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合马 书写传奇 见证城市发展
2017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开幕盛况。
对于合肥来说,2014年11月16日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天——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在滨湖鸣枪起跑,一万名跑者用奔跑的脚步丈量着城市魅力,由此开启了合肥的马拉松时代。8年来,“合马”从无到有、从“赛事小白”到“金标赛事”,以一路绝尘的姿态“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国内成长最快的马拉松赛事之一。正如合肥,合马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也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中国马拉松运动从合肥开跑
合肥与马拉松的故事缘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肥东县梁园镇举行了马拉松测试赛,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场马拉松赛事。当时条件恶劣,道路坑洼、风沙扑面,但年轻的张亮友无惧艰难,以2小时52分34秒的成绩完成比赛,创下了新中国第一个马拉松纪录。合肥也因此成为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源地。
不久之后,一场体育盛宴也在合肥拉开了序幕——元旦越野跑,合肥人用昂首奔跑的方式来迎接新年。
从长江路到政务区,再到巢湖之滨,合肥特殊的“奔跑跨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这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用奔跑的步伐,共同见证了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不断变大变美,也记录了合肥一步步迈向“大湖名城”的发展历程,意义非凡。
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充满历史文化积淀的元旦越野跑,还吸引了安利健康跑、奥林匹克日常跑等活动先后在合肥举行,合肥市民的长跑热情一次次被带动、被点燃。
正是在不断升温的热浪中,合肥国际马拉松赛诞生了!
“作为一座正在高速发展的中部省会城市,合肥市近几年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大湖名城指日可待。在这一大背景下,更需要举办一场高水平、高规格、高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赛事,展示合肥文化、旅游、宜居、文明的现代化城市魅力。”合肥市体育局副局长陆志勇说,这一赛事非马拉松莫属。
合肥国际马拉松赛被定位为怎样的赛事?在当时的决策者和筹划者看来,它应当成为城市的绝佳名片,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合肥,展示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风貌。因此,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必须定位要高、特色要浓、服务要优,尽展合肥风采。
于是,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秉持“安全有序、务实节俭、改革创新”的原则,被着力打造成为“马拉松顶尖高手的竞技擂台、长跑爱好者的健身舞台、宜居宜游城市的展示平台”。
合肥正式开启“马拉松时代”
目标已定、定位明晰,可举办这样一场体育盛事,对于合肥来说,依然是个不算小的挑战,千头万绪,无从铺展。
“研、学,这是当时最首要的两件事情。”首届合肥国际马拉松的筹办者之一,同时也是八届赛事组织者、亲历者的合肥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任张峰说,想在金牌迭出的马拉松赛事中崭露头角并非易事,合肥国际马拉松赛事组织团队决定先“行万里路”,走访有着成功办赛经验的无锡、重庆、太原、厦门等地,学习经验。
正是这趟考察之旅让他们真正理解,一场合格的马拉松赛不仅是万人奔跑,其中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科学理念。从赛事日期选择,到完美赛道设计,再到专业贴心服务,每个环节都融入大量人性化细节,并贯穿始终。
“比如,延长参赛包领取时间,丰富的赛道补给,设置家属补给区,沿途多个移动厕所点,个性化自助打印证书等,虽然细碎却是不容错过的‘加分项’,每一个都颠覆了我们原先‘只是跑步’的认知,可学的、要学的实在太多太多。”时隔多年,张峰依然感慨万分,于合肥、于他们,这都是一趟“破冰之行”。
考察结束之后,合肥国际马拉松赛事组织团队结合学习经验,第一时间对大量本土赛事的最佳做法进行了研究,协调33个省市单位资源并组建了赛事准备团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分任组委会名誉主任、主任,倾全市力量办好赛事。
启航之路充满艰辛:赛事细则虽有“珠玉在前”,却必须结合合肥本土特色,一遍又一遍讨论、打磨;要涉及的部门太多,公安、团委、卫计委、供电、电信、航管等,必须将各部门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最强合力……筹备期间的每一件大事小事,都“敲打”、考验着组委会的每一个人。
张峰还记得,那段日子几乎每天都要接上百个电话,每天都是在奔波和“烧脑”中度过的。也正是在艰难的不断摸索中,合肥国际马拉松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开始。
“所谓天时,是指举办赛事的时间11月16日,这是我们对比往年的平均温度、湿度,选择出的最适宜跑马拉松的日子。”张峰介绍,所谓地利是指赛道,环湖而跑的比赛线路就像一条项链,将合肥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优美的巢湖风光、独特的城市文化、良好的市民形象等完美结合。而人和则指专业运营、贴心服务。
2014年11月16日8:00,首届合肥国际马拉松赛鸣枪开跑,当万名跑者奔离起跑线之后,张峰蹲在龙门架下泪流满面,一路艰辛终于交出了完美答卷。
合肥国际马拉松的“黑马”之路
黑马,这是人们评价合肥国际马拉松时,最高频次提到的一个词。回望它的发展之路,“黑马”之誉名副其实。
2014年的首届赛事,合肥国际马拉松就以出色的竞赛组织、贴心的赛事服务和优美的赛道设计,被中国田径协会评定为“铜牌赛事”。此后的合肥国际马拉松,积极朝着国际化、人性化、社会化、科技化、系列化方向持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影响力逐步扩散、知名度大幅提升,连续三年荣获“金牌赛事”称号。
自2018年起,合肥国际马拉松一年一台阶、一步一脚印,向着“双金时代”进发:2018年获评“铜标赛事”,2019年升级为“银标赛事”,2020年进阶为“金标赛事”,成为中国内地第13个国际金标赛事,是国内晋级“国际金标”历时最短的马拉松。
不仅是官方,跑友也愈发认可合肥国际马拉松,这从逐年剧增的参赛人数可见一斑。
首届合肥国际马拉松吸引了21个国家和地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万名选手参赛,是当时合肥市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单项体育竞赛活动。2015年赛事规模提高到了2万人,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70名选手参加比赛,汇集国内顶尖注册马拉松运动员。
2016年之后,合肥国际马拉松参赛人数增至26000人,每个项目在开放报名当天全部满额。到2021年第八届合肥国际马拉松,赛事规模已达到3万人,半小时报名满额让跑友们戏谑这是“最强拼手速”赛事。
是什么让合肥国际马拉松高歌猛进?在陆志勇看来,这与其创新驱动、突出特色、融合发展、厚植品质、塑造品牌的理念密不可分。8年来,合肥国际马拉松始终坚持公益办赛,秉持“一切为了跑友”的核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赛事保障、优化赛事细节,大赛品质不断提升。
“我们在加强赛事筹备的标准化,打造马拉松赛事‘合肥模式’的同时,还不断丰富赛事外延,举办了高峰论坛、跑吧座谈会、我与‘合马’的故事等系列活动,让赛事活动更个性化、赛事服务更人性化、赛事公益性更突出,合肥国际马拉松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陆志勇介绍。
8岁的合肥国际马拉松,已经如愿成为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它让更多人来到合肥、了解合肥、喜爱合肥。以合肥国际马拉松为龙头,合肥还“生长”出大圩半程马拉松、蜀山国际半程马拉松、长丰草莓小镇半程马拉松等系列赛事,形成“万马奔腾”“全民合马”的局面,应和着合肥“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城市气质。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竞赛组织工作,更专业、更精细、更全面、更周到,将合肥国际马拉松打造成更高水平的国际马拉松赛事。”陆志勇表示。
晨报记者 王靓/文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片区综合开发是把城市战略目标功能化的一项制度设计,旨在为城市未来发展塑造新空间、构建新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