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诗所咏 千古绽光华

合肥晚报 2021-12-03 00:55 大字

○蜀山森林公园

○仙人洞革命遗址纪念碑严化文 摄

○仙人洞内景

○庐江汤池的温泉

○庐江汤池

从李白的“暂别庐江守”到欧阳修的“此是南巢招隐地”,从王安石的“汤坑泉”再到姜夔的“赤阑桥”……古往今来,无数诗坛大家在合肥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为这座城市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尔雅》蜀者独兹山因得名

古往今来,常有人以一座山来比喻一座城,徜徉在城市记忆中的文化脉络与千百年来“我自岿然不动”的青山似乎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吟诗送往的古时,还是色彩斑斓的都市,仿佛文化因为起伏的山势便有了依靠的根基,而青山亦借用文化符号静静地深爱着脚下守护的土地和人民。

在合肥,大蜀山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标。自古以来,山水相依蕴神秀,坐落在合肥以西的大蜀山,海拔284米。这里风光旖旎,四季景色优美。“蜀山雪霁”曾被评为古“庐阳八景”之一景,1995年“蜀山春晓”又列为合肥十景之一。“合肥”或者说古代“庐州城”文化的滥觞,想必定与那绿意葱茏、中正平和的“大蜀山”是抹不开关系的。

据《庐州府志》记载:蜀山树茂林密,青竹吐翠,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

《续庐州府志》咏蜀山曰:春山艳冶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澹如卧,惟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

明朝熊敬有诗赞美曰:晓起俄惊霁景开,高山头白势崔巍,卷帘为爱琼瑶湿,一片寒光入座来。

清人张祥云也有《蜀山》一诗:《尔雅》蜀者独,兹山因得名。孤标摩碧汉,远势壮金城。岚翠千层积,川原四望平。上方鸣法鼓,应有蛰龙惊。

正是这些对蜀山雪后放晴景色的描写,使“蜀山雪霁” 被列为古“庐州八景”之一。合肥县志《八景说》文曰:山形单椒,秀泽不连,岭以自高。昔文人墨客每游至此,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总要吟咏一番。

“重峦极望树千章,款段风柔趁夕阳。丛林修藤无定境,黄榆乌桕有微霜。云间梵宇疏钟远,山下人家晚稻香。却悔数年游宦拙,等闲留滞负秋光。”这是清初做过四个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的李天馥游蜀山后所作的一首诗。该诗流传至今证实:300多年前大蜀山就是合肥一景;梵宇钟鸣的开福寺香火正旺;作者无论官场进退仍热爱家乡。

设若当年李天馥从合肥城游蜀山,骑马或坐轿子一天往返,时间恐怕都紧巴巴的。而今大蜀山位置未移,却成了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

大蜀山不仅是一座森林公园,也是一座地质公园。它是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约1.4亿年前)的一座火山。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大蜀山上有两个圆点,那就是两个火山口,主火山口位于现在的主峰处。除了卫星照片证明外,大蜀山保留了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连难以发现的火山颈也能找到。

这颗镶在城市边缘的绿宝石,多少年来,润泽了它脚下的这一片故土,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合肥百姓,也见证了古城庐州的源远流长。

大蜀山有过辉煌和苍凉。史载唐贞观年间山上的开福寺香火正旺,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据庐州,在大蜀山建过行宫。1936年秋,“卫立煌,没毫长,大蜀山,办学堂”,他在这里建起了蜀山农林职业学校。1938年5月合肥沦陷后,日军炸毁了开福寺和蜀山农林职业学校,砍光了山上所有树木,并和抗日军队在此反复胶着。战火兵燹和乱砍滥伐,致大蜀山变成荆棘丛生的荒滩秃岭,正所谓“惨淡郊原落日黄”。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成为安徽的省会。当初的规划一度重点向西发展,因为蜀山一带风景俱佳。山麓,逐渐绿化,扶苍滴翠;水面,次第抬升,碧波荡漾。山水相依,风光宜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大蜀山已不再是合肥的最西边,周边一批现代化建筑更为景区增添了时代的韵律。长江西路、黄山路笔直地通向大蜀山的脚下,四季花海与大蜀山的同框,更像一幅山水画卷,不远处的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也在她的凝视下扬帆起航。

