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夫”享丰收 吃“包公家宴”悟勤俭 江淮小记者走进肥东县石塘镇,体验农村生活,直呼“真过瘾”

江淮晨报 2020-11-05 05:33 大字

小记者合影。

亲子割稻子现场。

工作人员现场讲解。

本报讯 “今天这个活动真过瘾,别说小朋友了,我们大人都很高兴。”11月1日,15名江淮小记者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肥东县石塘镇,化身小农夫,割稻子、装大米,还品尝了真正的包公家宴。家长孙女士表示,“希望明年可以带我们一起来插秧,那样就更有趣了。”

“岗前”培训 说一说水稻的成长过程

当天9:20,就有小记者赶到了集合地点——肥东县石塘镇马集社区邦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因为来得早,小记者们便自行参观了合作社的稻米加工厂,看到有工人正在将加工出的虾稻米用筛子筛除碎米。“筛子筛掉碎米,剩下的就是完整的大米,再做真空包装,大米的价格就能翻倍了。”工作人员介绍。观察了十分钟,到场的小记者们便主动要求上手试一试,“看着挺简单,但是这筛子也不好筛啊。”

据介绍,该合作社的负责人郑师傅不仅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也是水稻种植协会的会长。“水稻的成长要从选种开始了,选好种子,就到了泡种、育苗,等苗长到这么长的时候……”10时活动正式开始,郑师傅先给大家做了一个“岗前”培训,介绍完水稻的生长以及再生稻的生长特性,便给大家讲解水稻收割后如何变成大米,大米又如何包装上市。

在提问环节的时候,因为对水稻还没有一个特别直观的概念,小记者们的问题并不多,大人们反而多了起来。“大米怎么分新陈?”“为什么有的大米特别贵,有的价格又比较低?”……虽然还不是很明白,但是小记者们都拿出了采访本将答案记录了下来。小诗涵一边记一边告诉小伙伴们,“多记录回去好写日记。”

弯下腰割稻子 才知农民伯伯很辛苦

10分钟的岗前培训结束后,大家在郑师傅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块稻田,“这里种的就是再生稻了。”领完镰刀后,小记者们跟自己的家长一组,开始体验真正的割稻子。

“妈妈,让我来试一下吧。”看到爸爸妈妈割稻子动作娴熟,且很轻松的样子,小记者们纷纷要求亲手试一试。得到家长们的允许后,大家开始尝试起来,没一会儿便满头大汗。“弯下腰干活真的很不容易,干一会儿腰酸而且闷热。”小记者刘懋琨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感叹起来,但是看到其他小伙伴一直在坚持,他便赶紧继续割起来。

据了解,小记者家长们都是70、80后,基本上都接触过割稻子。“这次是特地带孩子来感受一下的,不然他可能还是不懂农民收一粒稻谷到底有多辛苦。”家长杨先生笑着介绍,看到儿子的表现,他觉得来得很值。

品“包公家宴”悟勤俭吃不完的必须打包

11:15,割稻子体验环节正式结束了。简单的清洗之后,大家驱车前往石塘镇的包公家宴大食堂。据悉,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石塘镇四合村在全县率先成立村民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约定红白喜事一切从简, 推出“包公家宴”菜谱。今年,为了进一步对持续攀升的人情消费“降温”和越来越高的酒宴规模“瘦身”,石塘镇又推出“包公家宴”大食堂,由政府提供场地,志愿者来帮老百姓办红白喜事,且所有的桌宴菜式都来自“包公家宴”菜谱。

“包公家宴”菜谱兼顾传统和现代,注重挖掘包公文化廉俭内涵,体现“节俭-光盘行动、绿色-地方食材、健康-营养搭配、传承-乡味厨艺”的主题,每道菜在原有菜名基础上,都起了廉洁、吉祥“别名”。如糯米、挂面圆取名为“圆梦小康”,红椒炒黄鳝丝取名为“择善而交”,豆皮拌黄瓜取名为“清清爽爽”等。

当天石塘镇给小记者们品尝的每道菜都是“包公家宴”菜谱中的,“味道真不错,好吃。”1个小时进餐时间,大家都吃得饱饱的,见到桌子上还有一些菜剩余,不少家长主动要求打包带走,“既然是来品家宴悟节俭的,我们就一定要光盘。”

“开心,以后还要参加。”吃完午餐,活动就正式结束了。因为是来到乡镇,难得一见田园风光,小记者们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还要再来。晨报记者 夏海霞/文 卓旻/摄

通讯员 姚凌梅

新闻推荐

肥东石塘推广“包公家宴”

本报讯(罗祥勇)合肥市肥东县石塘镇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乡,近来,石塘镇在全县率先推出一套“包公家宴”,在村户中推广,得到群众大...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