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施肥可同步 节本增效超百元
■ 本报星级记者喻寒松
安徽省稻麦主产区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化肥投入,造成化肥用量不断攀升而肥效下降。如何建立稻麦减肥节水控药的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省农科院水稻所吴文革博士为首的水稻栽培创新团队,经过六年的努力,初步集成了江淮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栽培新模式。
改变传统栽培方式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机械插秧的同时,用水稻侧深施肥器将肥料按照农艺要求一次性定位、定量、均匀施在稻苗根侧下方泥土中,从而实现节肥、省工、增产、减少污染的目的。 ”吴文革对记者说,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方式和施肥方式,相对传统的人工插秧施肥技术,大幅减少施肥量和作业次数,采用新型缓控释肥或控失肥,通过排肥器将肥料精准输送到耕层土壤,均匀分布水稻根际,能够很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记者了解到,采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在肥料深施后可以减少肥料挥发,增强土壤对氨态氮的吸附,减少流失,同时还能保证稻苗的根系与肥料有一定的间隔,避免肥料烧伤稻苗根系,防止发生肥害,同时比人工撒施方式节省人力投入。
亩节本增效超百元
“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和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在庐江县台创园区开展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试验,节本增效非常明显。 ”庐江县一农业公司负责人华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于机插秧和苗期施肥两步作业工序合并为一步,化肥使用量下降15—20%,使用该技术模式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
与华胜一样,桐城市种植大户姜斌也感受到新技术模式的采用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新技术的使用,每亩稻谷节本增效在200元以上。 ”他告诉记者,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少施两次肥,每亩水稻肥料施用量由以往的150斤下降到70—80斤,肥料采购成本减少70元/亩以上;人工成本下降30元/亩;同时,每亩增产10%以上。10月19日,省农委种植业局、土肥总站、农技总站等部门的专家对姜斌家庭农场位于范岗镇杨安村的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示范田和常规田进行了测产。在减肥20—30%的情况下,示范区杂交中籼水稻亩产量为623.1公斤,同品种常规施肥田亩产量为607.6公斤。
技术采用需得法
吴文革告诉记者,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要将肥料呈条状集中埋施于根侧土壤中,肥料径流和挥发损失减少。同时肥料距水稻根系较近,利于根系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螺施推进式机插侧深施肥机,相比较风送式侧深施肥机,实际施肥量接近目标施肥量,误差小,侧深施肥效果更好。
省农科院水稻栽培创新团队自2013年开始该技术模式的研发,在巢湖、庐江、舒城、肥东、定远和望江等地开展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减量施肥技术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比试验,并在庐江县和望江县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展示。试验显示,江淮地区一季中稻在机插方式下,以总施氮量为13.65公斤/亩,施肥方式为一次基肥 (45%复合肥30公斤/亩+尿素10公斤/亩)加一次追肥(孕穗期施尿素5公斤/亩+45%(15-15-15)复合肥15公斤/亩)的效果最好。
新闻推荐
11月1日,庐江县公安局战巡基地操场,特警从警用直升飞机上神速空降地面,成功“引爆”建筑物边的“爆炸物”,消除安全隐患。...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