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芳:山坳坳里的品牌梦
昆山乡位于无为县西南角,东与铜陵隔河相望,南与枞阳县、庐江县交界。昆山乡地处丘陵地带,以林业经济为主。群山中有一座山,海拔480多米,因其远观酷似马鞍,被当地人称为“马鞍山”。谢书芳的林场便在这座山中。
得知记者一行前来采访,谢书芳驾驶着一辆“皮卡”顺着泥泞的山路疾驰而来。对于驾龄不足两个月的她来说,每天开着车在山间穿行已成为常态,“以前都是我家他开车,他走了以后,我也是被逼着学的”,一个人打理2700亩林区,熟练驾驶汽车是她必须掌握的技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的谢书芳逐渐走出了丧夫的阴影,所欠债务也基本还清,面对未来,她渐渐恢复了勇气、坚定了信心。
林场生机焕发
走进林场,谢书芳不停地介绍着各种植物,展示着她多年辛劳的成果。越往山顶走去,山风刮得越厉害,凛冽的寒风如一条条竹丝抽在脸上,透过肌理钻入心脾。“山里风大,吹长了脸起皮”,谢书芳早已习惯了这种自然环境,将衣服上的帽子往头上一搭便快步向山顶走去。脚下的泥路约有两人多宽,明显分出上行和下行两条道。谢书芳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没有路,杂草丛生,现在这么宽敞的路都是她和丈夫开辟出的。
对于这片林场,谢书芳倾注了十几年的心血,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丈夫周仁晖留下的影子,还有他们夫妻俩多年的感情汇聚于此。“对这里真的有感情了,除非实在过不下去,不然不会随便放弃。”
从2001年承包林场开始,夫妻二人每年坚持开荒300多亩,直到丈夫离世,原先的荒山已经郁郁葱葱。“2013年,新种植了100亩毛竹和200亩白茶”,谢书芳指着漫山的茶树苗说道,算上今年种的,种植面积一共达到了1500亩。
原先丈夫在世时,林场种植的经济作物以毛竹为主,丈夫离世以后,考虑到还债的压力,谢书芳通过多种渠道,打听到种植茶树的收益较高,便带着合作社的其他几个种植户一起到浙江安吉引进了白茶品种。
林下经济暂缓资金难题
林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便是生产周期长,收益慢。“毛竹从栽种到砍伐需要培育7年,然后每3至4年砍伐一次,白茶完全长成需要5年,每年都可以采摘。”谢书芳算了一笔账,白茶的每亩收益大约在5000元,毛竹的每亩收益大约在500元,“虽然远期的收益比较可观,但欠的债什么时候才能还完。”
一想到外面还欠着丈夫朋友和亲戚的50多万元债务,谢书芳按捺不住,开始发展“林下经济”。
2013年开始,谢书芳通过银行贷款了50万元,除了部分用于茶树种和肥料的购买以外,还出资建了一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牛舍,另花费30万元引进了30头牛犊。“这些是西门塔尔牛,听说这种牛价钱卖得比较好。”谢书芳所说的西门塔尔牛出栏周期为一年,长成后重量可以达到1000公斤,一头牛可以卖出2万多元。
在牛舍附近,谢书芳还搭建了一个鸡棚,养了近500只鸡。每隔一段时间,谢书芳就装着一车鸡蛋到集镇上销售,“生活上的花销主要靠卖鸡蛋补贴。”
除此之外,无为县财政整合国家、省市财政奖补资金对种植户进行专项补助,“竹林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左右,白茶每亩一次性补助1100元左右。”谢书芳告诉记者,这些补助资金帮她解决了工人工资,肩上的担子就更轻了。
山坳坳里的品牌梦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谢书芳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打算,她准备开办一间茶厂,茶厂的选址已经确定。“茶叶的商标已经注册好了”,谢书芳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商标专利申请已经获得批复,其他手续也正在办理中。
之所以想着建茶厂、申请专利,实现白茶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运作,是因为谢书芳想完成亡夫的心愿,“以前,他就想着等到林场做大了,能有自己的品牌”。
目前横亘在谢书芳面前的还有一个困难亟待解决——电力供应。早年间,她和丈夫初入荒山时铺设的电线已经老化,功率已经明显超负荷,“割草机一开就容易跳闸”,不仅机器设备无法使用,连一些普通的家用电器都不能使用。
“要重新铺设电缆,换一个大功率的变压器,大概需要4万元”,谢书芳现在正在想办法准备这笔钱。虽然,在谢书芳一路走来的历程中会遇到类似的种种困难,但是,对未来,她依旧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4月11日,参加环巢...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