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张土地证见证合肥半个世纪变迁 孙晓莉 记者 梅静 文/图

市场星报 2010-08-12 09:40 大字

星报讯(孙晓莉 记者 梅静 文/图)在合肥市经开区锦绣社区居民、67岁的马昌炎老师的家里,我们看到了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土地证(如图),历经近60年的时间,纸张已发黄,上面记载着土地改革时期,马家共分得16亩地和一处房产,盖着那时肥西县政府的大印。

1970年代:接过父亲传下的土地证

马昌炎老师毕业于合肥工业技术学校。上世纪70年代初,古稀之年的父亲亲手将这张土地证交到了马昌炎手上,父亲说要好好保管,土地养育了我们,是我们的根啊!那是1946年到1947年的时候,家乡的地主得到风声向佃农兜售土地,父亲东奔西走,向亲朋好友借钱,终于购得几亩田地,却欠下了10多年才得以还清的债务。当父亲拿到土改分得的土地证时,那种悲喜交加、喜出望外的感情,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以土地为生的人才能深刻理解。

1990年代:带头拆迁支持国家建设

1993年4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在合肥南郊这片热土上引进高新项目进行开发建设。修建经开区主干道时,马昌炎老师家所在原蔡岗村许多农户家的承包地在征地建设范围内,当时许多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地为生的农户,不能理解开发建设的意义,也无法想像失去田地的生活。马家带头拆迁,给了蔡岗村村民很大震动。马昌炎总是热心给大家讲解政策,并给大家讲述自己家孩子创业的实例和他们在外面开发建设的见闻。 2010年代:土地证成为难忘回忆

今年67岁的马昌炎老师没事时会带着孙子来到莲花路上,指点给孙子看:“那里是可口可乐公司、那里是联合利华工业园、那里是合肥师范学院……那里曾经是爷爷家的承包地,现在都盖高楼,厂房引进项目办起大企业了!”5岁的孙子似懂非懂。

新闻推荐

两份扭曲的爱

编者按 完善社会救助避免因贫触法 治不起病、交不起学费的遭遇令人同情,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社会并不少见,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自身遭遇了不幸,就铤而走险,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这不但不是正确的自...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