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文化在舒城□宋志发 舒协
[摘要]□宋志发 舒协
缘于1700多年前的爱情故事 “梁祝”,至今家喻户晓。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其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后记中曾写到,他小的时候就听说邻县舒城流传着梁祝的故事。中国民协副主席、著名民俗学专家白庚胜说:“安徽舒城也是梁祝文化的原发地。”舒城作为全国“梁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众多的与“梁祝”故事相对应的遗址遗迹。
梁祝故事还在舒城大鼓书、舒城胡琴书、庐剧演唱等曲目品类繁多。如“上梨山”、“英台担水”、“十八里相送”“山伯归天”、“祭坟化蝶”等等。这些戏曲、故事由原发地舒城逐渐扩散延伸流传到巢湖周边和江淮地区。据庐剧老艺人圣高回忆,解放初期,他在尹成风“全胜班”唱戏时,上海越剧院曾来人向“全胜班”和“同义班”征集过关于“梁祝戏”的唱本。舒城民间”倒七戏”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也是有过渊源的。
南港河沿祝家庄
祝氏为舒城大姓,分布于全县各地,但主要集中在舒城的南港、舒茶和干汊河几个乡镇。其中南港镇河沿祝家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族居祝氏家族人员达千人。解放前祝家庄是远近闻名的大庄园,据祝家庄年近90的祝延华老人介绍:“原老宅的大门前有一棵2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被砍掉了。 ”在一座残破的院落中,老人指着种着青菜的菜地说:“据祖先说,我们祝家一直保留着女祖上祝英台小姐的绣楼,代代维修,可惜,老宅与小楼被日本鬼子炸毁了,后来就荒废了,再也没有恢复重修了。 ”老人说,“祝家庄现有40多户人家,除2户姓吴,其余都姓祝,很多年以来与鹿起山下的梁家庄人互不来往。 ”
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祝英台其人,但舒城祝氏后人一直把祝英台当作他们的祖宗。祝延华老人说:“过去我们南港祝姓家族是不准在当地唱梁祝戏的,主要是那些草台戏班子在戏文中加了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是对我们祝家女祖先的侮辱。 ”
泉水堰祝家庄与梁祝衣冠冢
泉堰祝家庄坐落在干叉河镇泉水堰村。距周瑜城北2.5公里,祝家庄与柳抱泉相望,此泉水质甘冽,这里也是舒城祝氏家族的聚居地,现有祝氏后代数百人。庄前有一半月形的水塘,塘水澄碧,当地人称月牙塘。月牙塘中有两座古墓,当地村民说,左边的是梁山伯的墓,右边的是祝英台墓,水淹墓没,水落墓出。为什么将墓修在水中?据祝氏九十九世孙祝泽龙老人介绍:“听祖辈讲,祝英台私定终身虽然违背封建的道德伦理,但英台毕竟是祝氏先人,其刚烈忠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祝氏后人颂扬的,所以在庄前的水塘中为他们修筑纪念性的衣冠墓塚,既不过分彰显,也方便对祖先祭奠。 ”
梁家庄与梁祝墓
民间传说中梁山伯的出生地在今天舒城县南港镇向山村梁家庄。梁家庄紧靠鹿起山脚下,距梁祝墓约200多米,位于206国道右侧。附近有条弯曲的小河,人称梁山堰。河上原本有一座草桥,名为梁山伯桥,后因修建安合公路而毁。
梁家庄原是一个大庄落,居住着几十户梁氏家族后人,后因人口众多,地域狭小,逐渐迁往他处,这里只留一户梁姓人家,据说是为了看护先祖梁山伯墓才留在这里的。该户人家的户主叫梁秀全,其妻崔文英说,自她嫁过来后,就听丈夫说,梁山伯是梁家老祖先,所以要照看好祖坟梁山伯墓。崔文英还捧出梁氏家谱,说家谱上有记载。
邻居陈凡英也说:我们这一带老百姓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都很了解,村前的大墓就是梁祝墓,这是先人代代传下来的。梁桥村民组虽然只剩下一户梁家,但这里居住的陈姓、刘姓、王姓等村民都以梁山伯为荣,把保护梁祝墓这一文化遗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世纪60年代平岗造田中,有人动议平掉梁祝墓,但遭到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对,梁祝墓才得以保存。
67岁的刘士兰老人说:“小时候跟大人在墓地周围开荒,曾看见挖出过一些古代的陶片,有一个粗胎白釉盏挖出来时很完整,没有人往家拿就被扔掉了。还有一块大青石碑,上面刻着好多小字,后来不知搬到那里去了。 ”
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村民口中的梁祝墓为魏晋时期古墓葬,当年普查时曾在古墓周围发现同时代的墓砖与陶器残片。古墓周长80米,残高约5米,本来有高大的土堆,但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被平为高台地稻场,现为村民菜地。该墓的年代与梁祝故事的发生时代十分相近。
梁祝墓不远处原有一座梁庵庙,据遗留的断碑残文记载,此庙于乾隆年间由当地梁姓大户为祭祀先祖梁山伯而出资修建的,庙堂里曾供奉着梁山伯塑像和送子观音等佛像。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梁庵庙的塑像与佛像被毁,房屋后分给村民陈让东家居住。走进老陈的家里,虽几经翻修,依然能辨认出庙宇建筑的斗拱铆榫结构。
梁桥村村民组长王少元介绍:村旁的小河上原有一座古桥,他记事的时候古桥还在,桥边还有石人石马。听老辈人说,桥头有个凉亭,传说山伯英台就在此桥亭义结金兰,后同往梨山书院求学。后人为纪念梁山伯,加之附近有一座梁庵庙,故命名为“梁庵桥”。他还说马家庄就在鹿起山脚下,是富绅马文才的老家。马家庄、梁家庄和南港祝家庄呈三角形,过去这里梁、马两姓一直不和,这一带也不给唱梁祝戏。
梨山书院与十八里相送地名传说
历史上的梨山书院位于舒茶镇三拐村境内,东与庐江县交界的花梨山。舒城在两汉时期属舒县,为庐江郡的郡治所在地,是整个庐江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经济、文化繁荣。据说当时舒县境内的鹿起山有鹿起书院,春秋山有春秋书院,花梨山上有梨山书院,都是闻名遐迩的著名书院,四方学子纷纷来舒求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依然文风昌盛,人文荟萃。
梁祝因在梨山书院读书时心意相合,遂成莫逆,所以才有后来的草桥义结金兰、同上梨山求学、三载同窗、十八里相送等故事的演绎。花梨山距南港镇河沿祝家庄有二十余华里,也符合十八里相送之说。
据80多岁的孙发著老人介绍,梁祝故事中的十八里相送,路经的景点,现在的地名都可印证。如“清水河飘呆头鹅”、 “龙王庙内拜观音”、凤凰山(落凤岗)前效鸾凤、井垱双双照影(落凤岗井垱村民组所在地)、梁祝翻山劳累休息地的并坐山,等一系列地名传说相映证。
传说当年梁祝读书吟诗常路过的井台
新闻推荐
7月21日,一台收割机正在庐江县柯坦镇一水稻示范基地收割早稻。连日来,合肥市各地早稻开始收割,从南到北进入“双抢”季节。据悉,今年庐江县早稻种植面积达55万亩,居安徽省县级早稻种植面积之首。 本报...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