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快推进气象事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日报 2014-11-13 18:34 大字

观风云 保安澜

——安徽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扫描

受今年第10号台风 “麦德姆”影响,7月23日傍晚起,安徽省滁州、合肥、黄山等地出现较强降水。为迎战“麦德姆”,气象部门提早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指导抗台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在台风应急响应期间,气象部门向全省预警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1201次,通过“安徽气象”腾讯官方微博和“江淮气象”新浪官方微博发布台风和暴雨预报预警等各类信息共计334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安徽省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联动,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省气象局与民政、水利、公安、交通、国土、教育、环保、旅游、粮食等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 2012年8月,省政府应急办、省气象局、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快速发布机制的通知》,安徽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实现了全网覆盖。各市气象局均可以按照规定流程,通过运营商第一时间向受灾害影响范围内的全市所有手机用户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提醒公众及时科学应对。

创新预警发布传播方式是气象部门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安徽省部分市级气象部门已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12121”固话反拨语音提示工作。当灾害性天气临近时,气象台反拨信息,固定电话主动呼叫提示应急避险,确保危险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九华山气象管理处与通信运营商加强合作,在风景区开展小区短信服务,提高预警发布的针对性。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安徽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除了红色预警九连发,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旱情。 8月11日下午5时许,遭遇严重干旱的宣城市郎溪县十字镇,一场大雨伴随大风和闪电落下,盼雨已久的农民冒雨在田间劳作。“这场及时雨算是给水稻解了渴! ”当地农民欣喜地说。据统计,7月31日至8月15日17时,全省共开展作业102点次,发射炮弹60枚,火箭弹542枚,地面燃烧烟条36根。

此外,气象防灾减灾还离不开科普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安徽省在全国率先编印《安徽省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100多万册教育读本免费发至全省小学,成为五年级学生学习科目。该读本获得了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奖科普书籍类一等奖。 2013年,省气象局举办2013年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征集一批优秀气象科普作品,进一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今年8月,全省23支代表队的92名中学生参加了中学生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竞赛阶段暨夏令营活动,让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安徽省主要灾害天气成因和影响、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等气象科普知识。

(王兵 李宜静)

风雨路上 平安相伴

——安徽省率先实现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全网覆盖

大雾弥漫,无边无际,紧紧笼罩大地,高速公路上车毁人亡的悲剧屡屡发生。为了提升应对大雾等恶劣天气的能力,安徽省气象部门通过高速公路气象信息服务及预警系统提前向交管部门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发布大雾预警信号,省交管部门对受大雾影响路段及时采取管制、限速等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撒“小网”巧捕“鱼”。气象服务给力道路交通安全,源于一张全面便捷的交通预警网络。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由省财政、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等共同投资,省气象局与省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密切协作,于2010年底顺利建成高速公路气象信息服务及预警系统。经过多年努力,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建设了217个气象监测站,实现了能见度等要素15公里间距、其他气象要素30公里间距、每分钟1次的自动化动态监测;建立了由1个省级中心、16个市级分中心组成的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气象监测预警与高速公路监控视频等信息在气象、交通、公安等部门的共享与快捷发布。

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预警网络功能,2011年,省发改委、交通厅、气象局联合发文,明确今后凡安徽省境内拟建和计划新开工建设的所有高速公路项目应同步规划、设计、建设恶劣天气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并同步验收、同步发挥作用,所需投资纳入高速公路工程概算。

有了先进的高速公路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省气象局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进一步规范了值班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实行365天24小时不间断值班,确保无缝隙的气象服务对接到交管部门。

该系统自运行以来,安徽省气象部门发布大雾预警的时效普遍提前1-2小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安徽省“政府牵头、部门合作、气象承建”的建设模式作为“安徽模式”在全国广为推广,已对全国高速公路相关系统的建设运行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高速公路不同路段的脾气“不尽相同”,为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安徽省气象局以G3京台高速安徽段为试点,启动了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这项普查工作可以让气象业务服务人员摸清每段高速公路的主要灾害,及时分析出灾害性天气对各段高速公路的不同影响,让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省气象局选取G36宁洛高速安徽段,进行路段预报预警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立交通气象精细化要素预报订正方法,以及交通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指标模型的本地化应用和检验。

