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吴氏先祖被授“国公”——走进八斗镇吴氏宗祠

肥东晨刊 2016-11-18 00:00 大字

○翻翻宗谱寻寻根 ○吴氏的祖先曾是明朝的大官 ○历经几百年的青砖地板 ○墙上雕有二十四孝内容的砖雕 ○吴氏家训教导后人要文明修身 ○吴氏宗祠已是文保单位□本刊记者  赵杰

位于肥东县八斗镇的吴氏宗祠因吴复而著名。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咸丰年间遭洪杨之乱,片瓦无存。同治年间,族人筹款集资,另行选址,仿照原样重建宗祠。

重修的宗祠气派壮丽,东距合蚌路1公里,西连万林水库。宗祠前有花坛,院内有松柏。

吴氏先祖屡立战功

日前一天,我们来到肥东县八斗镇。从镇政府驱车来到吴氏宗祠,不过几分钟的车程,而且路途全是水泥路十分顺畅。到了地方,一座气势恢宏,古朴的徽派建筑映入我们眼帘,“国公祠”三个大字十分惹眼。

吴氏宗祠为何命名为国公祠?这还得从吴复说起。吴复,八斗镇大吴村人。元末集众保乡时,率众归朱元璋于濠,从克泗、滁、和、采石、太平,以军功累官万户。明洪武元年(1368年)被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

洪武二年正月,吴复悉数平黔地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洪武三年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洪武四年从傅友德平蜀。洪武五年从邓愈平九溪、辰州诸蛮,克四十八峒,还守安陆。洪武七年进大都督府佥事,巡北平还,授世袭指挥使。洪武十一年从沐英再征西番。洪武十二年师还,论功封安陆侯,食禄2000石。洪武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筑普定卫城(安顺),充总兵官,巢捕诸蛮,开箐道,取广西。洪武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剌堡,筑安庄,熟张城,平七百房诸寨,斩获万计,筑平坝城,转饷盘江。同年其金疮发,卒于普定。死后被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500石,予世券。

时落归根,洪武十九年,吴复墓迁葬于其故里近郊享堂任村凤凰岗,享受二品官礼葬待遇的石像生组合。为旌表功臣,明太祖又在吴复故居大吴街建祠一所,雕像祀之,授“国公祠”竖匾。

精美雕刻惟妙惟肖

国公祠始建于大吴村西,徽式建筑,青砖灰瓦。清咸丰年间,宗祠毁于兵乱,片瓦无存。同治年间,吴姓裔孙发动家族筹款集资,重新选址,仿照原样重建国公祠。

在国公祠大门外,我们发现,宗祠为一座飞檐翘角的五凤楼,翘角四周悬挂着风铃,风拂铃动,铃声悠扬。门廊呈“八”字形状,正面立匾“国公祠”,两旁有荷花、蜻蜓等彩绘图案。大门上刻有金色对联:“带砺分封扬休虎拜,公侯锡爵食报鸡鸣”。门前一双石狮守护着宗祠。

祠内的重梁圆柱、梁枋雀替上有浮雕木刻、油漆彩绘,如二龙戏珠、双凤翩舞、松鹤延年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们留意发现,在祠内的两院中间隔墙上留有一道圆门,墙上可见精美砖雕,另有二十四孝、八仙过海、花鸟龙鱼等图案,工艺手法十分精湛。

精美雕刻让人看得如痴如醉,与此同时,院内的牡丹、金桂等花草四季飘香,让人很容易与满月形的大门联想起来,寓意“花好月圆”。墙上一角排列着续谱修祠的捐款芳名碑,体现着族人敬祖爱族的情感美德。

最后我们来到吴复的像祀厅,廊柱上赞联为:“公忠青史照日月,祖德丹心壮山河”。厅内置台上摆放吴复画像,正中端坐的吴复像戴朝帽,穿朝服,端庄威严。“我们的老祖宗当年可是立下不少战功,他是一名武将,力大过人,据说一个人可以抬起一辆马车”,族人吴力这样告诉我们。

吴氏后人敬重孝道

“这吴复像是十多年前重塑的”,据介绍,在新中国初期,当地政府在吴氏宗祠办起了小学,叫大吴小学。在那个年代,有人想要毁掉祀像,拆除龛台,幸亏学生们将祀像转移保护起来。但遗憾的是,最终吴复公祀像、家族谱牌在当年的动荡年代被毁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祠堂房屋破旧严重,时任大吴小学校长的吴复十九世孙吴文开坚持原样修缮,保护原来结构。70年代末80年代初撤点并校,有人要拆祠异地建校,吴复十九世孙吴明胜会同吴姓多人找到有关部门,设点办学,保校护祠。21世纪初,小学早已撤走,而此时的国公祠也因长年失修而破残不堪。终于,在2002年的时候,族人集资开始对宗祠进行大修,这才有了今天“国公祠”的这般模样。

走访了吴氏宗祠,我们最大的感觉是,一直以来族人十分敬重孝道,每年春节、清明,周边的吴氏子孙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来到祠内祭拜先祖。“安徽、湖南、贵州这三个省的族人最多。每年春节的时候,大家一起来祭祖,车队浩荡,鼓乐震天,场面十分壮观。”吴力说。

新闻推荐

计生入户宣传忙

为满足社区广大育龄妇女的需求,丰富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各类知识,11月11日上午,店埠镇中心社区开展计划生育入户宣传服务活动,社区计生工作人员深入辖区走进小区内和居民家中发放计生知识宣传单及...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