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灯制作手艺谁来接棒?
[摘要]庐江龙桥镇黄屯老街最年轻的制作者已年过六旬
去哪里找一个爱玩的年轻人,是庐江龙桥镇黄屯老街90岁老手艺人何鹏最近常常思考的问题。
75年前,少年何鹏喜欢跟着古镇老街上制作龙灯的手艺人身后凑热闹。没想到这一凑就与黄屯千年龙灯结缘超过了半个世纪。今年正月,庐江县黄屯龙灯再次出灯,带着古镇人找回了过节的感觉。
年纪大了,护不了龙灯,谁来接棒龙灯手艺,与搁置在大院里筹备申遗的千年龙灯样本一样,都在等一个结果。
龙灯舞出了千年古镇范
黄屯龙灯最前面是开路灯,巨型大鼓后紧跟着龙灯。龙球不停地旋转,上下左右盘旋,后面的龙头便随着龙球而盘旋,龙身随着龙头而上下左右盘旋起伏。舞龙的人一律短身打扮,足蹬紧布鞋,下身着灯笼裤,上身短袖排扣布衫,头上的辫子盘起,扎上红布巾。今年正月初六,黄屯古镇又舞起了龙灯。与之前不同,90岁老手艺人何鹏并没有担起牵龙须的重任。这位黄屯街上具有极高威望的老手艺人,在制作好龙灯后便鲜有出门。
舞灯那天,何鹏在老伴的陪伴下在老房子的阳台上凑了一把热闹。古街上家家户户摆起了香案,龙灯行进到哪里,接龙灯的人家便放起了爆竹和焰火。满街是看热闹的人,孩子们在龙的前后左右不停地跳跃,胆大的瞅空从龙身下穿过。
黄屯龙灯从正月出灯,十六送灯。每天晚上从街上舞起,再到下了灯贴的附近村庄去舞一番,回来已到深夜。与过去没有变化的是,龙灯手艺依旧“男扎女不扎”。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份手艺已经出现了“断档”,整条老街能够完整说出制作工序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误打误撞,何鹏反而成为制作龙灯的主心骨,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年。
最年轻的手艺人超过六十岁
黄屯龙灯手艺没有拜师一说,只要你愿意跟着后面学,老手艺人就会在制作的过程中把相关工序娓娓道来。至于你能学会几成功夫,全靠个人天资和对黄屯历史的领悟。“这个手艺,只要爱玩就行。”在何鹏看来,“爱玩”是学习黄屯龙灯最重要的要求。可让他想不明白的是,为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觉得龙灯“好玩”?
今年77岁的张世松,跟着何鹏学会了制作龙灯。虽然30多岁才开始学艺,但张世松的篾匠身份为他的学艺省了不少力。在前辈眼里,张世松是一个难得的好苗子。难得愿意学,难得随手编个竹圈都能比圆规画出来的圆还标准。与张世松一样,73岁的何舟也是篾匠,他制作龙灯也有三十年经历。如今,半路出家的两人都已经成为古镇上龙灯制作的主力。四个人的制作队伍,61岁的张长年是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制作时间甚至超过了何舟。
全手工制作的龙灯,为何会扎的人越来越少?难度大工序复杂,算是一个原因。定型、搭架、裁剪是制作龙灯的基本工序。基础款龙灯有13拱,每拱弧度不一样,全靠手艺人构思掌握。单从蜡烛一项说起,龙头有108根,一拱最少5根。蜡烛摆放也有讲究,如何固定妥当以便龙灯在“舞蹈”时不倾斜。在何鹏看来,这些工序学起来都不算复杂,最难的是“寻找龙须”。“与成品龙灯不同,黄屯龙灯的龙须是天然的。”张世松告诉记者,每年龙灯制作前,老师傅都会到山上去寻找龙须形状的树杈。“至于怎么找,那就全靠经验和运气了。”
费时费力回报小,相比制作龙灯,镇上的年轻人更愿意凑舞灯的热闹。不说其他人,何鹏的子女、孙辈甚至也没有一个对制作龙灯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何鹏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张长年的身上。
竹篾编织手艺同时面临”凋零”
黄屯龙灯之所以精美,与当地竹篾编织密不可分。制作一条好龙灯,竹篾匠功劳不可小觑。黄屯的竹编篾器不仅品种繁多,从农业生产用具到家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而且工艺精良,结构奇巧、精致,美观大气,经久耐用。尤其是夏天的篾簟子,皆精选头篾与二篾编成,薄,透气,盛水不漏,折叠自如不断,精心保管数十年不会损坏,且越久越凉爽。“本钱轻,上黄屯。”曾经的老街客商云集,老街竹产品加工作坊生意兴隆,篾器店一家连着一家。而今,整条街上的竹篾店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竹篾生意的大起和大落,张世松与何舟的感受最深。在学习龙灯制作之前,他们都供职于黄屯竹器社,都是当地一等一的篾匠。“编一天才编一个筐,还不如机器筐卖得巧,谁还愿意编?”张世松的手是一双典型的篾匠手,沟沟壑壑老茧重叠,摸上去像两块陈放很久已经发硬开裂的馒头。
今年的龙灯做好后,黄屯社区让四位老人按照最古老的板凳灯形式重新打造了一条龙灯,这条龙灯将被古镇作为非遗文化向上级部门申报。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乐天茵子/文 高勇/图/视频
新闻推荐
一老一少相依为命成为佳话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