省气象局局长于波表示,作为省路警指挥中心的成员,省气象局将继续发挥气象科技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手段,积极配合兄弟部门,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保障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发挥应有作用。

(王兵 李若冰)

情洒江淮沃野

——安徽省不断健全完善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安徽省气象部门立足实际,不断健全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努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建设,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今年5月26日,庐江县北圩农业生态园种粮大户王士照的手机上收到一条天气预报短信,信息显示5月31日全省将迎来降雨,他随即联系收割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抢收麦子。 31日,降水如期而至,由于抢收及时,王士照的1000多亩麦地已经颗粒归仓。

“这7年来,我承包的抛荒农田有1030亩,今年小麦亩产850—900斤,比去年每亩地能多赚200元,预计今年能净赚60万元。多亏了天气预报,看前两天艳阳高照,谁能想到这雨说下就下。如果不是提前抢收,一亩地得少收一两百斤。 ”丰产又丰收让王士照喜不自禁,更加体会到关注预报的重要性。

多年来,安徽省气象部门高度重视关键农事季节的预报与服务,对降水、大风、干旱等影响农事的天气过程加强预报分析,开展春耕春播、夏收、秋收秋种等各类专题服务,积极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与涉农部门的联动合作,不仅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更高效的体现了预报的“增值”效果。

气象保险撑起“保护伞”

“今年我把小麦全部投了农业保险。上了保险,心里才算踏实。 ”芜湖县红杨镇的小麦种植大户贾贤荣感叹道。今年4月,正值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芜湖市却遭遇到连阴雨天气,气温也较往年低,导致小麦赤霉病爆发。正当贾贤荣心力交瘁之际,他想起2013年年底曾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投保了政策性农业种植业小麦保险。随后,贾贤荣向保险公司报案,查勘人员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观测资料和分析结论,按照气象保险的连阴雨指数确定损失3万余元。

多年来,安徽省气象部门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气象部门针对水稻干旱灾害,设计了累计降雨量指数、累计高温差指数等,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根据费率厘定模型制定了赔偿标准;针对小麦设计了干旱指数、倒春寒指数、干热风指数、阴雨日数指数,合作开发了小麦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此外,省气象局研发 “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建立了安徽省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数据库,开展针对主要作物和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研究。

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做到精准增氧、精准投喂,合理控制换水次数与水电用量。据统计,鱼塘产量较以往增加了10%,养殖成本下降了15%。 ”巢湖富煌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农业物联网“试水”中尝到了甜头。气象部门在鱼塘里安装了要素感知元件,养殖技术人员通过安徽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掌握鱼塘水质的各项定量指标,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对池塘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进行人工调控。

自2011年起,省气象局依托省政府农业物联网工程,构建了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存储、共享、应用,同时针对农作物具体生长阶段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和农业天气指导服务。

2014年以来,省气象局扎实推进直通式气象服务,与涉农部门增进合作,对服务对象进行了梳理、界定,合理设计服务产品,开展了一系列“点对面”的普适服务、“手拉手”的深度服务、“点对点”个性化服务;借助安徽农网继续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服务组织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新格局;推出“聚农e购”电子商城,利用信息服务新手段,将气象服务从传统的生产环节延伸至产品销售环节。 (李宜静 李若冰)

景醉游人 气象添彩

——安徽省大力推进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7月5日,黄山风景区迎来入梅以来最强降水天气过程。黄山气象管理处通过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及时通过短信平台、预警显示屏等发布暴雨预警信号,黄山管委会收到预警信号后,立即要求各景点疏导游客进入安全地带,景区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安徽省是旅游大省,尤以山岳型景区居多。近年来,省气象局联手旅游主管部门、山岳型景区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机制健全、功能完备、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

“黄山归来不看岳”。省气象局首先把黄山作为试点,省气象局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合作在景区及周边地区建设了9个自动气象站、10部大气电场仪、5部闪电定位仪、1部负氧离子监测仪以及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为突出黄山旅游气象服务的特色,我们专门建设了旅游综合气象监测系统、景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应用系统‘三大系统\’,明确了为景区旅游活动、防灾减灾、旅游安全、资源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的‘五大服务\’,努力提升旅游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省气象局局长于波说。

