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开栏语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切缅怀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本报自即日起,开设“红色记忆 抗战故事”专栏,集中宣传发生在池州大地的一个个抗战故事、一段段英雄事迹。
□ 记者 王明智
徐福初,原名徐启喜,安徽庐江县泥河区黄墩乡人。徐福初兄弟姐妹多,他排行老七,从小就过继给叔父。叔父仅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田地养家糊口,家里虽然很穷,但叔父依然省吃俭用供徐福初上学堂,希望他将来有出息,能为穷人家争口气。
徐福初天资聪颖,别的孩子需要三年读的书,他两年就学完了,读了十年私塾后,不但文采出众,还写得一手好字,成了村里有名的文化人。逢年过节,他就帮村里写对联,深得村民们的喜爱。
1935年春,年轻气盛的徐福初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在家乡挂岭毅然投身革命,从事党的地下宣传工作。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并组建了七个师,继续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斗争。由于敌顽的阻隔,使皖中的新四军第七师和鄂豫地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无法保持正常联系。为打通五、七师的联系,军部指示开辟一条从江西彭泽到安徽东流、至德、贵池的“沿江走廊”,以畅通五、七师之间的军部联系。接到开辟沿江走廊任务后,徐福初进行了周密部署,他装扮成到江南开荒的农民,带领6名队员乘坐小船,渡江南下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一行人抵达了东流县香隅畈。进村后,徐福初在王家湖村找到了侄子徐业坦,利用叔侄关系做掩护。当时,香隅畈的斗争形势极其复杂,各种势力纵横交错,徐福初就利用这几股敌人互相勾结、互相斗争的矛盾开展革命工作。在徐福初和工作队员的努力下,半年后,工作队由六七人增加到八十多人,发展了二十多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一支游击队,从而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徐福初在险恶的环境里,不畏艰险,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张风湾村头有个日军据点,里面驻有一个连,日军经常到附近村庄扫荡,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深受其害。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44年8月,徐福初同新四军三营副营长彭高林商量,决定尽快铲除这个据点。
一天傍晚,天下着雨,徐福初带着三营战士摸黑到敌据点附近埋伏。战士们趴在潮湿的泥地上,举枪扣着扳机,盯着敌据点目不斜视。直到确定敌人全部熟睡后,徐福初悄悄做了个行动的手势,他带领战士们迅速冲进据点,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不仅端掉了敌据点,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徐福初等人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日寇的仇视,1945年2月的一天晚上,日军包围了徐福初的住地,放火烧了草棚。日军将徐福初抓住,他的两名警卫员冲上前想反击,结果一名警卫员被日军用刺刀当场刺死。另一位警卫员从敌人手中挣脱后,隐蔽起来朝敌人开枪,敌人乱了阵脚,徐福初乘机逃走。可是因有病在身,体质虚弱,徐福初没跑多远,便被日军截住,经过一番拼搏,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日寇当场杀害,年仅35岁。
徐福初烈士出色完成了打通新四军五、七师联系,建立彭东根据地的重要任务,为抗日斗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不愧为开辟“沿江走廊”的急先锋。
新闻推荐
在中国版图上,安徽形如心脏。 34年前,这颗“心脏”的一阵搏动,引发了中国大地的一场划时代变革: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签下“生死文...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