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塘”字地名知多少

合肥晚报 2020-12-18 00:32 大字

○古韵新城下塘镇

○曾经的古埂塘现在变成美丽的古埂公园徐勇 王建柱等 摄

○竹塘挂面

○历经千年风雨的大汉塘水库 王闽 左学长 摄

○大汉塘水鸟成群,风光无限王闽 左学长 摄

○传说因楚霸王项羽的妻子虞姬而得名的石塘镇玉笛书剑 摄

○竹塘徐氏家谱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下塘、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石塘、具有特色美食文化的竹塘、历史与现实精妙结合的古埂塘、流传着“一里三知府”故事的殷塘、自然风光无限的大汉塘、记录着姓氏家族迁居史的苏喜塘和清水塘……这些带“塘”字的庐州地名,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并存的风情画卷。

下塘:古韵新城的文化传承

位于长丰县中部的千年古镇下塘,始于春秋,自开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个池塘众多的古镇,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是长丰文化荟萃之地。境内更有闻名江淮的美食“下塘烧饼”、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下塘火狮”。

《中国历史图集》《元丰九城志》记载,北宋期间就有“夏塘镇”, 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随着人气聚集,物流畅通,过往行商走贩渐次增多,外地客商因见集址高阜,四周有塘(东有南马塘和北马塘、南有黑宣塘、西有牛市塘、北有庙塘和仙塘),一出街便下到塘埂,后误称为“下塘”, 明嘉靖《寿州志》记下塘镇,并沿用至今。

下塘镇人文荟萃。翻开古镇悠悠千年的历史画卷,仅晚清时期,这里有进士、拔贡、武举、廪生、秀才等名号的就不下20人。古镇历来奉行教育为上,文风盛行,郭沫若曾为下塘中学题写校名,几十年来,下塘中学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发生在下塘镇的历史事件(战争)有胡龙牙掠芰蒲城、寿阳争夺战、萧梁伐魏等等。千年的历史给下塘镇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李氏祠堂、金钟寺、文昌宫、东岳庙等遗址、汉代古墓、古街巷,这一个个历史古迹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悠久的历史也滋养出灿烂的饮食文化。下塘镇是著名的美食之乡,下塘烧饼、烧饼圆子、下塘龙虾、咸鱼贴饼、白斩鸡等特色美食享誉江淮。尤其是下塘烧饼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江淮传统的名小吃。相传,在三国鼎立之时,曹军伐吴,在合肥逍遥津被吴军打败追至下塘,到了夜间,曹军又累又饿,但担心被吴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这时,一位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树根在下面点着,从而做出又香又脆的烧饼。饱餐一顿后的曹军,士气大振,次日击败吴军,大获全胜。

为纪念这次胜利,曹军将烧饼取名为“下塘烧饼”,其制作工艺也流传了下来。下塘烧饼素以“香脆酥软,鲜美肥嫩”著称,“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这一顺口溜形象道出了下塘烧饼的独具特色。2014年8月下塘烧饼荣获“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昔日的小烧饼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下塘镇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书法、纸牌、火狮都颇具盛名,其中以“下塘火狮”最具代表性。

据史料记载:“下塘的‘火狮’狮子身长七尺,披五色毛,引狮者衣杂彩,手执绳,系耍球一,五色。”其不同于其他“狮舞”之处,在于“下塘火狮”能够在烟火中起舞,将杂技、舞蹈、武术等巧妙融为一体,观之相映成趣。“下塘火狮”因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火火风情,曾入选合肥市首批市级“非遗”名录。

石塘:“二绝”特产远近闻名

肥东县石塘镇是商贸重镇、农业强镇、旅游大镇。境内浮槎山旅游风景区,自古就有“北九华”之称,是合肥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龙城遗址、大城墩遗址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特产“石塘驴巴”、“浮槎云雾”茶,堪称石塘二绝。

