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特色种养,扶贫扶到点子上

安徽日报 2016-08-11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夏海军

特色“种+养”,短期脱贫与长效增收相结合,巩固脱贫解决返贫难题

——因地制宜,统筹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解决短期脱贫和长期增收“两大难”

一汪溪水涌出幽谷,涓涓流入池中,成群的鱼在池中嬉戏……这是休宁县在实施泉水鱼扶贫。近日,记者在该县东临溪镇小阜村遇到贫困户刘荣前,他正在用山上采集到的鱼草喂鱼。“池子里养了100多尾草鱼,到年底可以长到1斤半,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年底将有3000元的收入。 ”

休宁县山高水长,当地借力生态资源,用泉水、溪水养鱼。“泉水鱼肉质鲜美,比同品种鱼价格高一倍以上,成为贫困户增收的好项目。 ”休宁县扶贫办副主任科员方琦琦说,全县整合各类资金为贫困户点对点造鱼池、送鱼苗,实现精准帮扶。

“特色养殖见效快,一般一年就能见效,可以解决短期脱贫的现实问题。 ”黄山市扶贫办主任程寄县说,要想解决长期增收的难题,就需要选好多年持续增收的经济作物。

***实施以来,黄山市大力实施“水中鱼”和“山中林”相结合的特色种养业扶贫模式。香榧产业是“山中林”的主要项目之一,可以有效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已经生长数年的香榧苗,发放给贫困户后,3年可以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挂果后每棵树年均增收500元至1000元,每个贫困户种植几棵,可以稳定增收几十年。 ”程寄县说。

今年,歙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62万元用于香榧基地产业发展,目前已完成近300亩香榧基地建设,可辐射带动贫困户2000余户;休宁县已为2000余户贫困户发放香榧苗近2.1万株,每个家庭平均有10棵,这意味着挂果后户均年增收5000元至10000元。

特色种养业扶贫是重要的产业脱贫工程之一,安徽省规定可以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 “要摸清市场需求,结合本地资源禀赋,考虑到当地生态条件等因素。 ”省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刘永春介绍,安徽省即将推出特色种养业扶贫模式的清单,具体列出发展什么品种、适合什么贫困户、适合什么地区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具体脱贫项目。

实施“代养”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解决贫困户销路难题

——采取集中代养和分散代养两种模式,为贫困户节省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好! ”6月24日,在霍山县朝阳养猪合作社,当贫困户程秀红在协议书上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人群中爆发出一片叫好声。

程秀红是霍山县佛子岭镇留驾园村贫困户,儿子和老伴都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得靠药物控制病情,两个“药罐子”压得程秀红直不起腰。她说:“考虑到我的身体也不好,村里出面帮我与合作社攀起了‘富亲\’,让合作社代养我家的2头猪。 ”

朝阳养猪专业合作社社长朱义祥说:“程家2亩山地长出的红薯藤、玉米等青饲料无偿提供给合作社,年底卖猪后所得的利润,双方各得一半。 ”

“程秀红家的2头猪年底可以长到近20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15元来算,两头猪能卖6000元,各得一半程家有3000元。再加上农村低保、残疾人保障金等各种补助,以及茶叶收入,程家按期脱贫就不在话下了。”留驾园村第一书记曹俊如给记者算了这笔账。据了解,在霍山县,与企业签订代养协议的贫困户有300余户。

同处于大别山区的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曾经的贫困户杨振林则属于帮企业“代养”的那种。原来,当地养殖企业名山公司按照统一提供规划设计、统一提供猪仔、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模式,选择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不仅帮助贫困户增收,也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扩大规模所需的场地及劳动力。杨振林高兴地说:“现在年出栏黑猪400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

目前,畜禽集中代养和分散代养两种模式正在安徽省部分地区实施。“代养模式能为贫困户节省养殖成本,减少养殖风险,解决农产品出口问题,也有助于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六安市扶贫办主任梁修才说。

代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要履行合约,确保贫困户的利益不受损失。“政府可以作证,到了年底,我们一定以高于市场价一块钱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回收这些猪。”霍山县中绿公司负责人与贫困户签下代养协议后郑重承诺。

发展“一村一品”,建立扶贫产业基地,让贫困户分享规模化收益

——建特色种养脱贫 “孵化器”,架设企业与贫困户联结机制。到2018年,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

安徽省多地正通过建特色种养扶贫基地,架设起龙头企业与贫困户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充分分享规模化经营的收益,从而解决了贫困村增收的问题。

7月1日早晨,大雨过后,庐江县矾山镇乐华村扶贫产业园,漫山遍野的蓝莓郁郁葱葱。该产业园投资1000万元,将昔日的荒山建成蓝莓扶贫基地。“镇村将基地交由扶贫龙头企业经营,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同时保障贫困劳力进园务工。 ”矾山镇党委书记卢昌东介绍,基地如同孵化器,采用“企业+农户”的经营方式,让有意愿经营的贫困户孵化脱贫,享受基地种植技术、加工包装等服务。

贫困户陈昌林一家4口人,原来靠种植几亩水稻维持生活,蓝莓扶贫基地建设起来后,他承包了20亩山地种植蓝莓,脱贫已不成问题。庐江县扶贫办负责人吴周说:“通过建扶贫基地,将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绑在一起,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

当前,安徽省正在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泉水鱼已成为休宁县扶贫产业的“名片”。在该县龙田乡浯田村龙坑源泉水鱼基地,记者看到有大小鱼池20多个,除当地石斑鱼、草鱼外,还引进了新疆的高山鱼。龙田乡乡长张贡献说:“此基地占地 50亩,年产值80万元,带动10户贫困户增收。 ”

发展特色种养业,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这个“助推器”。肥东县八斗镇陆还村有贫困户65户,其中37户有劳动能力。该村在建设山芋扶贫基地的过程中,安徽中天投资集团无偿年出资6万元,一期流转100亩土地;合肥市博芋公司负责出资栽植 “胜利八号”“紫香芋”等品种,还负责收购、加工成山芋粉丝并解决销路。村第一书记喻礼胜说:“37户贫困户可以拿到流转费,也可务工拿工资,每户每年还能拿到2000元的分红。 ”

“按照省里的部署,到2018年,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能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贫困县建成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刘永春说。

新闻推荐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采”“创”结合、“送”“种”并举,推动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植根沃土汲“养分”走村入户送“大餐”

■本报记者李跃波瞄准需求“送”——知道送什么、找准怎么送、弄清送什么最管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村民姜昌顺坐在轮椅上接过装裱精美的全家福照片时,不禁热泪盈眶:“行动不便后,便有了...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