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你身边还有多少好人? ——河北青县十年推出500“道德模范”现象关注
孙志军(右)正在照料瘫痪的妻子。
古庆桥、何俊兰夫妇收养的脑瘫弃婴路天全已经长大。
何俊兰搬出她保存了20年的包裹脑瘫弃婴的纸箱子。
这是孙志军的双手,他照料瘫痪妻子30年,艰辛的岁月磨出了满手硬茧。
●“有人是网上的批判者,看见别人做好事就骂;在现实中又是旁观者,见死不救。与其围
着几件坏事争来吵去,不如用心多去做点好事。”
●“应当回归一个常识: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绝大多数人是有良心的,每个人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善与美不断放大延伸,我们这个
古老的民族才能走到今天。”
一摸那块补丁,就有人哭了。
56岁的孙志军独自照料瘫痪妻子30年。他的旧外套破了一块,那针脚,一看就是一双男人粗糙的大手缝上去的。人们说,看见这补丁,就能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真男人。
这个身材瘦小的农民,是河北青县推出的“好人”之一。十年来,这个人口仅40万、名不见经传的小县持续发现、推出了500多个“道德模范”。
争议、怀疑都不难想象。这件事让人们从别样的视角来看待社会道德状况:“你身边究竟还有多少好人?”
包围着“好人”的那些是非
20多年来,见义勇为搭救车祸伤者将近30人——青县个体户王俊岗堪称“草根英雄”。英雄也被人怀疑过,但更让他难过的是冷漠。
去年初,他路遇一起车祸,出事的是邻县某医院一辆120救护车,两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躺在血泊里。他把他们送往医院,他们都得救了。而随后半年,这家医院从上到下没人打电话来说声“谢谢”,王俊岗很寒心。
憋着一肚子气,他给那个院长打电话:“当时我救你们的人,汽车座套都被血泡了,花300块钱买了套新的,你给我报销。”院长在发票上签了字,让王俊岗去财务领钱,完事,仍然一个“谢”字也没说。
“这钱我就是要拿!”王俊岗48岁,瘦脸,棱角分明,“我救人从来不图人家给什么,可医生也是救死扶伤的,他们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
很多人喜欢王俊岗,就因为他活得真实。
十年来,青县通过县电视台推出的500多“道德模范”包括了见义勇为、敬老爱幼、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等各个方面。从当地群众的反映来看,也并非总是一片叫好之声。
“快乐阳光QQ群”是青县400多个网友组成的公益志愿者团队。自2009年建群以来,他们经常相约去照料孤寡老人,义务献血,资助贫困学生。可是,有人说他们“作秀”,甚至指名道姓进行人身攻击。
群成员张学武本来是个电工,今年应聘当了县职教中心老师,立刻有人在贴吧上讥讽他:“帮助人民把自己帮成了人民教师哈。”他心里当然别扭,但仍坚持做好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关制度跟不上,当好人有时没人撑腰。但少数个案不能成为多数人放弃道德的借口,不足以击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群主“小静”认为:“有人是网上的批判者,看见别人做好事就骂;在现实中又是旁观者,见死不救。与其围着几件坏事争来吵去,不如用心多去做点好事。”
尽管被是是非非包围,“小静”却从救助对象身上找到了更多安慰。一次,贫困老人李凤英拉着她的手说:“丫头,你看我是不是神经了?以前总是掉眼泪,现在动不动就自己笑出声来。”
“回归一个常识”
今年4月,听说金牛镇打虎庄私企老板张强的故事,青县《德化人生》栏目制片人王海东第一反应并不是感动。多年来,张强一直带着年迈体弱的老娘外出谈生意。王海东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在利用“孝子”的招牌进行商业炒作?
