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疃的变迁

巢湖晨刊 2022-02-16 08:08 大字

洪家疃全景图。 盛利者 摄

张治中故居。

方华 文/图

洪家疃,巢湖西乡的一个古村落,它坐落在秀丽的西黄山南麓。

居高远观洪家疃,整个村子被岗岭所围,村东西走向原为一条从北边山中下来的水系,后筑坝拦截后,在村前形成一口很大的清水塘。村中房屋依坡而建,形成多条巷子,遇雨天,各条巷子水流沿阳沟汇入清水塘,形成“九龙攒珠”之观。

现在的洪家疃村中,有张治中将军故居和其创办的黄麓学校,村西南端还现存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洪氏祠堂。在通往洪氏宗祠的路上,有一口白色大理石井圈的“庄井”,该井是明代最早迁此居住三个家族之一的庄氏留下的。古井无言,却默默地记录着古村的历史。

明初,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大移民中,大批移民从江西、徽州一带迁往饱受战乱、人烟稀少的巢湖大地。

一批批的移民中,有徐氏和黄氏在巢湖北岸建了两个小村——徐家疃和九黄疃。疃者屯也,村庄,多见于方言。徐家疃和九黄疃因建在巢湖岸边,地势较低,在周边开垦的土地常常被西黄山下来的山水灌淹,难以控制。为了保证生产,必须要在西黄山上修筑一个水坝,调蓄山水。于是,徐氏和黄氏两族一起来到西黄山下筑坝,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庄氏。

拦水坝筑成,山水蓄积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涝时蓄水,旱时放水灌溉,下游成一片良田。为看护水坝,在坝边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子叫徐家坝。

徐家坝形成村落后,从徽州迁来的洪氏在它的东边也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据洪氏族谱记载,他们是唐代歙县观察使的后代,新安洪氏的一支,迁自歙县桂林,又称桂林洪。

此后的两三百年里,各村庄与氏族之间和睦相处,生活平安。

至清初,徐家坝发生了一件大事。村里居住的三支家族之一的庄氏家族,突然遭到了一个重大的灾变。族中一位在外为官的人触犯了朝廷,被满门抄斩。村中庄姓害怕株连九族,于是在匆忙中纷纷逃离,留下了空空的房舍和一口白色大理石井圈的古井。洪氏人家也借此机会移入村中并逐渐拓展,渐成为村中最大的家族。至乾隆年间,他们在村中建起洪氏宗祠。随着洪氏人丁的兴旺,村庄的名称也改成了洪家疃,村前几百年前建坝而成的小水库也换成“清水塘”之名。

此后,来自洪家疃东边小村靠山张的张氏人家也陆续迁到村中。张、洪等姓氏相互联姻、交融,形成了村庄最大的姻亲势力。至民国时期,洪家疃张、洪两姓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军中,获得国民党少将以上军衔的有十人,获得其他校级军衔者更多,其中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就有十几人。

洪家疃村背依西黄山,村东西两头为地势较高的山冈,从山上俯瞰,村落像一只大船泊在清水塘和一脉溪流边。

居住在洪家疃的村民世代认同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自然是希望洪家疃这条船长久平稳、世代平安。传说洪家祖先曾经请来一位声望极高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一番察地脉、看天象、问阴阳,认为村名洪家疃,村民也洪姓占重,洪隐含“洪水”之意,而村形又好似一条船,船遇洪水,自然是不好。认为洪家疃这条船要想在洪水之中平稳停靠,就得有一支锚稳定船体。如何能“锚”住洪家疃这条船?风水先生支招,可以请一户毛姓人家来此居住。于是,洪氏家族按照先生之言,邀请了一户毛姓人家来村居住,洪家疃这条船也就被“锚”在了这块风水宝地。人们也相信,正因为如此,也成就了后来村中的人才辈出。

说到洪家疃的杰出人士,就要说到“和平将军”张治中,就要说到张治中将军的回乡办学。

张治中的功绩主要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而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教育史上亦应占一席之地。张治中自谓“对教育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军事和政治的兴趣”。他早年即对乡村教育提出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认为“富国强兵互为因果,应该注意富国,而富国必须重视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先应重视教育,而尤应重视农村教育”。他将“教育为先”“农村教育最为根本”的思想付诸实践,于1928年冬回乡,在洪家疃村北创办黄麓学校一部,在张家洼改建张氏宗祠为黄麓学校二部。学校在1929年春开学时,为号召广大村民将子女送到学校上学,已为国民党上将的张治中亲自进村鸣锣呼喊,“农友们,让你们的孩子上学吧”。至今,在张治中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洪疃张本尧,捐资办学校;老人齐欢喜,儿童哈哈笑。”

在张治中看来,提升农民素养,首在教育,而发展乡村教育迫切需要的是师资队伍,因此,他决定再创立一所师范学校,培养师资队伍。1931年底,张治中捐资易地筹建师范,他将这一块“试验田”继续放在了已初具学风的家乡洪家疃,校址在洪家疃清水塘东侧的岗坡上。1933年夏,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安徽省立黄麓乡村师范学校”。

黄麓师范创立时,亲任名誉校长的张治中题写校训“敬勇诚毅”,即“敬以待人,勇以行义,诚以存心,毅以立志”。张治中说,“这不但包括做学问,并且包括着做人,不但包括了做人,还包括了做事。”

今天黄麓师范依旧矗立在洪家疃村边,张治中将军的农村教育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为人师范的教育工作者。

张治中办学于家乡,乡梓受益,新中国初期,农村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比比皆是,而独洪家疃村中几无文盲,这在当时真的是绝无仅有。

新闻推荐

爱上三河美食 从一道菜开始

多年以前,安徽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组织各市和省直管县开展了第二批“游安徽不得不吃的金牌小吃”和“游安徽旅游不得...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