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淮军名将《唐定奎家族》作序
在合肥市肥西县柿树岗乡境内,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庄园——唐五房圩。圩内现存一座完好的徽派建筑“走马转心楼”,东面门楣上镶嵌着当年李鸿章亲笔书写的“紫气东来”石刻,西南角挺立着一棵130多年前台湾少数民族首领赠送的文梓树……正是从这里,走出了抗日保台的淮军大将唐定奎,他比老上司、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奔赴台湾抗法保台整整早了10年。
在中国近代淮军、淮系集团研究领域,淮军大将唐定奎是一位十分关键而对他的研究和关注却十分不够的人物。这是因为,他本人虽然也是淮军建军时即投入军营的元老、健将,但他从军系上隶属于刘铭传(铭字营、铭军),而且排在兄长唐殿魁之后作为副营统领,直到殿魁在尹隆河之役战死,才正式接统铭军右军六营,“刘六麻子李鸿章,唐五肚子后添汤”,合肥西乡这句脍炙人口的民谣,说的就是这段故事。唐定奎因誓为兄长报仇,在捻军作战中身先士卒,东捻军失败,李鸿章奏保唐定奎以提督记名简放;西捻军覆灭,定奎因追随刘铭传竟其功,受清廷敕封勇号“呼敦巴图鲁”;“剿捻”战役完成后,率所部铭右军驻防徐州,亦称武毅军。
1874年5月,日本政府在美国怂恿下借口琉球渔民停泊台湾被牡丹社原住民杀害事件,命海军少将西乡从道率兵三千入侵台湾,盘踞琅峤一带。清政府授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前往台湾办理海防和对日交涉事宜。这项任命出于李鸿章的密荐,他认为必须要有一个有勇有谋、刚柔相济的大臣才能担此重任,而沈葆桢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沈葆桢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李鸿章的同年同门进士(道光丁未科同在一房考中,房师为名士孙锵鸣,孙锵鸣之座师为翁心存(即翁同龢之父),所以李鸿章和沈葆桢均称翁心存为太老师,称翁同龢为师叔),关系密切。沈葆桢果然不负众望,临危渡台,到台湾以后,他看到防务十分空虚,手下无兵无卒,便向朝廷报告,要求从北洋抽拨3000人、南洋抽拨2000人共五千人驰赴台湾,以对抗日本虎狼之师。因为双方谈判,没有兵力做后盾是根本行不通的。此时南北洋防务均很吃紧,无兵可调。沈葆桢又给老同学北洋大臣密电求援,李鸿章便把刚从陕甘前线撤回徐州休整的淮军铭武军马步13营共6500人,由唐定奎统率,全军成建制地星夜驰援,从上海登轮开赴台湾,有力地支持了沈葆桢在台湾的布防。
唐定奎统率的这支铭武军,实际是淮军两大主力——刘铭传的铭军和郭松林的武毅军撤并以后合成的精锐主力,来到台湾,犹如蛟龙入海,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极大的威慑,促进了谈判的顺利进行。
据记载,兵轮横渡台湾海峡时,恰遇狂风暴雨,连遭滔天巨浪扑打。铭武军士兵长期生活在陆地,初涉大海,禁不住日晒雨淋,纷纷中暑、晕船,呕吐不已。此时,唐定奎亲临船头,带头高呼“忠心保国,渡海抗倭”口号,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众将士群情激昂。
部队登陆台南凤山抗敌前线后,唐定奎首先察看了地形,迅速择险分屯,为部队安下营盘。不料台湾气候多变,昼热夜凉,且瘴气弥漫,很多将士染病,死亡人数与日俱增。唐定奎一方面遍请当地医生为病员医治,一方面商请沈葆桢,对死者予以体恤优葬,并乞请恤于朝,从优如典,从而稳定了军心。
在当时,双方军队处于胶着对峙状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兵力、军心之间的较量。八月,天气酷热,瘴疫流行,两军各有伤亡。日军“死者每日四五人至数十人,病者不可胜计,大多卧不能兴,惟饮米汤聊维生命”,士气十分低落。唐定奎亦病死将士276人,但因体恤优葬,安抚有力,当地军民也纷纷送医送药,慷慨解囊。又经李鸿章在直隶运作,朝廷准允,及时向台湾输送了20尊大炮,万余桶火药及大批给养,军队斗志日益高昂。西乡从道不禁兴叹:“势不如人,天亦不助我也。”据日方记载:日军占领琅桥一役,出兵3658人,阵亡与病死者593人,先后动用军舰5艘,运输船轮13艘,支出军费361万余元,损失十分惨重。最终只好同意撤兵离台。
