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光彩 在
刘靖展示粉蜡笺。
金银粉蜡笺。
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局部),就是书写在粉蜡笺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张彩色的纸。这张纸长192.7厘米,宽95.5厘米,是乾隆时期清宫旧藏,为御用纸笺。此纸紫色,属粉蜡笺,故称“紫色描金粉蜡笺”。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加工纸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为了易于书写而用粉填补纸的纤维空隙,于是出现一种名为粉笺的加工纸。后来,又出现一种经过施蜡工艺的纸,这便是蜡笺。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即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开元六年(718)道教经文《无上秘要》卷52及辽宁博物馆的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便是由蜡笺书就。
粉蜡笺,即是以魏晋南北朝时填粉和唐代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黏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
粉蜡笺自唐开创以来,历代都有仿造,其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至清乾隆时期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是当时加工纸中的皇冠。其加工工艺集传统纸加工工艺之大成,代表中国纸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粉蜡笺还曾被多朝皇帝用于书写圣旨。尤其是在清朝,“粉蜡笺”加工盛行一时。乾隆年间,宫内大量制作粉蜡笺,以五色纸为原料,施以粉彩,加蜡砑光,再加以泥金等绘制图案,称“五色粉蜡”。此外,清代又特制加工出“洒金、银五色蜡笺”。这种加工纸主要是在彩色粉蜡笺纸上现出金银铂的光彩,多为宫廷殿堂等书写宜春贴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等,民间很少流传,故又称“库蜡笺”。这种特种加工的彩色洒金或冷金蜡笺,造价昂贵、技艺精湛、图案秀丽、色彩典雅,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视,时有“宣纸诚可贵,洒金价更高”之美誉,其价格在当时比绸缎还贵。
相对其他纸来说,五色粉蜡笺最大的优势,除了精美和奢华之外,还能起到防虫蛀的作用,因为它里面含有矿物质粉末,能够杀死蠹虫。其次,纸上的蜡还能对书写的墨迹起到固定作用。尤其是对书法来说,其笔迹黑亮如漆,不仅几百上千年不会走样,其墨色还会越发凝重有神。
可惜的是,随着大清王朝覆灭,粉蜡笺制作工艺也随之失传消亡,那些流传下来的五色粉蜡笺,也都被当成绝世孤品。其后,虽不断有人寻究探秘粉蜡笺的制作工艺,但皆无果。
一张被“复活”的粉蜡笺
方华 马骏斐 文/图
时
间延至上世纪末,已失传百年的粉蜡笺加工技艺,竟奇迹般地在巢湖岸边“复活”了。
在浩渺巢湖北岸,有一个叫黄麓的古镇。就是在这块古老且充满书香味的土地上,一个叫刘靖的年轻人让沉睡百年的粉蜡笺重现它的华美。有一处叫掇英轩的纸笺加工工场,正是刘靖创办的粉蜡笺生产基地,也是粉蜡笺加工技艺的传习基地。
多年来,刘靖致力于粉蜡笺制作及工艺传承。自从他在父亲手中接过纸加工作坊,他亲历消失百年的粉蜡笺制作工艺在自己手下一步步复活。又看着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传统的手工作坊变成闻名四方的纸笺加工技艺传习基地和研发基地,还建成了一座中国纸笺博物馆。
面对眼前的一切,他在百感交集之中更充满了一份成就与自豪感。
三十几年前,那时的刘靖也就十岁出头。当时,他的父亲还在安徽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分管文房四宝。记得某日,父亲从日本出差回来,刚进家门,就兴奋地对母亲说:“我在日本看到收藏的粉蜡笺啦,清代宫廷制作的,实在太漂亮了。可惜的是,这么好的工艺竟失传了。”虽然年少无知,但刘靖还是能从父亲的话语和眼神中感觉出深深的惋惜。这也是刘靖第一次听说粉蜡笺。
后来,钟情粉蜡笺的父亲便在家中开设了一间纸加工作坊,潜心研究粉蜡笺的制作工艺。
刘靖大学毕业后,没有顺从父亲让他接手家中纸加工作坊、一起将粉蜡笺复原的愿望,留在省城从事自己喜欢的广告装潢设计工作。
然而每次回家,他的心都被深深地触动一次。看着已经两鬓染霜的父亲仍然埋头研究粉蜡笺,孜孜以求,无怨无悔;看着皱纹已上眼角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在作坊忙碌……在一次次耳濡目染中,刘靖被父母的执著感动。终于,在他渐渐成熟的胸中生起一份责任与担当,他辞掉合肥的工作回到家乡黄麓,向复活粉蜡笺传统工艺发起挑战。
粉蜡笺的技术难关主要在于如何使纸笺在美观基础上易于书写,并保证它的耐光性和抗老性。为破解这一难题,刘靖虚心向业界专家、老艺人请教,无数次往来于北京荣宝斋、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院、泾县宣纸博物馆等单位之间,搜寻纸笺的历史实物及文献资料,从中寻觅过去粉蜡笺制作技艺的蛛丝马迹。他一次又一次地推测粉蜡笺的选料配方和工艺流程,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实验。
