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合肥能否为更多名人造雕像

安徽商报 2017-04-10 15:00 大字

合肥市琥珀山庄庐阳街的邮局旁,一座一米多高的少女雕塑,一如往常,保持着拥抱的姿势,只是它早已失去原有的洁白颜色,变得灰黑污浊不堪。在车来车往中,人们似乎遗忘了她的存在。

这类景观小品式的雕塑,在这座城市中被冷落并不是个案。过去十年间,花园街、胜利广场、黄山路等地段的标志性雕塑因为城市建设而被拆除、迁移,逐渐散落。至少最近5年,合肥没有新建大型城市雕塑。合肥市确定今年为“城市管理提升年”,在2017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就“提高城市建设品质”提出了“整体打造一批有品位、有内涵、‘最合肥\’的文化街区”等建设目标。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元素,城市雕塑能否回归?公共空间能否更艺术?能否为更多合肥名人造像?对此,安徽省文化和雕塑界的专家、学者饱含期待。

合肥城市雕塑逐年散落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合肥市城市雕塑建设最辉煌的时期。”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晓虹回忆说,当年的花园街、淮河路步行街等地方都建有一批很有特色的雕塑,很多市民都曾在这些雕塑下拍照留影,留下难忘的记忆。“花园街曾是‘合肥十景\’之一,雕塑是其一大亮点。”徐晓虹说,花园街上原来建有一组以科技、自然、生命为主题的抽象派系列雕塑,包括反映江淮儿女博大情怀的“双手·世界”,以及“生命·运动”、“恒”、“和平”等。后来,花园街在2007年大规模改造完成后,这些雕塑就被拆除了,曾一度被弃置于郊外,后来虽然经过媒体报道,又得以重新安放,但大都无序散落,如今几乎被完全遗忘。

不止是花园街的雕塑,徐晓虹说,在淮河路步行街,虽然现在仍矗立着不少雕塑作品,但在近年来的历次改造中,不断有雕塑作品被“蚕食”,甚至下落不明。“如果没有雕塑的点缀,步行街充斥着商业味,人们只会匆匆而过,而不会流连忘返。”

如今,在老城区,具有主体性和地标性的城市雕塑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大东门环城公园里的鲲鹏志、九狮雕塑现在还完整保留着,但也失去了往日风采。”徐晓虹说。

能否为李鸿章等名人雕像?

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公、李鸿章等历代名人辈出。在肥东县店埠镇,一座高达13米多的包公像,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这也是徐晓虹主创的众多城市雕塑作品之一。徐晓虹说,在2010年年中,因为合店路改造二期工程,包公像曾一度传出要迁移,当时肥东县相关部门还公开征求意见。由于迁移争议较大,至今包公像仍保留在原地。

合肥名人众多,如今,大多数名人的雕像,无论是在包公园,还是在安徽名人馆,都被安放在展馆里。“从建筑空间内,迁移到自然空间,开放的空间会有更多的公众去接触、了解。”徐晓虹说,历史人物雕塑,应该被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包公像就是很好的例证,成为肥东地标,家喻户晓。他表示,目前除了肥东县的包公像之外,合肥城市雕塑中,很难找到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雕塑。

合肥知名文化人曹军此前也曾公开呼吁,为李鸿章、刘铭传等名人造像。他认为,为李鸿章塑像早有先例,解放前上海原复旦公学就曾安放李鸿章铜像。“如能开拓思路、解放思想,以众多历史人物雕塑实现今人与历史的对话,是对这种缺憾的有益补充,于旅游、造景,善莫大焉。”这是曹军的一番感言。

新闻推荐

全民文化月让寂静乡村热闹起来

包公镇是外出务工输出大镇,除了逢年过节、青壮年大量返乡外,平时住在村里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儿童。大家各忙各的,乡村显得格外寂静。而三月份在各社区轮番上演的全民文化月活动,却使寂静的乡村热闹...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