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他们 拼出人生靓丽风景
[摘要]庐江探访:***效果初显,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吴胜武喜欢与鹅为伴,他希望通过养鹅早日脱贫。
○张吉友看着即将完工的新扩建牛棚满心欢喜。
秀美庐江大地,如今正劲吹一股脱贫热风。今年以来,庐江县大批干部走村入户,结对帮扶贫困户,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扶贫好政策带到田间地头,让原本贫困多年的人家得到实惠,增添干劲,更看到希望。6月16日,身残志坚的万山镇闸山村45岁的张吉友看着即将完工的新扩建牛棚,感叹地对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希望了。”当天,在庐江县相关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深入多个贫困户家中探访,看到他们有的已转身成致富能手,有的满怀希望地在脱贫道路上大步向前。
扶贫“新景象”
“有房住,有收入。”是闸山村村民张吉友的一大梦想,如今,在庐江县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的这个梦想已经实现大半。而更为难得的是,身为肢体四级残疾的他,现在已是附近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已带动12家其他贫困户正走在脱贫的路上。
“在2016年以前,张吉友的收入就是靠‘五保\’。”万山镇闸山村扶贫队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2016年,张吉友的生活在该县扶贫政策的春风吹拂下,发生可喜的变化。
据悉,2016年,张吉友在镇、村的帮助下,申请到了3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发展起了黄牛养殖项目,当年即养殖14头黄牛,年底出栏7头,扣除成本,纯获利8400元。
8400元对张吉友来说,是人生中靠自己的能力赚到的第一笔“巨款”,而这笔收入的用途,一是供其抱养的女儿读书,二是动工盖房子。
由于身体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张吉友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只能住在哥哥张吉兵家中。记者当天看到,在张吉兵家的厢房位置,原本是一片空地,现在三家房屋墙体已建好,下一步就是封顶。这就是张吉友的新家。
“他虽然身体残疾,但头脑聪敏,比较勤奋。”该村扶贫队负责人透露,以前,由于没有扶贫政策支持,张吉友虽然想从事养殖业,但缺少资金,而现在,困扰他的最大难题迎刃而解。
2017年,张吉友养殖的黄牛达到16头,同时,在村头的牛棚正在进行扩建,采访当天,记者见到,新扩建的牛棚即将完工。“牛棚全建好后,一下能养30头牛。”张吉友说,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有希望。在养牛的同时,他还发展起了15亩水产养殖,去年养鱼收入3000元。另外今年,他还学习知识,饲养特色宠物荷兰猪。
更可喜的是,正是在今年,张吉友的脱贫效应扩散开来。同村另一贫困户张旭峰从他那买了4头牛,也开始从事起养殖业来。同时,张吉友还成立合作社,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走上脱贫路,目前村里已有12户贫困户加入到他的合作社中来。“有政府支持,我们更有信心干了。”张吉友说道。
脱贫“好风光”
在脱贫的路上,那些身残志坚的榜样总让我们感动。今年27岁的伍地驰,曾是庐江县同大镇的一名扶贫户,也是一位脑瘫患者。这些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摘掉了“穷帽子”。不仅如此,他还通过网络,找到了知心爱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一样的幸福,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1990年5月,伍地驰出生在同大镇古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本以为幸福日子会一天天过下去的父母却发现,他一直不会走路。经过医院诊断,伍地驰竟然是先天性脑瘫患者。这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家里经济困难,伍地驰小时候被迫放弃了治疗。直到8岁那年,父母才找人为他制作了一辆简易四轮车,偶尔推着他出去走走。一转眼,这辆简易的四轮车已经陪伴他19年了。
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小伍曾有过奋斗。在15岁那年,母亲终于第一次推他进了小学的大门。母子俩坚持了四年,最终因为无法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放弃了上学。在家的日子里,伍地驰整天萎靡不振,度日如年。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位好友家里接触到了电脑,从此,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向他打开,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折。
两年后,伍地驰终于有了一台自己的电脑。然而,就在全家为小伍能逐渐走出心理困境感到欣慰的时候,2013年5月的一天,他的父亲伍克常在田间劳动时,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急救。命虽然救回来了,但从此却再也无法从事体力活。家中的顶梁柱瞬间倒塌,让这个本就特殊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刻,伍地驰想到了网购,随即他用平时掌握的电脑常识,做起了代购业务。因为肢体障碍,伍地驰只能苦练普通话,选择语音打字。依托网上代购业务,伍地驰每年能挣一万多元。2016年,享受农村低保救助的他,顺利摘下了“穷帽子”。好事成双,伍地驰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残疾女孩刘晗,虽然对方远在河北石家庄,但通过网上聊天,双方很快便擦出了火花。2016年6月16日,他们登记结婚。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伍地驰和刘晗迎来了彼此爱情的结晶,宝宝伍婧萱出生了。
如今,伍地驰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更加努力,希望能把代购业务进一步做火,彻底改变家人的生活。
■新闻链接
人生“新希望”: 靠养殖走上致富路
6月17日,天气晴好。在白湖东小圩西边清澈的河水里,一群群白鹅在戏水。东边的河水里,数千只鸭子在嘎嘎地唱着歌。吴胜武,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人正在圩埂上忙碌着手中的活计。旁边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刹车早已坏了,这是吴胜武在两年前,用3000元在别人手中买来的二手车。可不能小瞧这辆车,这是他吃饭和睡觉的地方。
吴胜武是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柴埠村的一名困难群众,现年49岁。17年前,他美貌的妻子弃他而去,留下他与7岁的儿子相依为命。自此,他开始患上忧郁症。后来,他又与一名女子走到一起,几年后,他又被抛弃。他的忧郁症更严重了。
“我喜欢与鹅为伴,帮朋友养鹅有7个年头了。”吴胜武说。在5月初,该村扶贫工作负责人找到吴胜武,建议他利用自己一技之长搞养殖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吴胜武有了创业的念头,但实在没有经济前期投入,他一度陷入苦恼中。这时,扶贫工作负责人帮他赊了1800只鹅苗,再帮他申报了产业扶贫项目补助和金融扶贫贷款。于是,吴胜武建了一个棚子正式养起鹅来,并承包了二十几亩水面养鱼。
圩埂西面是鹅,下面是鱼,东面是朋友的鸭子,吴胜武每天面对的就是这些。喂食、防疫等,他都不厌其烦,不怕劳累。为了节省费用,吴胜武花了两天时间坐盆里,与1800只鹅一起,从白湖漂到泥河柴埠家门口放养。
“现在政府这么支持我们困难群众,我肯定要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吴胜武信心十足地说道。记者采访时,3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已到位。现在吴胜武干事底气有了。过几天,他准备再建两个大棚,捉2000只小鹅回来。明年,他还准备增养一批老鸭。老乡给吴胜武算了一下账,8月份,鹅出栏能增收3.6万余元,加上鱼1万多元收入和产业项目补助,今年底,吴胜武收入至少也有五万多元。
徐梅生 李京鹏□周跃东 陈金香 梁如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李京鹏 文/图
新闻推荐
6月17日,庐江县矾山镇乐华村的千亩蓝莓园呈现火爆的采摘场景,来自合肥、铜陵等地的2000多名游客尽享绿色采摘乐趣。据悉,这片蓝莓种植基地由当地农民张传昌、蔡春香夫妻流转荒山1050亩创建。该基地...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