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夕阳更红
本报通讯员 袁庆华 喻正昌本报记者 聂扬飞
“‘五老\’们不顾年岁已高,坚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为青少年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令人感动。 ”在肥东县撮镇镇龙塘片村居关工委,一群退休的村居(组)老干部、退伍军人和退休教师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赢得众人的一致称赞。
家住新安社区的王其珍老人,2008年从龙塘中学退休,被社区聘用负责农家书屋、老年学校、关工委等工作。他工作热心,责任心强。社区农家书屋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藏书增加到8000多本,成了附近居民、中小学生和“留守儿童”读书看报的好地方;他矢志不渝坚持办好“四点半课堂”,为打工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解决后顾之忧;他带领一批老同志坚持网吧监督,根除了社区内部分青少年沉迷网吧的顽疾;他乐于助人,经常帮助社区老人和困难青少年排忧解难。困难户何玉萍独身一人带着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王其珍主动帮助她联系龙塘加油站,找到一份保洁员工作,有了固定的劳动收入。他还与镇、学校关工委磋商,为何玉萍的小孩减免了上学费用,帮助其渡过难关。
宋启栋老人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40多年,退休后被新安社区卫生室返聘。他十分热心关工委工作,是社区关工委在册“五老”志愿者。尽管年事已高,宋老仍然每天坚持7时半准时上班,一直要忙到晚上,先后为800多名中小学生提供帮助,用自己的精湛医术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建华社区的杨联钰老人,尽心尽力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平日里,只要听说哪个孩子家里有困难,他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老人虽然并不富裕,但对困难群众,特别是特困儿童,他从来不吝啬,每次都会慷慨解囊。居民们都说:“尽管杨老做的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平凡的小事中却透着点点感动,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 ”
年近70岁的杜从水老人,是出了名的“闲不住”。平日里他热心参加社区各项公益活动,尽其所能,给困难住户更多的无私帮扶,特别是关爱村里的“留守儿童”,成了他常年坚持的 “编外”职责,深受群众好评。孩子们都亲切称他为 “我家杜爷爷”。
新闻推荐
二、宣城桓氏“坟柏”及归属地太宁二年(),桓彝曾以有“坟柏”在宣城郡,要求出任宣城内史。此处“坟柏”,《晋书·桓彝传》没有指明,后世学者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桓彝母亲坟茔,但其论据没有追溯...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