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气质中的科技脉动

合肥晚报 2022-04-01 01:20 大字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章一宏摄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展出的化石宋阳东 摄

合肥科技馆里游人众多郑廷珍摄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合肥科技馆内对科技知识感兴趣的孩子们牛国梁摄

今年2月,12家在肥科普教育基地被认定为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指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安全、自然资源、旅游等领域机构兴办,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主要分为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科普教育基地、“三农”类科普教育基地、企业类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类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类科普教育基地等六大类。

合肥拥有丰厚的科普科教资源。今年初,合肥市政府发布的《合肥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2%,进入全国城市前十。公民科学素质达到较高水平,科普产业成为重要产业,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十四五”期间,合肥将积极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目标到2025年建成各类科普教育基地200个。今年被认定为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12家在肥单位中,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科技场馆,这些都是青少年接受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普及科技知识的场所

说起科普教育基地,对于合肥的孩子们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省、市科技馆了。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和合肥市科技馆是对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们普及科技知识的场所。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天乐路,由省政府投资建设,1999年9月开馆。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造型独特,一座三角形的高大建筑,整体外观就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A”。这个创意既反映了省科技馆的安徽地域特色,又蕴涵着当代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基础及不断向上攀登的深刻寓意。该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合肥市旅游行业先进单位、合肥市中小学生素质拓展基地等。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占地面积190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和实验教育,其中用于展览教育的面积4000平方米。馆内设有8个展厅,分别是:前厅、中厅、动手园,第一展厅(神奇磁电区和智能机械区)、第二展厅(智汇海空区)、第三展厅(通讯与信息区)、第四和第五展厅以及安徽科技发展区与发展史区。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的展品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艺术性于一体,借助声、光、电、计算机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生动形象地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展示的内容着重反映基础科学原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领域内的重大成就,以及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科技发展史。主要包括基础物理学、电磁学、航空与航天、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能源与交通、材料与制造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等各科不同领域展品170余件(套)。

安徽科技发展展区,集中反映安徽省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及重要成就,反映科技发展的现状、成果。展示的部分展品有磁悬浮地球仪、磁悬浮列车、电磁炮、掰手腕机器人、电脑哈哈镜、旋转椅抛球、挖掘机、探险号飞船(即动感电影)等。

馆内还有专为中小学生开设的动手园,亲手制作一张纸,或在木工小机床上亲手切割木板,并按图示拼装成各种小动物……通过亲身动手参与,使青少年学到许多与生活有关的科技知识,有效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根据社会公众对科学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实际,安徽省科学技术馆持续加大对馆区的改造力度,不断提升为公众服务的能力。通过“巾帼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义务讲解,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丰富科普教育内容,推出系列科普表演剧、“动手做”科学实验广场、挑战惊奇科普互动表演剧等活动,吸引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市民在直接参与操作展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并能亲身体验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乐趣。

合肥市科技馆:探寻科技之旅的地标

回首2002年5月,在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口号中,合肥市科技馆宛如一艘轮船,在蜀山区黄山路上“扬帆起航”。5800平方米的主展厅内,各类科普体验项目,令人大开眼界。东侧的球形展厅酷似一只巨大的飞碟,内设天象及穹幕影院,整个建筑外观效果随距离和角度而不断变化,给人以神秘变幻的美感,相当“夺人眼球”。作为一座全新概念的大型科普主题场馆,20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不断的改造更新,合肥市科技馆已成为合肥的标志性建筑,既是安徽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合肥科技之旅的地标。

合肥市科技馆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国内重点学府比邻,位于合肥的文化长廊和科教旅游的核心板块,是合肥科学普及的主阵地。合肥科技馆主展厅的梭形建筑外观,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象征着远航的科技之舟。

合肥市科技馆总占地面积1671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常设展厅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根据现代科学划分原则及展品自身特性,主展厅5层,设有儿童、数学、力学、人体WE、信息技术、现代交通、声光电磁、杨振宁陈列馆等9个展区,拥有400多件(套)展品,展品汇集了国内科普展品的精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可参与性。此外,还拥有球幕影院和4D动感影院、创客空间、创新训练营、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等配套设施。

合肥科技馆主要功能是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方法,开展科学教育。在多年实践中,每年保持20%的展区展品更新改造比例,每年新增各类科普教育资源100多项,逐步形成了以展览教育为抓手,以基于展品的深度讲解教育活动和非基于展品的活动教育为发力点,以科技馆进校园(社区)、流动科技馆、创客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层次性的科普教育体系。

二十年来,合肥市科技馆已成为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多次荣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连续六年获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优秀集体”称号,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信息化工作优秀基地”“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优秀单位”,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科技馆发展奖”和“创业奖”等100多项各类荣誉。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备受市民青睐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要说除了科技馆,还有哪个科普教育基地最受市民欢迎?那非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莫属。古生物化石,不管是对于成人还是儿童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看恐龙去”无疑是很多合肥市民家庭周末或节假日最热衷的一项亲子活动。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坐落于合肥市政务区省文化博物园内,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特色的地质古生物专业博物馆,是珍稀地质矿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是国土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要承担古生物化石和地质标本收集、修复、管理、展示及研究等工作,肩负着组织开展全省地学科普教育工作的责任。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26495平方米, 其中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目前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面积最大。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主题,以“宇宙、地球、生物、人类、资源”为展示主线,布设了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六个常设展厅,附设临时展厅、特效影院、科普教室(实验室)、综合商店、学术报告、互动体验、地质文化餐饮休闲、室外景观等区域。整个展馆以突出古生物化石为特色,兼顾其他地学知识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为特色,兼顾国内外相关内容的展示。现有馆藏标本5万余件,包括不同地质时期各类化石、各类矿物岩石宝玉石等。主要有国内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系列,如“贵州海生爬行动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山东山旺动物群”等,安徽特色化石群标本,如“淮南生物群”、“巢湖鱼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各种尺寸的矿物晶体、造型石、观赏石、陨石等。

2018年9月,报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0年12月,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通过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据悉,截至2020年12月,全国有20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但通过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的省级地质类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仅有2家,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自成立以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节假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了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大型主题科普活动、日常互动体验和特色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其中小小讲解员培训、“博物馆奇妙夜”、地质研学游等特色活动正逐步形成品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和科普教育。该馆具有一支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安徽特色古生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十二五”以来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有数篇发表在Nature(《自然》)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尤其是巢湖鱼龙动物群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安徽创新馆:安徽创新“新坐标”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装置、墨子号卫星……2019年4月24日,在浩瀚的巢湖边,形如“原子裂变”的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熠熠生辉。一馆汇江淮,向世界展示安徽、讲述合肥,市民们在家门口便可“亲眼目睹”安徽前沿黑科技。

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最南端,云谷路与环湖北路交口的西北角。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全馆由三栋独立的场馆组成,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为核心,着力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柘黄电灌站 蝉联省二级水管单位

晨刊讯日前,巢湖市柘黄电力灌溉管理站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省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复核。这也是该站自2006年成功申报省...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