庐江汤坑泉独此沸如烝

“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烝。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废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更忆骊山下,歊然雪满塍。”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咏汤池温泉的千古绝唱。王安石曾游东汤池,赋诗《汤坑泉》,借温泉叙情,曲折地表达了不屈不挠、立志变革的宏大政治抱负。庐江“汤坑泉”随这首千古佳作而名扬九州。

庐江汤池温泉是华东一绝,堪称八“汤”之首。庐江汤池历史悠久,时越数千年。各地温泉,从目前资料可稽者,较早的文献是《隋书·地理志》记载巢湖半汤,其他各地大多存录于明、清两朝的地方志。惟庐江汤池,可上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封刘赐为庐江(郡)王,刘赐曾来此濯足,史书就有“坑泉”记载。《汉书·地理志》载:“王,濯足东坑泉,冬月气勃如蒸。”古时称温泉为“坑泉”,因位于龙舒“坑泉”之东,故有东、西“坑泉”之说,此即地方志载录庐江汤池为“东汤池”、 舒城汤池为“西汤池”之渊源。古人不知何谓化学元素,只知沐坑泉对皮肤等疾病有疗效,无病可以浴疗健体,益寿延年。相传三国周郎、小乔经常来此沐浴温泉,并扶琴雅颂,留下“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宋代乐史(公元930—1007年)《太平寰宇记》载:庐江东坑泉“凡抱疾者浴此汤,无不效验。”男女老少,在此浴后,无不有“恍如肌骨换”的轻松快感,因而被誉为“人间瑶池”。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免相位,赋闲家中。后应好友相邀,南下当年曾任“通判”(州府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的官员)的舒州(今安庆市)一游。途经庐江汤坑泉,受当地老翁盛情款待,茗香茶,沐坑泉,即兴赋诗《汤坑泉》: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烝。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废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更忆骊山下,歊然雪满塍。

清末庐江孙维祺,桐城戴名世、方苞在进京赶考时幸会汤池的一段轶闻更让人津津乐道,成为汤池人茶余饭后和向客人介绍的经典桥段。客栈里,方苞的“破袖筒似喇叭,吹出身上穷气”的幽默挑逗和孙维祺的“秃头笔,赛条把,扫尽天下文章”的精彩对答让三位才子相识相知相亲。三人同泡温泉,皆以一字赞美温泉,戴名世曰“温”,方苞曰“汤”,孙维祺曰“烫”,虽是一字,但抓住了温泉的特点和灵魂,一字值千金。庐州三杰洗去疲惫,涤去尘埃,春风得意马蹄疾,登科中榜如探囊取物。此后,周边读书人在应试前都来此沐浴,以期取得理想的功名。戴名世后来有感于西汤池的温泉,作《温泉记》,估计这篇文章也有东汤池的元素和影子,从侧面宣传汤池温泉,锦上添花。

新中国成立后,珍贵的地热温泉,成为发展地方旅游事业的宝贵财富。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温泉资源,1972年,省水利勘探设计院在此钻探了十个井眼,经权威科学鉴定,汤池温泉具有涌量稳定、水温稳定和化学成分稳定的三大特点,1号井日涌水量达3584立方米,居八“汤”之首。其水温常年保持63.1℃,内含活性元素13种、微量元素14种和63种矿物成分,且不受旱涝影响,更为华东“一绝”。

仙人洞看花仙花淡尘心

“学书学剑未封侯,欲觅仙人作浪游。野鹤倦飞为伴侣,岩花含笑足勾留。饶他世态云千变,淡我尘心茶半瓯。此是南巢招隐地,劳劳谁见一官休。”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因仰慕巢湖银屏山仙人洞的牡丹奇花,同时接受庐州太守李不疑之邀来南巢一游而写下的律诗《仙人洞看花》,仙人洞的美景千古流传。