据说,石塘镇的名字来源于石塘桥。石塘桥古称柳树店,清乾隆年间,因这里有座石拱桥和三口大塘而更名为石塘桥。不过也有人说石塘镇古称石塘桥,是因为楚霸王项羽的妻子虞姬而得名的。

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走散。虞姬被汉兵追至今石塘镇附近,饥乏交加,瘫倒在一家蹄角行的屋檐下。掌柜的清晨起来开门一看,一个绝世美人楚楚可怜地依偎在门墩上,虽然是满面灰尘、衣衫褴褛,但浑身上下还是透着高贵的气息。店主顿时心生怜惜,将其扶至屋内。只奈虞美人命中注定难逃此一劫,刘邦的军队追至镇上,手起刀落,虞美人一头栽倒在小河里,顺水而流。从此小镇就有了一个凄楚的名字:尸淌镇,那座小桥也被称作“尸淌桥”。后来,镇上的人觉得名字不雅且晦气,于是据此谐音,改叫石塘镇,那座桥改叫石塘桥,连小河也改名叫石塘河。

说起石塘镇就不得不提远近闻名的石塘二绝:“石塘驴巴”和“浮槎云雾”茶。

在石塘镇,驴巴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美誉,入口细嫩,回味不绝。这项风味小吃已有千年历史,它肉细可口、味道鲜美,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相关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石塘乃水陆重地,一些商人的驮驴因长期役用衰老,常在石塘宰杀换驴,由此石塘就有了驴巴这道名菜。宋朝时,包拯就很喜欢这道家乡的佳肴,在开封当府尹时,特地从老家找了位会做驴巴的厨子带在身边,并且推荐给宋仁宗。赵祯皇帝吃后大加赞赏,要地方官每年进贡。

“浮槎云雾”不是指浮槎山云蒸霞蔚的自然景观,而是浮槎山的山茶。浮槎山旅游风景区主峰海拔418.2米,是长江以北、合肥东部最高山,主峰四周罗布九座山峰,绵延二十余里,山峰清奇,密布植被,云雾缭绕,怪石峥嵘,状态万千,自古就有“北九华”之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流者上。”浮槎山上有“合泉”。在浮槎山400多米的山顶上,涌现出一清一白两眼泉水,南池圆、北池方,方池水明澈如镜,历历在目;圆池水,莹泽如玉,不见池底。浮槎山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土质优良,所产的茶叶叶片细嫩,口感闷香,经水不变,具有独特风味。

竹塘:有着百年传承手工工艺

肥东县有两个叫“竹塘”的社区,虽然名称一样,却有着独具特色而又丰富精彩的历史文化。

肥东县包公镇的竹塘社区有个山徐村,这个村庄大有来历。居住在此地的1000多户居民都姓徐,并且都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后人。

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从小便成为明太祖朱元璋好朋友。22岁时追随朱元璋征战四方,忠心耿耿,英勇善战,戎马一生,功绩显赫,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朱元璋称帝时,徐达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去世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赋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徐氏后人多数从军,报效祖国。

徐氏有宗祠,还有家谱。徐氏宗祠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共两进,前后各5间房屋,中间有个天井。其采用徽派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先后被用于当私塾和学校,1959年,祠堂被拆除。在祠堂旧址处,随处可见当年建筑的“遗骸”,被枯草覆盖住,高大的树木在寒风中微微摇晃着,仿佛诉说着历史的风云。祠堂前面,依次分布着祠堂塘和祠堂古井,现在依旧塘满井丰。

徐氏家谱一共有8卷,记录了家族的来历。据了解,徐氏宗谱分别于1886年、1920年及1997年大修过三次。目前,山徐村徐达后人已经传至25代了,辈分最大的是“和”字辈,最小的是“翰”字辈,年龄最大的是97岁。

另一个竹塘社区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作为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制作挂面的传统已逾百年。因其制作工艺复杂,技巧精湛,历经18道工序乃成,造就了竹塘挂面独特纯正、温软滑糯的口感;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其声名远扬,有口皆碑。