为了安排淮军进驻,同时进一步加强台湾防务,沈葆桢不惜巨资,在台南姚莹当年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安平古堡不远处,修起了一座具有较高近代化防御水平的军事城堡,沈葆桢亲笔题写了堡名——“亿载金城”,意思就是希望宝岛台湾的防务千秋万载固若金汤,至今遗址尚存。
光绪元年(1875)秋,经钦差大臣沈葆桢多次奏请朝廷奖赏唐定奎,朝廷下旨:擢升唐定奎为福建陆路提督,褒奖各淮军将士,准调唐定奎回防内地,休整治病。唐部先后驻守扬州、江阴等长江要塞。1884年夏,中法战争战火烧到台湾时,他主动请缨赴台参战。李鸿章虑及江防重要及提督伤病,没有同意。1887年正月二十八,唐定奎病逝于上海旅邸,终年55岁。
而这支铭武军驻台约两年期间,由于水土不服感染瘴疠之气等原因,死亡竟高达1918人,由唐定奎亲自筹款在台湾凤山县购地营葬、并建祠祭祀;光绪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南洋大臣沈葆桢会同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丁日昌联衔上奏,准予台湾凤山县设立淮军昭忠祠,以祭奠这些为国捐躯埋骨他乡的淮军将士。奏准后,经沈葆桢授意,由铭武军幕僚凤阳名士柳铭撰写了《敕建凤山昭忠祠碑文》,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在基本明解上述的事实之后,难道我们不应该对这位在刘铭传抗法保台之前十年,就临危受命、风雨渡台,为保卫祖国神圣宝岛台湾,与日本侵略军对峙台南、寸土不让的爱国将领,生出由衷的敬意吗!他和他统帅的江淮子弟兵——淮军铭武军,所建立的丰功伟绩,难道不值得在中国近代史上大书特书吗!
本书作者马骐先生,是我多年老友和事业上的同志;他是肥西史志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也是我们在李鸿章、淮军、淮系集团研究领域的中坚骨干。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勤于调研,笔耕不辍,先后参加刘铭传抗法保台、首任台湾巡抚系列学术研究活动,是国家清史工程《淮军》文献丛刊中《淮军乡土资料》卷的主编,并率先高质量得到完成资料搜集、编纂任务。在调研和编研过程中,他对作为淮军摇篮的肥西淮军各位主将的家族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把这些淮军将领的家族史陆续整理出来,为家乡历史文化资源增添一笔丰厚的财富。这部《唐定奎家族》,就是他继《刘铭传家族》之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通过书中娓娓道来的细致叙述,我们对以唐定奎为杰出代表的肥西唐氏家族,他们的生存生活史及其所反映和折射的时代大变局中的地域文化和人才涌现的现象,对今天的借鉴和参照作用,都会有着深切的体认。同时,对合肥市、肥西县进一步打造淮军摇篮,建设淮军圩堡群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也会提供很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撑。
谨以为序。
□翁飞
新闻推荐
产业扶贫,铺起农村群众脱贫路。日前,肥西县严店乡贫困户付昆球承包的80亩鱼塘,突然出现大量死鱼。如果鱼塘保不住,付家不仅脱贫无望,借钱投入的15万元成本也将打水漂。眼看脱贫鱼塘命悬一线,扶贫队紧急...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