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舍小家保大家只为摘掉“贫困帽”——走近乡村“最美第一书记”

肥东晨刊 2016-09-30 00:00 大字

□高桢  本刊记者  赵杰

“爸爸什么时间回来呀,我可想他了。”“爸爸在农村工作值班啊。”“他有月饼吃吗?明天我留一块他最爱吃的豆沙月饼。”“好,真乖”……这是前一阵子中秋节期间,合肥市城区一座楼房里一对母女的对话。

孩子的爸爸叫张军,是肥东县古城镇一位选派干部。作为松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他,打来到农村的第一天起,就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不,这段时间秸秆禁烧,他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没回家了……

日夜坚守禁烧一线

这段时间的秸秆禁烧工作,为了彻底杜绝“白天不烧晚上烧”的现象发生,张军严明禁烧工作纪律,加强禁烧夜间瞭望哨一线驻守戒备,节假日不休息和村干部并肩战斗,网格坚守已经成为该镇秸秆禁烧队员们的“家常便饭”。

中秋节期间的一天晚上,就在张军的爱人和孩子在家里惦记他的时候,在值班点内,带领值班的张军正在往腿上被蚊虫叮咬处涂抹风油精。“值班点就像瞭望哨,夜间,田野中的星星火点都会被及时发现,农户知道值班点夜间有人守卫,就会彻底打消了乘夜焚烧秸秆的念头。”

这段时间的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正在巡查的张军等一行人的身影。他们顾不上白天值班的疲劳,赶到几个收割点,叮嘱群众注意夜间收割安全,告诉收割机驾驶员规范留茬高度。在他们24小时分班坚守之下,松王村境内无一处燃烧现象。

秋天的晚上,繁星点点,此时的网格内,哪里有收割机械的轰鸣,哪里就有禁烧人员的手电在闪烁。在日常巡查中,张军把宣传和督查融为一体,协助村组干部,充当秸秆禁烧宣传员,先后和村禁烧志愿者悬挂禁烧宣传横幅十多条、张贴宣传标语20余处,发放告农民一份公开信4000余份,和农户签订禁烧承诺书2000多本,积极营造了全村秸秆禁烧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协助包组干部与农户签订禁烧承诺书,坚决实现“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还我碧水蓝天”的禁烧目标。

为了脱贫倾尽全力

2014年,张军成为合肥市第六批选派干部中的一员,担任起松王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重任。刚到该村,76户,148位贫困群众的数据,让年轻的张军不由得倒吸了口凉气,脱贫任务的重担着实不轻。为了尽快掌握松王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扶贫解困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张军带领村两委干部从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方面入手,分别对76户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因病、因残、因学导致贫困进行分类,落实具体脱贫责任人,打响了扶贫解困的攻坚战。

眼前的张军,白净,儒雅,一副典型的书生卷气,很难和扎根在一线的一名普通村官联系上,然而,当你与之交流,从他口中滔滔不绝的话语里,俨然是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不仅表现在对全村生产生活各项数据烂熟于心,而且在对村民需求、村级发展现状、扶贫对象的家底等细节上了如指掌。按照张军的打算,他一定要让松王村完成脱贫。

松王村共有大小塘坝70余口,原龙山乡最大的水库之一——古铜水库在本村范围内,另有小Ⅱ型水库5座,水面面积近1000亩。松王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极易干旱,虽有6座水库,但由于水库都是50年代修建的,库容已大大缩水,一遇干旱年份,常常“库底朝天”,加之岭南岭北旱粮面积大,农民受制于天,很无奈。村集体没有一分集体用地,没有农业合作社,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全村无规模种植和养殖大户、无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

2014年11月,在相关单位的“牵引”下,张军跟几个村干部前往深圳四季青公司,特邀该公司考察、加盟。经过与群众算成本,与企业算收入,年底前,该公司一次性与农户签订流转土地1982亩,种植特色苗木,按照每亩550元的租金,一次性发放。在流转过程中,张军多方协调,让21户贫困家庭纳入统一流转之内,并与公司协商,在用工方面尽量聘用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来管护。这样一来,原本纳税面积在4780亩的基础上,41.5%的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村整体滞后的难题。

为了加大扶贫解困力度,张军多次与村两委一道,向市县镇要项目、忙对接,全方位落实“1+1”***,先后为46户家庭提供救济资金援助近5万元。六一期间,7户困难儿童每人还收到了1000元现金及各种学习用品的“大礼包”。

新闻推荐

26载风雨乡医情——记县十七届人大代表、古城中心卫生院院长曹新明

古城中心卫生院院长曹新明从业年来,一直坚守在基层医院,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和称赞。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农村基层医生,曹新明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生命...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