此诗的诗意为,诗人说他学书学剑已颇有成就,但却未能登上显贵的位置,故心灰意冷,不想在尘世间厮混了,于是便产生了“浪游”的念头,因而便有了仙人洞看花之旅。来到了仙人洞,诗人觉得这地方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野鹤作伴,仙花为侣,足令他流连忘返。而清茶半瓯,美景如画,又叫人俗虑早删,尘心已淡。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早把那风云莫测的现实政治和你争我夺、肮脏丑恶的人间百态抛到脑后去了。像仙人洞这样的天然仙境,在古南巢还有好多处。古南巢真是一块隐居的好地方,古代高士巢父、许由就曾隐居于此。然而,在当时的官场上,虽宠辱不定,荣枯难测,虽充满了艰险、忧伤,但有几人真的就辞官不做而心甘情愿地去隐居呢?官身难脱,身不由己,还得在官场上挣扎、周旋,这是人生的无奈啊。

说起银屏山的千年白牡丹,可谓是家喻户晓、名扬天下。而生长奇花的绝壁下,还有一天然溶洞,传为崔自然、吕洞宾修炼成仙之地,故称仙人洞。

关于仙人洞,除欧阳修的《仙人洞观花》,作家杨杰在《银屏碧波》一书中对仙人洞也有描绘。该洞离城15里,位于“九狮拥抱”的银屏山中,隐于八仙山的“漏斗”之下。有上、下两洞,下洞,可从前山通到后村,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洞,长约一华里;上洞为无底洞,洞里石乳,像物类人,千姿百态。正如古人所描绘的“天开灵境果非凡,笋绿泉香惹客馋”。仙人洞内有“仙人”生产用的仙人马、仙人桥、仙人田,生活用的仙人井、仙人灶、仙人床,修炼和娱乐用的仙人钟、仙人鼓、仙人台等,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

仙人洞是一处天然石灰岩溶洞,溶洞长1200米,上下落差30米,经上亿年的地下水溶蚀缓慢发育所形成。溶洞分为白洞和黑洞。白洞宽敞透亮,气势壮观;黑洞曲径通幽,深不可测。洞中钟乳奇绝,怪石神妙,滴水润壁,泉水淙淙,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宛若地下迷宫,令人目迷神醉。

仙人洞还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银屏山区军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7师在银屏山区建立,并以银屏山为屏障和依托领导军民抗日,开展抗击日伪军“扫荡”的战斗。1942年3月17日,日军第116师团、第15师团及伪军共6000余人,从东、西、南三面对安徽省巢(湖)无(为)抗日根据地银屏山地区进行“扫荡”。新四军第7师机关率直属部队与敌展开激战,在予敌重大杀伤后,乘夜暗分散突出包围圈,从敌侧背进行袭击。第7师含和、沿江、皖南支队乘敌人后方空虚,向东关、开城桥等日伪军据点袭击。经过两周激战,毙伤敌300余人,粉碎了“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杨杰领导巢无工委进入银屏山区,成立巢无游击大队,开展山区斗争,配合解放军解放了巢无地区。1947年8月,巢无游击大队作战组长董全福,为掩护20多名游击战士突围,在仙人洞壮烈牺牲。

如今,银屏山上竖立的仙人洞革命遗址纪念碑,提醒着后来人要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王乔洞口仙凫何处飞

“十里烟霞入翠微,石门萝薜带春晖。鸟啼竹径客初到,花落茅堂僧未归。独向溪阴寻野鹤,不妨苔色点征衣。百年二妙风流在,洞口仙凫何处飞。”这是明朝诗人刘仑探游王乔洞后所作的《王乔洞》一诗。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书桥社区举办反家暴知识讲座

晨刊讯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妇女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近日,亚父街道书桥社区以“11·25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为契...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