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周元琳 人雅如兰 生命如歌

金周刊 2013-10-11 00:25 大字

9月28日孔子2564年诞辰日,芜湖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了。那一刻,发自内心的喜悦真正涌上周元琳的心头,作为成立工作领导组的组长,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连续多日筹备工作带来的疲惫一扫而空,一件漂亮的紫红色中式绣花上衣,让她仿佛又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从15楼的落地窗可以看到远处的长江和江中的船只,在家中偶有闲暇的时候,周元琳教授会在窗前眺望江景,安师大校园的景色也尽收眼底。绣了大朵菊花的白色窗纱轻拢于帘后,生机盎然的绿萝从一扇窗棂中透出点翠,典雅端庄的中式家居风格设计很符合女主人的气质修养。 

小山村里有我“弯弯的月亮”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1964年,周元琳出生在庐江县的一个小村庄,17岁那年考上大学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如今已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的周元琳却从未改变对家乡的那份无以言表的爱。

“每一年回家的时候就会觉得心情开始变得沉重,17岁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后,每一次回家,从上了长途汽车开始,脑海里就会想起那首歌——《弯弯的月亮》。”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她的轻声吟唱,不禁让我们体会到了充溢胸膛的“弯弯的忧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一个地道的“村姑”到大学教授,周元琳深知教育能够改变一个穷孩子个人乃至家族的命运,所以她总是竭尽所能的帮助老家的孩子们寻找上学的机会,出去打工的孩子她会劝说他们继续上学,成绩不好的孩子她会帮助他们联系新的学校。

周元琳说自己就是“爱管闲事”,现在有能力帮助他们,上学、找工作甚至谈恋爱,她都会去“管一管”。 

修身齐家人雅如兰

周元琳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温婉娴静气质,她说话轻声慢语,待人接物礼貌周全,家居物品和身上的穿戴都是典雅端庄的古朴中国风,总有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舒适感。“17岁时母亲去世,给我的打击太大。”周元琳虽是家中的第3个孩子,又是女孩,但是从来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开明父母一直让她坚持读书,母亲的善良、聪慧更是让女儿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手工活做得特别好的母亲经常帮人家做棉衣、棉鞋,她一辈子都在帮助别人,我却没有机会报答母亲。”填报大学志愿的那一天母亲去世,从那以后,周元琳担起了家中所有的担子,将照顾兄弟姐妹当作了弥补孝心的方式。“我们常说修身齐家,家庭和睦、懂得感恩很重要。”

2006年,周元琳查出身患癌症,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次日清晨,她早早起来,唱着歌给爱人和孩子做早饭。死里逃生三四次,从容、达观的她始终没有对死亡的恐惧,甚至笑眯眯的调侃“生病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平常的她太忙了,家里的事、邻居的事、学生的事……匆匆忙忙的脚步总也停不下来,而生病卧床却给了她休息的机会,“特别是还提前体会到了鲜花簇拥的感觉。”

癌症的病痛自不必说,子宫、卵巢等多个身体器官被摘除,6次因化疗而“光头”也没有打扰她的笑容,手术后又回到了教学和教研任务中,甚至希望完成已有不少积累的几部专著。直到2008年复发转移,“死亡”的阴影又一次笼罩在周元琳的身上。在与爱人商量之后,“我们决定放弃化疗,至今再也没吃药,没打针。”这样的孤注一掷,身体却奇迹般的对抗住了病魔,如今恬淡的笑容依旧,乌发又重新长出,“逆来顺受”的周元琳却在思考改变,奔波在了自己的新事业中。 

好样的中国元琳

2002年3月,周元琳曾作为汉语专家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因而有了一段非常“特别”的经历。“出去了就是换个角度看中国,会发现我们有很宝贵的东西,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其实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敬重。”周元琳出国之前就购买了旗袍和一些中装,很多人都会注意到并且很喜欢,争相合影。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周元琳看来,人只有敬重自己的父母祖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社会风气才会越来越淳厚,别人也才会尊重我们。

“柏杨写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我出国后,就很想写一本《好样的中国人》,说一些正面的东西。”身在国外的周元琳时刻提醒自己是“中国人”,言行举止都要力争做好,甚至连QQ密码都改成了“好样的中国元琳”。

2003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出访罗马尼亚,周元琳作为唯一的教师代表参与接见,从机场迎接到陪同到下榻的宾馆、听演讲,一共与胡主席5次握手。聆听演讲的时候,周元琳被深深地打动,眼中始终饱含着感动的泪水,胡主席讲话后亲自来到她面前与她交谈,当得知她是来罗马尼亚开展汉语教学的时候,主席还表示赞赏,提出今后将更重视对外汉语教学。

将传统文化植入公益

周元琳的一名研究生在网络上这样描述她:“她说,语言学她不做,全国还有很多人做,但现在接触传统文化的人太少了,她愿意用她后半生推行中华美德,让更多的人受益。”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缺失,人们无限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各种社会危机很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只看重分数、技能,不注重德行教育。而传统文化很有力量,能给孩子宽广的胸怀、更高的格局、更长久的幸福感。”

周元琳说自己有两个愿望,一是为老人办一所敬老院,二是为孩子办一所传统文化学校。因由这个善愿,朋友介绍她去参加了一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公益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她看到了授课老师和志愿者们身体力行带来的巨大感召力。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崇尚道德,知行合一,回来之后,我就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课堂,讲授《弟子规》。”

安师大的戴长江、王霞、徐莉、周新老师,她的研究生吴青山、陈超,女儿马晨竹、侄女周丽……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聚拢在周元琳身边,“芜湖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成立提上日程,她成为首任会长;省内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公益大讲堂”开始着手准备,面向全国接受网络报名,1000多名观众从各地赶来……

几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每周一次的公益交流会,应邀去大中小学、企业、社区开展传统文化的宣讲,举办各种大小公益活动数百场,“老师们几乎把全部的心力都用在了公益活动上,上课免费、资料免费、午餐免费,大家自己省吃俭用,却心甘情愿出力掏钱。”

说起将来的发展,周教授说:“对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修身,正己才能化人;而文促会的使命,是让成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让孩子从小扎下德行的根基,让芜湖的父老乡亲幸福指数更高。”

新闻推荐

入选理由为实现年前的夙愿巢湖市亚父街道办事处一九旬

入选理由:为实现30...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