不过,近年来,随着手艺传承的后继无人,老手艺人的渐渐老去,加上销售市场没有拓展,“挂面村”渐渐呈衰落之势。欣喜的是,这几年来,为了扩大村里挂面的影响,打通农户们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户的收入,竹塘村专门成立农业合作社,为挂面穿上包装,并打出“竹塘挂面”这个品牌。渐渐地,“竹塘挂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成了抢手货。如今,全国首个“挂面主题文化馆”也在竹塘社区建成,该文化馆由挂面历史、制作工艺、营养价值、选购食用、挂面诗文、历代皇帝与挂面、历代文人与挂面的故事等组成,集文化教育、食品展示、现场体验、生产现景展示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听取讲解、现场参观,可以了解挂面的历史,领略乡土风情、铭记刻骨乡愁,让人回味无穷。

古埂塘:沧桑遗址今成美丽公园

肥西县上派镇有座著名的古埂公园,其得名是因为这里有一片古老的遗址——古埂塘。

古埂塘又称古城岗、古埂岗,位于上派东南方向,毗邻县体委运动场。东西长350米,南北宽65至180米,面积3.5万平方米。这块不死的土地,已经沉沉睡了几千年,只是曾在20世纪80年代醒过两次。

这里曾叫胡湾村。时间倒回到1976年,县里统一部署,将胡湾村改成了蔬菜种植基地。历史有时充满了戏剧性,改种蔬菜后,需要在地头间挖很深的水沟,以便灌溉蔬菜。谁也没想到,这一锹下去,直接与沉睡地下的文物来了个“亲密接触”。

先是有村民挖水沟时挖出了形状怪异的石头。接着,挖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挖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奇怪。没有人说得出它们的名字,更不知道这些“玩意”是做什么用的。有人挖到过石斧,还有人挖到了蚌壳、陶鼎等物。当时有人称,把看着又光又滑的石斧拿回家切菜,嘿,居然够锋利!

不久后,有村民向肥西县文物部门反映了此事。1982年,正值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由当时的肥西县文物工作组对古埂遗址出土的文物进行了鉴定,确定古埂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上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古埂遗址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间,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带队,肥西县文物部门和安徽大学文博班学员参与,于1983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对古埂遗址进行了发掘。

后经专家鉴定,古埂遗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发掘的文物包括鼎、壶、碗、钵、盘、鸟首耳罐、杯等,材质包括石器、红陶、黑陶等。古埂遗址带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特色,是很有代表性的江淮地区遗址。而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古埂遗址已经有4000年到4500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古埂遗址就已经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迹。因为古埂遗址长期以来种植农作物,历史上几乎没有人类居住的痕迹,所以受后代文化影响较小,新石器时代印迹保留完整而单一,这也使之成为研究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可多得的“宝地”。

如今,发掘出土的文物,已经被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存。2007年,在原遗址基础上建成了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现代公园,成为上派镇乃至肥西县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到晚上和节假日,散步的老人、唱歌跳舞的中年人、甜蜜的小情侣……游人如织,十分热闹。而原先的古埂遗址,只剩下一座纪念碑,以及埋藏在当地人心中朴实的自豪感,在静静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和荣光。

殷塘:“一里三知府”传奇出自于此

庐江县有个“一里三知府”的说法,即西靠栖凤岭和长龙山,东朝白湖,殷塘、中符、坝埂三村由南到北一字排开,相距一华里,在明清出了三个知府,至今让当地人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一位殷知府就出自殷塘村。

殷塘村是白湖的一个湖嘴。往昔房屋鳞次栉比,高高的马头墙迎风翘起,粉墙黛瓦富丽堂皇,门窗雕梁画栋。这里是殷知府的产业,他的儿孙主要靠航运和经商过着富裕的生活。至于殷知府在何地任职,史料没有记载,民间传说也模棱两可。只知道村庄是以尹知府命名,明末清初一直是尹姓居住。不知何故,尹家卖掉所有房产,远遁他乡,符、夏等姓成了现在的村民。在村庄和附近的田里有大量的古砖和小瓦,显示了曾经的繁华和富有。新中国成立前,这儿是小渔村,村民以打鱼为生。1958年白湖改成白湖农场,村民才放弃了渔业,从事农业。

