《补五代史艺文志》等诗文集均收有伍乔诗作。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南唐已亡。伍乔不愿为仕,隐于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病卒。享年70余。《嘉庆一统志》载:“伍乔墓在庐江南马场冈”(今庐江县城南门外)。清光绪《庐江县志·冢墓》卷十六:“伍乔墓在庐江县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岗(今庐江县泥河镇境内),有碑。”
“第二包公”清初相国
清代合肥文化繁荣,人才鼎盛,相国就出了两位,除广为人知的清末相国李鸿章,清初还有一位相国李天馥,这也是一位响当当的“庐州才子”。
李天馥(1635-1699年),清初江南合肥人。其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祖上一直受敕世袭庐州卫左所百户,世代好读书、乐行善。父亲李万化,善诗文,“性至孝……有诗文名”。母亲瞿氏贤淑明理,工于诗书,又深识大义。李天馥天资聪颖,幼时在母亲教导下学习诗书,七岁会写诗,被人们誉为神童。
天资高迈的李天馥进入私塾读书,曾师从明代理学名臣蔡悉之孙辈蔡国旭,深受蔡悉理学影响。他志向高远,更加刻苦勤奋,常手不释卷,勤力苦读至深夜,十几岁就几乎遍读经史子集和百家著述。每次写的文章,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少年时期,李天馥已崭露头角,才名远扬。
因为随家人避难永城时入了永城籍,所以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李天馥以永城籍参加河南乡试,中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李天馥赴京城参加殿试,考中进士,名次为三甲一百零九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入翰林院后,李天馥不仅遍读经史百家之书,而且用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才名藉甚。康熙十六年(1677年),42岁的李天馥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清代是从二品的官级,已经位列高官行列。此后,李天馥仕途平坦。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天馥担任经筵讲官,向康熙皇帝讲论经史,同时也评论当时军国大事和古今政治沿革利弊,并敢将自己的见解向皇帝述说,很受康熙的器重。
康熙二十年(1681年),46岁的李天馥任户部左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9月,转吏部侍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后,53岁的李天馥擢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官级升至从一品。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月,转吏部尚书,时年56岁。这个官职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位高权重。
身为合肥人,李天馥对合肥籍先贤包拯推崇备至,著名景点包公祠正殿上,还悬挂着李天馥曾书写的篆书匾额——高风岳立。他少年时即崇尚包拯的廉洁和孝行,在许多诗文中称赞包公,为官后同样表现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被后人誉为“合肥第二包公”。
李天馥位居高位,但始终清正廉洁。《清史稿》记载:“(李天馥)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他公正公平,不徇私情,杜绝贿赂,考核官吏政绩公平无私。在刚刚履任户部的时候,就有人想行贿送“苞苴”(送礼),被李天馥严词拒绝:“吾一日在部,汝曹无望兹事之行也。”众人吓得变了脸色,皆缩手相戒。李天馥为官期间,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受到人们的赞扬和爱戴。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0月,为官多年、政绩卓著的李天馥升为武英殿大学士。人称“李相国”,诰授光禄大夫,谥号“文定”。《清史稿·李天馥传》载:“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李天馥为官清正廉洁,扬清激浊,勤政爱民,重视选拔寒门优秀人才,经邦治国,政绩卓著,深受康熙器重。他一生为官,又一生治学,既是有为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一代文宗。著有《容斋千首诗》、《容斋诗余》、《古宫词》等。
李天馥晚年定居合肥以后,不仅没有给当地政府和百姓找麻烦,反而,做了许多有益于地方的好事。有一个事情可以说明问题,清朝的时候有个规定,比当地官员职位大的如巡抚或王公大臣等莅临合肥,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都迎接到城外10里之处。有一次一位朝廷命官到合肥视察,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恭请李天馥陪同出城迎接,李天馥觉得这个繁文缛节太劳神伤财了,就叫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出德胜门在稻香楼那里迎接即可。朝廷命官为此大发脾气,李天馥却冷冷地说,当今皇上见了我都礼让三分,难到还要老夫惧你不成。那位朝廷命官赶忙赔着笑脸。此后,合肥地方就在此地盖了个接官亭,不管官大官小都在这里迎接。大家都说,李天馥扭转了官场上一个陋习。
百年诗坛地魁星
“魁星”,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是我国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地魁星”,乃著名历史小说《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37位的“神机军师朱武”。
二十世纪80年代,国学大师,著名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先生编著《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晚清至民国时期近百年间全国诗坛百余名诗人,按其诗作艺术的客观标准、学术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力排座位,庐江县籍诗人陈诗排名第37位,誉其为“百年诗坛地魁星”。
(下转06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23日10时36分,庐江县(北纬31.32度,东经117.47度)发生1.6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此次庐江县地震是合肥市202...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