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桑蚕织就乡村振兴路

江淮晨报 2020-05-27 07:16 大字

经过水煮后的蚕茧可以抽出蚕丝。

工厂内,工人们正在挑选蚕茧

工人正在绞丝。

工人正在煮蚕茧。

工厂内,工人们正在机器旁抽丝。

蚕丝要放入水中浸泡增加韧性。

工人正在灯下扁丝。

四个人合力可以制作一床蚕丝被。

蚕丝用机械缠绕在专门的装置上,然后进行浸泡。

选茧、煮茧、理丝、真空浸泡、复摇、扁丝、绞丝……从茧到丝,需要多少道工艺? 5月7日,在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丝厂,记者见证了一枚蚕茧变身成丝的过程。作为肥西县最大的桑蚕基地,铭传乡目前已经形成了1.6万亩桑园、2400户蚕农和一家缫丝厂的产业链,小小桑蚕织就乡村振兴路。

从茧到丝需要多道传统工艺

“无论是做加工生丝还是制作蚕丝被,第一道工序都是选茧。”5月7日上午,在肥西县铭传丝厂,技术员吴一敏介绍道,收来的蚕茧分为三类,最好的上茧体型中等,没有黄斑,可以制作成丝;体型较大的是双宫茧,可以制作蚕丝被;剩下的茧子上面有黄斑,体型不规则,是次茧,丝厂不做加工,直接卖掉。

选好的茧子必须要经过高温蒸煮,随后再到索绪车间理丝,蚕丝经过真空浸泡后,再复摇、扁丝、绞丝,最终打包装袋,“这样的成品就可以出售了,经过丝绸加工厂,可以变成美丽的衣衫。”

双宫茧加工成蚕丝被也有着传统的工序,挑拣好的双宫茧先打出整张丝绵,随后放进蒸煮桶里高温蒸煮,清洗后,放到烘房里烘干,就可以手工铺设成蚕丝被了。

“我们很多工艺都需要手工完成,所以每一道工艺都要非常细心。”吴一敏介绍道,铭传丝厂共有38名员工,多为附近村民,其中不少是贫困户。在选茧车间工作的张胜英老人就住在丝厂前面,“家门口有个稳定的收入,每天上班都非常方便。”

桑蚕经济,产业扶贫

作为桑蚕之乡,铭传乡有不少村民从事与桑蚕有关的工作。据铭传乡相关负责人介绍,1979年,铭传乡有了第一个集体桑园,从此铭传乡走上了种桑养蚕的传统致富路;1982年,个体养蚕户开始兴起,24户人家开始掀起养蚕热浪;1984年,第一批经过培训的技术员回到铭传,指导农户养蚕,1000亩桑园生根。经过30多年的发展,桑蚕产业已经成为了该乡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现在的铭传乡,已经有1.6万亩桑园,2400户蚕农。2017年,铭传乡推动建成扶贫蚕桑产业园,同时为解决蚕茧收烘站和丝厂设备陈旧老化,资金短缺等问题,铭传乡政府申报扶贫财政资金50万元入股丝厂,采取“贫困户种养+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收购生产分红”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不光如此,铭传乡还通过招商引资不断扩展桑蚕产业链,桑葚采摘、桑叶茶、桑葚酒、桑枝木耳等产品开始走向更大市场,铭传乡桑蚕产业扶贫的网也越织越大。

晨报记者 张琳琳/文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福凯/摄

通讯员 陈家乐

新闻推荐

肥西县医保局召开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工作会议

5月20日上午,肥西县医保局召开全县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工作。各乡镇(园区)分管...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