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包拯家训看其自律品格

肥东晨刊 2016-10-21 00:00 大字

□杨建国

北宋清官包拯,别名包公、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999年4月11日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肥东)。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在包公家乡肥东县城中心竖立着一座高大的包公雕像,坐东朝西,面朝家乡出生地包公镇。雕像底座大理石上曾经雕刻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包公雕像落成时,亲手书写的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俗语堂屋东壁,以昭后世。此墨宝已存于世。包公家训,可见其做人为人之一斑。包公一生一身正气,秉公执法,为人师表,世代相传,历久不衰,赢得了世人的高度敬仰,也是老百姓盼望清官常在的一种精神寄托。

包公家训,其语郑重,其意严格,蕴含着对个人家族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一字一句,毫不含糊,一言一语,掷地有声。包公家训的核心思想,就是做人决不贪图功名利禄。包公对后世子孙有泛赃滥者、有不从其廉正为人之志等的惩罚是毫不留情的。从包公的家训,照见了他自己的为官志向,他的做人原则,他的思想境界。他对后世子孙严肃交代的内涵,实际反映出他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刚直不阿、严格自律的真实过程写照。

包公少年家贫,勤奋好学,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俗话说,己不正不能正人。世人崇敬包拯敬称包公,视为清官。不仅是因为包公秉公执法,刚正不阿;而且是因为包公为人正派,严于律己,可谓高风亮节了。包公的家训是其身体力行而谆谆教诲于后代的无价之宝。

包公秉公办案、铁面无私是众所周知的。而历史记载包公不与人苟合,不伪装讨好别人,平生不作私书,不接受宴请,即使是亲朋好友也遭拒绝,这样自律的清廉轶事甚多,故为世人赞誉为清官。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当时的端州出产品牌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当地官吏豪绅则层层盘剥,造成百姓不堪重负。包公责令各级官吏不得贪腐,必须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不要一方端砚,离任时把别人送给他的一方端砚丢到水里。包公在家乡庐州府任职知府时 ,其堂舅依仗外孙包拯是知府,胡作非为,横行乡里。受害人向包公告状,包公及时升堂审讯其舅舅,询明情况,命衙役依法打其堂舅七十大板。消息传开,乡里百姓奔走相告,称赞包公不因亲属犯罪而护短。其依法执法,严格自律,可见一斑。

为官无私无畏。包公一生做到刚直不阿,惩治犯罪,震慑贪官,受到世人的爱戴,就在于包公一生始终无私无畏,堂堂正正地做人,明明白白地做事,所以其执法公正,惩贪不惧。世人不仅赏识包公的刚直不阿,更崇敬他的道德品格,其高大形象不仅国人瞻仰,也声名远扬于全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老百姓更是对包公崇拜得五体投地。笔者曾经在2001年春季,受县政府委派,接待了新加坡一个由教师组成的包公研究会代表团,到包公故里去考察。代表团的目的是想在包公儿时生活的地方搞点建设,以示对包公的怀念和敬仰。经过一番考察,最后客人选中了大包村山脚下的一块地址,计划建一座包公寺庙,让世人朝拜。先期投入三十万元,不日,主客方就举行了工程奠基仪式。遗憾的是,事后此项目报上级批准,因与相关宗教政策有冲突而罢休。项目虽不成,但新加坡教师们用研究会的形式,自费来探讨研究包公,恐怕在国内也是少见的,可见包公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都是挺大的。欧阳修赞扬包公为“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确是一语中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时至今日,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生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立什么样的志向,走什么样的道路,值得深思。包公刚正不阿、清廉自律的精神,永远值得世人推崇,永远值得为官者继承发扬光大。如果人人都有清正廉洁的自律境界,我们这个社会就更加和谐,充满阳光了。

新闻推荐

古城镇:扶贫日活动接地气

古城镇借助10月17日第3个“国家扶贫日”及国际第24个消除贫困日之际,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多种形式的认领、认捐和街头宣传活动,以此来推进全镇扶贫攻坚年度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该镇在全镇开...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