为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气象部门已经完成黄山、天柱山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对雷击多发地点和景区现有设施的雷击风险进行分析,为工程性防御措施选点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根据评估结果,黄山景区管理部门在景区重要景点和游道等区域建设了26个避雷针,在开阔地修建了曙光亭、行知亭等11座避雷亭,为游客提供避雷场所。

现如今,在黄山旅游,游客除了可以及时获取雷电、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之外,还可以通过预警显示屏、短信、微博、网站等多种渠道获取云海、雪景、佛光、雾凇、日出日落等气象景观预报信息,从而合理安排旅游路线,更尽兴地畅游黄山。

黄山作为试点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游客中获得了较高的赞誉。有了示范引领,省气象局“趁热打铁”,强化与省旅游局的合作,明确将旅游气象服务作为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风险评估,把气象基础设施与信息发布、接收设备列入景区建设内容,并且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将信息发布作为旅游接待单位考核评定的内容之一。气象部门作为主要单位要全程参与旅游气象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开发、管理,并加强督促与检查。

根据黄山试点的做法,省气象局在全省山岳型景区进行了推广黄山经验。九华山大力推进天气预报信息小区短信全网发布工作,游客步入九华山境内时,手机就可收到日常天气预报,同时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通过小区短信实现了全覆盖,景区范围内所有工作人员、居民、经营户和所有进山游客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天柱山景区防雷升级强化工程通过验收,标志着天柱山景区三大游线共18个节点设立雷电防护点,实现雷电防护全覆盖。

(韦炜 胡晓云)

新能源之风绿江淮

——安徽省积极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建设

天空是湛蓝的,阳光是明媚的,空气是清新的,这是屡屡深陷雾霾中的人们,对宜居环境的最基本描述。呵护生态,绿色发展,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大力气,而加快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这一可再生资源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力推法制建设 保障生态文明

9月26日,《安徽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安徽省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气候资源开发率和利用效率不高是安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条例》强化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参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条例》在安装使用太阳能利用系统、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合理利用热量资源、提高云水资源开发调控能力和促进农业气候资源、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此前,在2013年岁末,耗时3年编制完成的安徽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明确要求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严格执行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014年以来,省气象局以滁州市来安县为试点,开展环境气象状况的监测评估,探索建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环境气象指标。

开发绿色能源 有序循环发展

10月9日从安徽省能源局获悉,截至8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426万千瓦,发电量5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5.3%,相当于替代标煤1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8万吨。

近年来,省气象局以需求为牵引,大力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普查详查、资料审核和评估工作,为推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风能资源评估工作为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安徽省风能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继2011年初风电实现零突破之后,安徽风能资源开发又取得新进展,气象部门先后为22家风电企业64座测风塔提供48份风能资源评估报告。此外,安徽省气象部门还先后为合肥、铜陵、六安、芜湖、来安、宣城、定远、巢湖等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当地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保护气候资源 绿水青山常驻

雾霾之下,江淮大地打响呼吸 “保卫战”。省气象局与省环保厅签署 《关于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与巢湖蓝藻监测预警的合作协议》,制定了 《安徽省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实施细则》。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气象、环保部门将立即启动应急会商,联合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均已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霾预报预警业务。

为系统做好环境气象监测,省气象局把原来分散在省气象台、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环境气象业务整合到省气科所,组建了环境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开展长三角灰霾预警与预报研究、雾霾预警方法、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等研究,努力提升环境气象业务能力。此外,该局还启动了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巢湖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气象服务工程、池州市优良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淮北临涣煤化工基地环境气象监测预警中心4项重点工程建设。

为了避免和减轻建设项目对气候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已完成了核电、机场、桥梁、水利、化工、输电线路覆冰、建筑节能、生态园、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15类100多项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

(王兵 胡晓云)黄山光明顶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控黄山风云变幻,助力旅游安全。气象部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造墒保丰收。高速公路旁的气象监测站,实时监测高速公路天气状况。

气象部门开展烟叶生产现场气象服务。

新闻推荐

年一辆汽车正在环湖大道兆河大桥上行驶该桥已于元

2014年12月31日,一辆汽车正在环湖大道兆河大桥上行驶,该桥已于元旦前通车。兆河大桥位于庐江县与巢湖市的界河——兆河上,是316省道与环巢湖旅游大道并线路段。该桥采用向后倾斜75°拱形斜拉,造型美...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