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园区域规划打造高效地下空间网络 合肥地下管廊试点喜摘“国考”头名
中高考刚刚结束,合肥城市建设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国家级“大考”。近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获悉,国家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公布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终期评价,合肥在全国15个试点城市中斩获头筹,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1.2亿元。
典范:专家组为“合肥模式”点赞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的“里子”工程,也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合肥西南部组团,历时近两年的快速推进,肥西管廊项目已正式建成,供电、供水、燃气、污水、电信等应入廊单位全部入廊,运营监控系统已与合肥市平台连接。
合肥率先采取“道路+管廊”合并打包招标模式,将管廊项目与周边道路工程同期实施,有效解决不同施工技术、方法的对接难题,也避免了施工责任的互相推诿。同时,该管廊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意味着管廊所覆盖的路网百年内不用“拉链开膛”。
通过优化建设资金使用,有效地利用了地下空间,节约城市用地,改善城市交通,增强城市安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据统计,仅肥西综合管廊一期工程释放土地就达400多亩,节省资金成本1.5亿元。
在前期考核中,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绩效评价专家组为“合肥模式”点赞,“真正实现了少投入、低风险、高效率,此模式可总结、可借鉴、可推广。”
数据:集中入廊管线已达201公里
合肥自2016年获批第二批管廊试点城市资格以来,在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拓展区、新站区少荃湖片区开展管廊试点建设,项目长度58.32公里,概算投资54.75亿元。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廊体55.88公里,投入运营47.51公里,管线入廊201公里,收取管线有偿使用费5338万元,建设运营成效卓越,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合肥入廊的管线种类包括供水、燃气、热力、污水、供电、通信(移动、联通、电信、有线电视)等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通过统一管理各种管线,将逐步破解以往空中架设带来的“空中蜘蛛网”和埋入地下易被挖断的难题,让城市变得清爽起来。
科技:国内率先实现智慧监测保安全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地下综合管廊之所有能发挥效用,还在于科学、智慧管理,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研发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在国内率先实现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监控。
该系统将纳入全市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此大大提升和保障城市管线(管廊)整体安全性。
此外,联合中国科技大学,研发履带式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实现综合管廊内全天候、全地形自动巡检,管廊内结构三维立体成像,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浓度、温湿度等气体浓度实时监控,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管廊内指定位置的重点观测,实时监测自身运行情况并输出故障报警声光信号。
规划:中央公园区域打造地下空间“新样板”
根据《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6-203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管廊累计723.6公里,其中近期(2016-2020年)实施94.2公里;中期(2021-2030年)实施397.7公里;远期(2030年以后)实施231.7公里,稳步推进管廊建设。
目前,共有13个试点外项目正在开展前期设计或已经施工,总长度约31.1公里,其中北京路、黑龙江路和已完成施工招标大连路等7条路,涉及管廊15.4公里。
其中,备受市民关注的中央公园建设区域,将依托园区内总体规划和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以打造CBD地区整体高效的地下空间网络为目标,近远期建设大连路、锦绣大道、中央绿轴等多条干、支管廊和楼宇间微管廊,最终形成干支结合、微型补充的综合管廊体系布局。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奇通讯员 徐启玖 合建宣
新闻推荐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肥西县积极优化服务机制,锁定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打好就...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