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图解合肥林长制改革的生态答卷

合肥晚报 2020-12-29 00:34 大字

沐浴着晨光,八百里湖面烟波浩渺,环巢湖湿地层林尽染,成群结队的候鸟展翅飞舞。入冬以来,巢湖就成了鸟的天堂。除了故地重游的“老朋友”,东方白鹳、凤头?、反嘴鹬等“稀客”也纷纷慕名而来……这幅美丽的画卷背后,凝聚着合肥不断深化林长制改革的绿色实践。

“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谆谆嘱托、殷殷期望,正化为合肥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生态新高地的澎湃动力。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2017年6月,合肥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实行林长制改革,紧紧围绕林长制体系化、项目化、制度化、科技化、法治化建设,不断推进林长制工作科学、规范、高效运行,全力打造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合肥样板”。三年多来,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和活绿,五指合力、“五绿”并进,牢牢筑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推进林长制科学、规范、高效运行】

构建责任体系

各级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工作全覆盖,全市设立各级林长4584个,其中市级19个、县级212个、乡级1155个、村级3198个。

突出项目建设

高标准编制《合肥市林长制实施规划》《合肥市林长制重点项目实施规划》,建立可分解、可实施、可监测、可考核的量化、实化指标体系。

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生态廊道、重要公园、国有林场、水源涵养林等6大类型重点生态区域谋划确定23个市级和186个县级重点项目、3年投资超过百亿元。

健全制度保障

制定项目调度、林长会议、督查督导、技术服务、信息公开等5项配套制度。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重点区域显著位置设置公示牌968个。

加强对林业产业基地、乡村道路绿化、退耕还湿奖补等扶持政策的制定,2017年以来,林业产业基地、重点工程造林、退耕还林等累计奖补资金3.82亿元;2019-2021年,安排10000公里乡村道路绿化奖补资金6.6亿元;市、县财政按600元/亩对退耕还湿予以补助。

完善推进机制

着力压实林长责任,各级林长坚持问题导向,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发力,化解难题。

扩面提质抓“增绿”

深入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扎实开展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和城镇园林绿化专项提升行动,突出抓好江淮分水岭、环巢湖、乡村道路、高铁沿线、外环高速等区域增绿增效,

2017年以来,全市共计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每年超额完成省、市下达年度造林目标任务;

完成乡村道路绿色长廊6000公里;

创建国家森林乡村8个、

省级森林城镇14个、

省级森林村庄131个;

完成四旁四边四创成片造林4.27万亩。

完成城镇绿化新增改造提升面积5151万平米,

新增公园游园232个,“十大公园”项目中5个已完工。

建设花境1014处,面积24.1万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由

2017年的27.4%

增长到2019年的28.3%;

●森林蓄积量由

2017年的799万立方米

增长到2019年的906万立方米。

激发动能抓“活绿”

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发放林权证4.5万余本,确权发证率达97%。

紧抓肥西县“三权分置”和庐江县“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

46万亩重点公益林全部投保,实现了重点公益林保险全覆盖。

探索开展薄壳山核桃、苗木特色森林保险工作。

协调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绿色通道,对30万元以下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项目简化办贷流程。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金额23亿元。

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全市已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9家。

【“五绿”并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综合治理抓“护绿”

加快推进绿色美丽巢湖建设,着力抓好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巢湖湖滨、派河口两个湿地建设已完成,环巢湖湿地修复工作受到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工作组充分肯定。

严格各类自然保护地清理规范,有序开展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19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已上报在审。

全市组建各类护林组织1500个,落实护林员3063名。

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责任范围。

与市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加大科技防灭火力度。

严格依法抓“管绿”

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成立市检察院驻林长办检察工作室,探索检察机关在林长制工作中的司法介入和助推机制、涉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检察监督嵌入式协作机制。

积极推进湿地立法保护。

全面落实森林督查整改,

立案查处203宗,

对重点区域的10起典型案件予以挂牌督办,

已办结7起。

兴业富民抓“用绿”

推进苗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目前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企业(大户)有2000多家,

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企业有393家,

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的乡镇有34个,

苗木总面积达100万亩,年销售额40亿元。

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涌现出了一批上千亩薄壳山核桃基地,

全市木本油料

14.3万亩,

其中薄壳山核桃

9.16万亩;

林下经济面积30万亩,

年收入10亿元;

森林旅游

实现收入22.40亿元。

着力打造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品牌,推进国家苗木信息交易中心建设,使合肥成为全国苗木花卉信息中心和重要的集散地之一。

启动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深入贯彻省林长制工作部署,紧扣7个改革创新点,确定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建设10个市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打造35个市级改革创新点,确立市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进行联系指导。

(一)环巢湖示范区先行区

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已投资44.9亿元,完成拆迁6822户。

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加强技术支撑,开展环湖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和研究,编制《巢湖流域生态湿地建设技术导则》。成立合肥市湿地保护协会。

(二)肥西县示范区先行区

优化城市绿化布局。2020年肥西县共完成造林1.31万亩,占省任务的262%。完成森林抚育1.9万亩、省级退化林修复2000亩。完成绿化面积100万㎡。

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将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官亭国家生态公园打造成为具有典型示范带动的森林旅游产业基地。

打造苗木交易平台。完成国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初步设计方案,初步制定肥西县苗木基础信息采集方案。启动成立全国林木种苗合作联盟工作。何玉珠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新闻推荐

吴春林: 坚守乡村幼教的“园长妈妈”

县人大代表、柿树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吴春林今年30岁,是一名90后,师范学校毕业的她,怀揣着“传道授业解惑"的...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