1997年7月到11月,是刘靖终生难忘的4个月。他在积累大量资料和实践基础上,开始向粉蜡笺研究发起最后攻关。这4个月,他每天埋首于实验用的十几种原料之中,不断比对分析。当研究到关键节点时,他甚至几天几夜不睡觉,连吃饭都得别人一再提醒。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尘封百年的粉蜡笺工艺终于在他手中复活,并且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1999年底,刘靖接到来自日本的第一批粉蜡笺订单,其后短短两个月,就有300多万元订单纷至沓来。
美丽的复活
精湛的工艺
刘
靖将他的纸笺加工、研学基地命名为掇英轩。“掇英”两字即有拾取古代纸笺精华之意,以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纸笺加工技艺,恢复与发展中国古代名纸名笺,服务现代书画艺术为使命。
在掇英轩的展品间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这些被复活粉蜡笺的风采。在一张张红底、黄底、粉底、蓝底的纸笺上,一条条呼之欲出的金龙腾飞于云雾,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银凤展翅在祥云,一枝枝活色生香的花朵摇曳在风中,既雍容华贵,又典雅秀美。这是一种手绘描金或描银粉蜡笺,就是在制好的粉蜡笺上描金勾银,绘成传统吉祥图案,是粉蜡笺中的精品。
粉蜡笺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造价较为昂贵,它巧妙地融合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蜡”两种材料,具有生、熟两种宣纸的功能效果,既不失纸张易于书画的特点,又平滑细密,富于光泽,且有较强的防水性和抗老化性,适宜于长期保存,可历数百年而坚韧如新。用它来书写绘画,则运笔流利,不损毫,不滞笔,不拒墨,字迹乌亮,画面鲜艳。
制作一张粉蜡笺,需要采用优质宣纸,通过染色、施胶、填粉、加蜡、砑光、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十几道工序,对原抄纸进行再加工而成。粉蜡笺制成后,在笺上描金勾银,则制成“描金勾蜡笺”;若饰以金箔、银箔,则制成“洒金粉蜡笺”。粉蜡笺由于选料严格、加工精细、技艺精湛、图案新颖、色彩鲜艳,不仅具有宜书宜画、装饰托裱的实用功能,其本身就是一种华贵精美的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掇英轩每年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订单。尽管市场需求很大,但是掇英轩一直延续着订单式生产模式。
因为纸笺加工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当,每一张纸笺都需要严格把关。在刘靖看来,粉蜡笺不是一般的产品,它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品质是它的生命,必须坚守。
消
失百年的粉蜡笺加工工艺在自己手下重现天日,就不能再让其失传。为了使这项文化遗产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刘靖不遗余力地传授和宣传推广这项国家级工艺。
2006年,“手绘描金粉蜡笺”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评为“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纸”。目前已开发出手绘描金、金银印花等系列“粉蜡笺”产品,大量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国。
2006年12月,粉蜡笺加工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以粉蜡笺为代表的纸笺加工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刘靖被评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刘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纸笺加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非常重视年轻技工的培养,手把手地教他们制纸上色、手绘描金等一道道工序,既耐心细致又毫无保留地将核心技艺传授给他们。目前掇英轩的员工中,已有3人是合肥市非遗传承人。
从2009年起,他还带着纸笺加工相关知识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生课堂,并受邀先后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等地讲学,传授中国传统的纸笺加工技艺。
当消亡的粉蜡笺被复活,重放光彩,我们在为其称奇、惊艳、赞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接续传承。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巢湖北岸这片文化厚积的土地上,刘靖等粉蜡笺的非遗传承人,正坚守内心的宁静,抵御大千世界的浮躁,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崇敬与执着,无怨无悔地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追求、担当与奉献。
在一张被“复活”的粉蜡笺上,我们看到了一份文化情怀的炫丽光彩。
文化的传承
新闻推荐
鼓山秋色。本报记者宋阳东摄张永琪闲暇时邀友到城区近郊游览观光,东向不远处的鼓山寺值得一看。鼓山寺因鼓山得名,鼓山是古...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