一件小事让王海东转变了看法。有一次,张强带娘和两个儿子在一家小餐馆吃饭。孩子只有三四岁大,耍耍闹闹,走路还不稳当,却知道踩在板凳上给奶奶夹菜。餐馆掌柜被这温情一幕深深打动了,说什么也不要张强的饭钱:“你是真孝子。孩子是装不出来的,肯定平时跟你孝敬惯了。”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道德受到了侵蚀,这是事实。但在我们这片土地上,那些自古以来崇尚的美德其实从未失去。”王海东感叹。
马厂镇新张屯村退休工人范殿路的故事,让曾任《德化人生》助理制片人的尚孟春感触良多。这个77岁的胖老头坚持27年给全村孤寡老人赠送年货,就为这点“心意”,差点把老命搭上。
送到2000年,范殿路突发脑栓塞,半身不遂了。人们都想,这回他送不成了吧?春节他又给每个困难户送去一桶色拉油。两年后,他脑栓塞复发,下床都不利索了。除夕,老范让家人搀扶着忙乎了一整天,终于把100斤大米送完了。又过两年,他老伴脑出血,花了一大笔医药费。自家开支都困难,怎么帮别人呢?他背个筐,去拾破烂,换来钱继续送。
2006年,他几乎双目失明,出门只能扶着墙、用拐棍儿探着走了。这下还送吗?村委会的喇叭响了:“请贫困户来领年货。”不用说,东西还是范殿路买的。
“范大爷,你要送到啥时候啊?”
“送到我死。”他哈哈大笑,尚孟春也跟着笑,却是含泪的笑。
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老头就是一句话:“小时候穷,不是吃百家饭我早就没命了。现在我要回报社会。”这么简单一个念头,能支撑着一个人忍受那么多艰难?百思不得其解,反过来,尚孟春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太功利了?总想知道人家做好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一定用利益交换的眼光去看呢?”
十年来,青县宣传的不少“好人”不仅在本县家喻户晓,连几个邻县都有一批忠实“粉丝”。可以印证的是,在青县已经形成了一种向善的氛围,以做好事为荣、愿意当好人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海东说:“还是好人多。青县能找到这么多好人,随便哪个地方也都一样。应当回归一个常识: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从凡人琐事中发现人性之美
多年来,青县在各乡村建起了一张“海选好人”的网,月月选,年年选。候选人的照片和事迹做成展板,摆到大集上去,让老百姓来把关。
从2008年起,青县开始评选“感动青县”人物。每次选完了开颁奖大会,县委书记李新平带着四套班子的领导都去现场。获奖者在台上讲到动情处,台下县领导和观众一起掉眼泪。
其实,很多故事难以用传统的“好人好事”简单概括。
金牛镇苗庄子古庆桥、何俊兰夫妇扶养一个脑瘫弃婴20年。为了给这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孩子看病,他们几乎倾家荡产。古庆桥起早贪黑去给人家拉砖,何俊兰一个人耕种15亩农田,亲生儿女初中就辍学养家,甚至还要为他交“超生”罚款。
有民间医生给患儿开了个偏方:每天一个鸡蛋,加花椒烧着吃。这一烧就是十二三年。有一回,亲儿子实在馋得不行,吃了一个鸡蛋。何俊兰回家一看,抄起烧火棍就揍儿子。儿子急了,说:“妈,我是你亲生的吗?”何俊兰就搂着儿子哭了……
尚孟春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的传统美德竟有这么深、这么大。”
就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常能惊鸿一瞥般让人看到人性之美。
清州镇辛庄子赵建、王翠霞本是一对贫寒而幸福的小夫妻,2006年,赵建得了尿毒症,家庭顿时陷入绝境。他们结婚刚一年多,年轻的妻子本有很多选择,可她没有离开。丈夫要输血,没钱,妻子听说有献血证可以免费输血,就偷偷去献血。她一次献了400毫升,想的是:“我多献点,他就能多输点。”丈夫心如刀绞,他不忍心拖累妻子,连打带骂赶她走,赶了三次。妻子流干了眼泪,就是不走。
