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和:怀揣梦想从农村走向全国
说起米线,不少人立刻会想到云南的过桥米线,如今它已风靡全国。而你一定想不到,这些以遥远的云南命名的米线,很多却产自合肥。“以前我们的米线卖不出,现在不够卖。”创立于庐阳本土的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研发出获得国家专利的米线生产线,生产出的米线远销全国各地,省内拥有30多家连锁门店,年产值由起初的4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亿元。
该公司董事长王仁和,出生于肥西县一个农民家庭。1994年前,王仁和众多中国传统农民一样,种田、放牛、养猪就是他每天的生活。紧衣缩食的日子,让王仁和心里总不是滋味儿。他想,要是能把这些大米进行深加工再卖出去的话,可能就不会这么不值钱了。
1994年,怀揣着600元钱,王仁和来到了合肥。最早,他在一家粮油店里打工。工作中王仁和不仅吃苦耐劳,而且非常细心。他发现很多大米里都含有不少沙石,于是有空时他就利用干农活时练就的本事,将大米里的杂志筛簸出去,这样剩下的大米就干净多了。这个举动,让王仁和所在的粮油店生意很快就火了,附近的居民都喜欢买他们店里的干净大米,即使这种净米每斤要贵上一两角钱。
后来王仁和开了自己的粮油店。尽管比起在老家种地来,收入翻几番,但把粮食产品深加工的念头,仍时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觉得能将大米进行深加工,那么农民的稻谷至少有一部分就不愁销路,而且还能卖出好价钱。
王仁和发现做米线是将大米进行深加工的一个好的途径,也是安徽这个产量大省农产品深加工的一项空白。于是他跑到云南、福建、广西等南方市场进行考察,考察回来后,王仁和毅然关掉了生意红火的粮油店,转而办一家米线加工厂。克服了资金、技术、人员、选址等重重困难,1996年7月,王仁和米线厂开起来了。
米线生产出来了,可是如何销售出去成了一个大问题。安徽虽然盛产优质稻米,但本地人却没有吃米线的习惯。王仁和看到当时合肥流行吃凉皮,就带着自己的米线走街串巷,和卖凉皮的摊主商量,免费向他们提供米线,请他们把米线掺在凉皮里一起卖。有些摊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受了他的建议,没想到的是,顾客吃了后都觉得比单一的拌凉皮好吃。后来,王仁和又在这些人的凉皮摊上用不干胶贴上一句“今年流行吃什么 吃王仁和米线”的广告语,他的米线终于在合肥打开了销路。“现在想来,那一段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推销米线的日子,真的很辛苦。”
2004年,王仁和又准备自己开家米线快餐店。他高薪从云南聘来顶级米线大师,培训合肥这边的总厨,并且成了研发队伍,精心研究米线加工。经过两年的筹备,2006年5月,王仁和在合肥的第一家米线店开张了,因为他家的米线细腻洁白、柔软又有韧劲,细长而不断裂,汤料香味浓郁独特,口味鲜美异常,每天顾客盈门,生意非常火爆。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实践,王仁和的米线加工厂已经从当初的家庭小作坊生产,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米线快餐连锁店也全省开了30多家。农民出身的王仁和深知生活的艰辛,认为自己发展好了,就应该回报社会。现在,他企业的员工大多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今年上半年,米线加工厂迁址到林店街道景湾社区,王仁和发现附近祝郢居民组一处路段没有路灯,居民出行困难,便出资10万元安装了12杆太阳能路灯。“既方便了我的企业员工上下班,也使这里的居民夜间出行和回家变得安全。”
目前,王仁和正在准备发展一个子品牌“王一碗”,给大学毕业时提供创业机会。他一再强调,年轻人想要创业,做一番大事情,一定要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信念,时刻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杨璨 周群 祝宏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示首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名单,其中安徽省黟县西递镇、宏村镇和肥西县三河镇、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在列。据悉,本次上榜公示的候选...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