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乡愁馆 留住乡土记忆

江淮晨报 2018-06-28 01:02 大字

居民正在看老物件。

晨报讯 60年前的地契、抚育了四代人的“箩窝”、吹稻谷的风车、老旧的铁皮油灯……这些村民家中的老物件,如今成了合肥市经开区高刘镇居民留住“乡愁”的寄托。在一个个老物件背后,是辖区各村村民积极捐出家中收藏的各类老物件,“众筹”社区乡愁馆,展现过去的生产生活,留住乡土记忆。

村民“众筹”乡愁馆 留住乡土记忆

6月27日下午,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来到位于高刘社区天河村河西村民组的“乡愁馆”。约100平方米的乡愁馆以“田园·家园·乡愁”为主题,分设生活场景、农耕文化、文化传承、文献展示等四大展区,展示了从清末光绪年间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具有本土风味的老物件。

“许多曾经朝夕相处的老物件如今派不上用场,逐渐消失,不少年轻人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天河村书记豆明生介绍。

那么如何留住乡愁?经过多方合计,社区决定建一个场馆,承载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有数十名居民自发地捐出50余件老物件,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方式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呈现了群众过去的生活生产方式。

60多年前的地契 记录农村历史

在“乡愁馆”里,记者看到合肥生产的黄山牌电视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录音机等等老物件,但是这里纪念意义最大的老物件,是一张四周泛黄、甚至有些破损的地契,由高刘镇居民方庆宗捐献给“乡愁馆”。

据了解,地契是土地所有权的凭证,每张地契,详细记录着当时土地交易情况:上面写有土地位置、面积、交易价格等信息,最后买卖双方、具保人签字,政府加盖印契生效。记者在上面看到,这是1951年的地契,分给居民共计16亩地。

“当时正处于土地改革时期,地契里出现的大量地名、方位、人名,这让人们了解高刘镇过往历史,有了实物史料,而自己每当看到上面一个个名字时,就觉得长辈们仿佛就在眼前。”方庆宗告诉记者。

在搬迁过程中,他意外发现了家中的地契,为了留住农村文化的“影子”,方庆宗将家里收藏的地契交给“乡愁馆”,让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高刘镇天河村工作人员表示,方庆宗所捐赠的地契,对研究高刘镇土地管理、区域地界、地名沿革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今后将对地契登记、造册、修复、装潢进行开发利用,未来还计划制作电子版,为学界研究合肥农村变化提供借阅服务。

一个婴儿床 抚育了四代人

在“乡愁馆”的一角,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婴儿床,约1.2米长、0.6米宽,床身由厚实的木料做成,床垫是用竹子编成,整个床看不到一根钉子。

今年已经年过七旬的捐献者李宽然称,箩窝床身用的木头必须是梨木,有更好的寓意,而箩窝也是自己一点点编织的,“最开始的箩窝是我爷爷编织的,用了几十年后,有点破损,于是我自己又修补了一下,接着给我的孙子们用,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传承。”

如今,已经没有人会制作这种箩窝了,李宽然家的箩窝一时成为稀罕物品,左邻右舍看了,无不羡慕。“现在孙子们都长大了,箩窝与其一直放在家里,不如放到乡愁馆,让后辈们知道他们小时候是在这里长大的。”李宽然笑着说道。天河村书记豆明生表示,今后将会不断征集老物件,扩大乡愁馆,不仅为高刘增添了一个让人们可以重温过去、延续情怀的去处,同时也唤醒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乡愁文脉历史的意识。

晨报星级记者 周坤 文/摄

通讯员 孔维舟

新闻推荐

合肥八中有多牛 一组数据告诉你

日前,2018年高考成绩发布,合肥八中一如既往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本科达线率99%;一本达线率87%;8个班一本达线率100%;19个班...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