一段不离不弃的坚贞爱情,让青县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2008年3月,尚孟春听说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就去医院看。“12岁的小丫头长得真漂亮,还很活泼,枕头边放着寒假作业。她爸爸说孩子最怕的就是开学不能上学去。”他回忆,“我也该死,问了一句:‘要是不能上学了你会怎么办?\’孩子的眼神马上就萎靡下来,坐那一动不动,眼泪就下来了。我这心就跟掉了似的,一出病房就哭了。我觉得自己击碎了孩子最后一点梦想和希望。”
两个月后,孩子死了,尚孟春一直忘不了她的笑与泪。那一瞬间,沉重繁杂的生活向他现出了纯美的一面,美得令人叹息,令人心碎。
一个眼神就能带来温暖
谈到自己理解的“好人”,“小静”说:“我们群里的人做好事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就是看不得别人可怜,有人是出于信仰,还有人做过坏事,想得到一点心理安慰。也许他什么都不好,只要还有一点点善念就值得鼓励。不能因为他做过坏事,就剥夺他做好事的权利。”
人都是多面的,善恶常在一念之间。李新平认为:“目前社会上各种新思潮、新事物层出不穷,这时更要强调道德的力量。绝大多数人是有良心的,每个人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善与美不断放大延伸,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才能走到今天。”
吕希庆,曹寺乡前吕召村一个文静腼腆的少年,自愿背着一个双腿残疾的同学上学,从小学背到中学,前后背了8年,风雨无阻。人们之所以记住这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孩子有这样的爱心尤其难得。有人这样评价吕希庆:一份令人落泪的友谊和责任,让我们看到了幼小的担当和古老的道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阳光般灿烂的希望。
现代文明的副作用经常遭到诟病:人与人疏远了,人心麻木了。事实上,身边其实从来不缺少感动。翻阅《德化人生》的视频资料,记者看到了这些——
大学生周晓东献血时发现自己得了白血病。他不想给家庭增加负担,一年多都没告诉家里,直到痛苦实在忍不了了。假期回家,照样有说有笑帮父亲下田干活。他一直把诊断书揣在口袋里,每天偷偷拿出来看一遍。怀着对父亲的深爱,这个年轻人就那样静静等着,直到死。
戴副大眼镜、笑容憨厚的贫家小伙王刚得了尿毒症,本是被救助的对象,他决心回报社会:蹬一辆三轮车,每天义务接送老弱病残。生命接近终止时,他提出捐献遗体,为社会最后做一点贡献。母亲不同意,他“咕咚”跪在地下,母子抱在一起哭成一团,母亲无奈只好点头。
甚至不必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常常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就能拨动心弦。比如一缕头发。儿媳妇姚淑华给婆婆梳了15年头,珍惜地把婆婆掉落的头发一根一根攒了起来,足足攒了半麻袋。打开来,只见一团团的头发由黑到灰到白,仿佛一段段凝固的时光。
一首歌。中学女教师陈佳文每天对着床头用跑调的嗓子唱歌,7年终于唤醒了“植物人”丈夫。
一支画笔。穷画家尹升在自家狭小的屋子里先后收养了17位孤寡老人。
一道伤口。青年张国生勇斗4名歹徒,被砍成重伤。他伸手一按腰间,伤口直冒血泡。
一双小手。年轻姑娘付华自幼养父去世,跟养母相依为命。她6岁就帮养母推着自行车去赶早市卖菜,后来带着中风瘫痪的养母上大学。
一堆小手。李镇幼儿园孩子们捧着零花钱塞进捐款箱,希望得病的小伙伴早日回来一起玩。
一双鲜血淋漓的腿。城管队员张树占跳进大海救人后,拖着伤腿悄然离开。
一台手术。65岁母亲吕红梅捐肾救子。
一个笑容。大学教师吴洪锋腿有残疾却从不坐下,总是双手撑着讲台挺直腰板面带微笑讲课。
一张账单。个体户刘志华替亡父还清了借款。
一次奔跑。乡村邮递员张瑞金为了把信及时送到,拎着鞋,光脚奔跑在倾盆大雨之下。
一包种子。残疾小姑娘李雪帮着残疾爸爸把茄子和丝瓜种进菜园里。
一辆小推车。丁长发老人义务修路15年,最大愿望只是新买一辆装土用的小推车。
一双饱经沧桑的手。结婚72年的百岁老人杨玉生夫妻手牵手走出农家小院,走向洒满阳光的秋日原野……
这一切其实从来都存在于我们身边,如此熟悉,又有点陌生。每当我们用心发现了它们,总有一种温暖涌上心头。
新闻推荐
7月12日凌晨4时许,受超强台风“灿鸿”影响,诸暨市10千伏水库线跳闸。根据故障监测系统短信提示,判断故障在线路前端的东...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