中符村,原名叫中府村,因明正德年间出了宛知府而得名。宛知府,叫宛嘉祥 ,年少时,家境贫寒,送给富人家当书童,受尽了侮辱,气愤地说:“我是个大丈夫,怎么到了这样的地步!”回家闭门苦读,由于天资聪颖,好学深思,深得老师的赏识,中嘉庆举人,后任贵州思南知府。贵州土匪猖獗,有个绰号“瞒天大王”的匪首聚众万人,为害州邑十多年,官府多次清剿未果,匪患成了历届知府的一块心病。宛知府到任采取了招抚政策,设计擒得匪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害,“瞒天大王”终于茅塞顿开,归顺官府。其他几股残匪也顺应民心和民意,陆续被收编。宛知府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多年遗留下来的棘手问题,彻底清除匪患,四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嘉奖他,表彰功绩;百姓感激他,立碑颂德,绘肖像纪念。他告老还乡,闭门谢客,潜心著书立说写诗文。县内如有重大事情不能决断,县官登门求教,他也不吝指点,一时传为佳话。嘉靖四十二年,他主纂《庐江县志》,给庐江的志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坝埂村,也叫老坝埂,顾名思义,是建立在阻挡白湖之水的坝子之上。坝埂村陈姓居多,其中陈文锦捐纳布政司理问,负责一省的赋税、钱粮、户籍,虽是五品,但大权在握。陈知府廉洁奉公,政绩斐然,深受朝廷信任和人民的拥戴。陈知府自己生活节俭,却慷慨好义,除了微资自给外,悉数捐输济公。他大量捐田,为庐江魁星楼捐捡拾字纸费用和日常开支费用,为文庙捐祭费,为学生童生捐试卷费,为宗祠捐修建费……他的推财慕义和乐善好施,在这一带树立了典型和榜样,影响了其后的许多富人热衷于慈善事业。陈知府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据传由于得到他的帮助和救济,清明冬至,村民都一直上坟烧纸敬香,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里三知府, 的确是一个传奇,但不是神话。这里钟灵毓秀,孕育着无数文人雅士和达官显贵,三位知府是后人的骄傲。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汉塘:历经千年风雨留下千古传说

在庐江柯坦镇城池村,有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大汉塘水库。这里绿树参天,浓荫蔽日,清波碧浪,水鸟成群,风光无限。

传说这座水库的前身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当年楚汉相争,各路诸侯据守一方,称王称霸,这里被兵家视为“风水宝地”,欲在这里建造城池,这座水库就是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里开挖出来的,故名“大汉塘”。

在水库脚下有两个分别为大汉、大城的村庄,正是当年准备再次建造“城池”的地方。后来,因为战乱和历史多种原因,使这座“城”中途夭折,留下了大汉塘的千古传说,让人说道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大汉塘被地方政府列为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为其加深、加高、加固,并栽植了近万株水面池杉,使这座千年古塘又焕发了青春,成为灌溉农田、环境优美的园林水库。

每逢春夏之交,这里便是周围人们理想休闲的地方。在春染枝头、满塘泛绿的时节,成千上万只水鸟便聚集到这里安家落户,在碧水绿树间筑巢下蛋,繁衍生息,这里便成了它们的领地与天堂。

这里有芦风叠翠,垂柳轻摇,荷香暗动,鸟戏鸟鸣。偌大的一片水上“园林”,纵横交错,树树相连,枝枝交臂,林水一色,景色迷人。当你涉入林中,你仿佛会置身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之中,这里远离喧闹,宁静而温馨。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合肥市召开食品安全暨冷链食品监管工作会议

本报讯2020年12月7日上午,市政府召开食品安全暨冷链食品监管工作会议。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分管...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