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里听说恢复高考
原本,他只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然而,通过那场突然恢复的高考,他获得了继续就学的机会。大学毕业后,他重新回到农村,成为了一名正式老师。在那里,他扎根数十年,守护着一批批的孩子步入高考,“知识能改变命运”,他一直如此坚信。
被中断的学业
1955年出生的张志求,是肥西县焦婆村人。父亲早逝,寡母一个人靠种田,带大了兄妹三人。三人之中,张志求最小,也最爱读书。
艰难地在家门口读完小学后,张志求到远在20里之外的肥西农兴中学求学。平时,他寄宿在学校,每个周末才赶回家。因为没有车,每次回家只能步行个大半天。冬天的时候,张志求只有一双棉鞋,害怕鞋子磨破,他索性光着脚丫行走20里。
上了五年的初中加高中后,1974年年底,张志求回到了焦婆村开始种地。一年后,村庄里兴办了一所中学,因为缺教师,爱好读书的张志求被推荐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
不可思议的备考经历
1977年,是让张志求刻骨铭心的一年。那年,高考制度恢复。在距高考约一个月前,张志求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很是兴奋。他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他内心又非常忐忑。过去的十年,因为社会动荡,他没能好好地读书,还有些科目压根就没学。高考对于他来说有点像天方夜谭。
“可是,我还是想试试,万一就考上了呢?”怀着一丝期冀,他开始了备考。
多年后,他回忆起自己的备考过程,依然觉得不可思议。“首先是找不到课本,我到中学找了一通,还是没找齐;复习时无从下手,没学的课程太多,只好随便把书翻翻,感觉什么都不会;报考时选什么专业也很为难。好在我语文是强项,报考文科吧。”
语数两科答得不错
张志求还记得,那年高考科目是语文、数学、政治、史地,总分为400分。考试时张志求语数做得很顺手,感觉做错的很少。另外两科就惨了,感觉做对的很少。
不过,最幸运的是那年的作文题,居然被他提前蒙到了。原来,他有沙眼。考试的前两天,沙眼病犯了,他不能伏案看书,只好在办公室里翻翻报纸。当时,我国在科研上取得一项重大成果,报纸上公开发表了诗《攻关》:“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安徽日报》发表了几篇读后感,张志求很认真地读了其中的两篇。那一年,高考作文第二题正好就是这道题。于是,张志求答得顺风顺水。
那年那事,记忆犹新
那年冬天,张志求记得,天上下着大雪,家里冷得像冰窖。接到体检通知的他,却是心里暖暖的。
为了去体检,他冒着大雪,步行50多里路赶县城。体检结束后,已是傍晚,他又踏雪40多里在晚上九点多钟到了亲戚家。衣服全湿了,头发眉毛裤角都结冰了。然而,整个内心却是愉悦无比。
那年年底,他正在地里干活,邮递员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他的手里。他被安徽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录取。“我并没有狂喜,因为我早就胸有成竹。”张志求说,年后,他就信心满满地上大学了。
大学毕业后,张志求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语文老师。每年学生高考的时候,他都感触颇深,总是会想起自己当年高考的那一幕:“那年高考,那么匆匆、仓促,但意义极为重大。四十年了,那年,那事,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通讯员 周先荣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刘晓平
新闻推荐
化解社会矛盾,畅通维权通道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工作之一。为使打不起官司的弱势群体在遭遇官司时能找到有效途径解决,提高法律援助在老百姓中的知晓率,近期,肥西县柿树岗乡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