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俗语展现庐州靓丽风情

合肥晚报 2020-12-25 00:52 大字

○裕溪河钱茂松摄

○红桥村

○张家山杨钧摄

○包家坊杨钧摄

○浮槎山

○吴山铁字

○杨庙

○下塘镇

○吴山庙会

“店埠的西瓜——红到了边”“张家山的锣鼓——各敲各的”“裕溪口的纤夫——搭到就背”“包家坊的大菩萨——招远不招近”“吴山庙宝汤——都一样”“下塘集见面——赔礼不多余”“收摊赶杨庙”“黄泥岗起集——必有缘故(袁、顾)”“本钱轻,上黄屯”……合肥有很多有趣的地名俗语,以前曾是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口头禅。随着时光流逝,有些地名俗语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人所熟知,但细细品来,仍能从中感受到庐州浓郁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

店埠的西瓜——红到了边

《合肥县志》有记载说:西瓜,以产店埠者为佳。店埠的瓜,脆甜、瓤沙、皮薄,百姓交口称赞,谓:“店埠的西瓜——红到了边。”

巢湖与肥东自南至北以系列山丘为界,其中最著名的为浮槎山。浮槎山两侧自古亲近,互相之间仅以山前山后、山东山西、东大山西大山作为区分,店埠在山后。据当地百姓称,店埠过去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不比柘皋差。“店埠出西瓜,‘店埠的西瓜——红到了边’,就是讲那里的西瓜好。”

浮槎山两侧地理相邻,民风相近,习俗相似,血脉相亲,若非口音上的差别,几乎难分彼此。两地农作物也基本相同。如大麦、小麦、水稻、山芋、棉花、花生等等;前面提到的西瓜,山这边的巢湖北乡也普遍种植,但面积不大,仅各家各户在田地拐角随意种二三棵,自家用。那种西瓜,不是现今市面上的杂交西瓜,而是所谓土品种,叫作马陵瓜,传说由朱洪武的大脚皇后马娘娘培育出来,属皇家贡品。偶然间,马陵瓜流落到了民间,在浮槎山一带演变成土特产品。

浮槎山下的马陵瓜,外皮青黑、内瓤红沙、瓜子乌黑,深得百姓欢喜。其中,数店埠出产的马陵瓜质地最好。因此,“店埠的西瓜——红到了边。”此语在浮槎山两侧广为流传,近乎口头禅。后来,这个歇后语被用来形容某些走红的人一时炙手可热,红到了极致,借以讽喻当事人注意低调、不要过于张扬,暗含劝诫。这也是浮槎山百姓质朴谦恭的一种体现。

张家山的锣鼓——各敲各的

巢湖南部石壁山有一座朝阳庵,为明代宗教遗迹。是处群山环绕,溪声鸟语,置身其中疑似世外。清人陆龙腾触景撰联:“石瘦云肥,时看鹿踪来竹户;人幽山僻,莫教渔艇问桃源。”元明之际,张氏先人为避战乱,选择石壁山为耕读家园:“张姓民人世居其地,因概名张家山。”

张氏族人在适宜人居的石壁山生齿日繁,先后修谱建祠以正源流、明辈分,祠堂每年祭祀时都例行唱戏。巢湖流域有望风采柳习俗,百姓似乎生来爱唱,所以该地既有秧歌、门歌,“民歌之乡”的称号着实经过官方认可;又有含弓戏、庐剧,“亚父山小刀戏,自来腔”足以表明庐剧的起源。作为巢湖百姓的一分子,张家山张氏族人的歌唱传统,比其他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甚至在祭祀唱戏的基础上,自发组织成立了亦耕亦唱的宗族戏班——徽剧班,每当农闲或者邻村重大喜庆,均出场演出。至20世纪60年代,张氏祠堂还保存着一套可拆卸戏台与相关表演道具,锣鼓家伙,样样俱全。

“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赳赳威风武艺显。”唱戏离不开锣鼓,要用它们来开场、显示情节、烘托氛围,也离不开唢呐、二胡。这些道具,张氏戏班一应俱全,这些技艺,张氏族内均有其人。歇后语“张家山的锣鼓——各敲各的”,就是说他们能够做到按职分工、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配合得非常默契,显示张家戏班是一个成熟的戏班、一个走上了轨道的戏班,不是民间所谓的草台班子。

裕溪口的纤夫——搭到就背

裕溪河,古称濡须水,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属长江支流。上起巢湖闸,下至裕溪口入江。东西流向,流经巢湖市、含山县、无为县、和县四市县,全长60.4公里,是巢湖市与含山县、无为县的天然界河,也是巢湖市乃至合肥市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水资源极为丰富。“裕溪口的纤夫——搭到就背。”这句俗语就来自于此地。

在巢湖市境内,裕溪河自巢湖闸开始绕城向东南流,至银屏镇钓鱼村出巢湖境,过濡须口蜿蜒东流入江。

据传,远古时,濡须河水至巢湖东南三十里的濡须山、七宝山处受阻,大禹治水时凿山而通,故后人称河东之山为东关、河西的七宝山为西关,濡须水至此称濡须口。

因裕溪河地势险要,古来为兵家必争。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两国就曾在濡须水流域展开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争。

发生在濡须口的战争,最有名的当数三国时的魏吴之战。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四征东吴,在濡须口有过两次大战。当时,孙权在东岸(东关)筑城陈兵,曹操便也在对岸的七宝山与锥山立栅布阵,故濡须口又称栅口。

《三国演义》中有一章精彩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也发生在裕溪河,只不过借箭的是孙权,而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诸葛亮。

据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初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曹操生性多疑,恐有诈,不敢出战,乃下令弓弩齐发。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于是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权安全返航。

“龙虎相争志不侔,濡须旧隖使人愁。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七宝山开红树晓,巢湖水共白云秋。登临不尽英雄恨,万里长江天际流。”这是明代董会写的一首七律。兵家相持的险隘转眼烟云落寞,水上运输的鬼门关“濡须口”屹立古今,始终是水上交通的瓶颈,必须借助外在的人力才能通过。于是,背纤的群体应运而生。当地至今流传着“船过背纤石,家书报平安”的说法,即由此而来。纤夫们风里来雨里去,一日重复一日、一代传承一代,默默地把背纤当作家传职业。但“性惮远涉、风俗淳厚”,习于农耕而耻于商贸等事,他们见到舟船习惯性地拉了就走,非但不讨论价钱,连人家走还是不走也不询问,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过往客商交口称赞曰:“濡须口的纤夫——搭到就背。”后来,发达的陆路交通取代了水运,且上下游先后建起了巢湖闸、裕溪闸,河湖水位常年保证通航,背纤行业彻底消失,唯余一两句俗言俚语,引人回味。

如今,相传因长江南北口音差异,濡须河被误为裕溪河,歇后语随之变成“裕溪口的纤夫——搭到就背”。

包家坊的大菩萨——招远不招近

包家坊,在巢湖北部的东黄山山麓,以包姓故事得名。至于包家有何坊?暂不知晓。但那里的孵坊确实远近闻名,仅何氏兄弟开办孵坊的历史,已有150多年了。

东黄山山清水秀,因各个山衖都有泉水,又称龙泉山。自然环境优美,游人众多,故山间也多寺庙庵堂,名气较响的有龙华寺、广佛寺、古人庵等,其中古人庵楹联:“龙头开古刹,鸡足望人天。”即是对环境的赞美。坐享东黄山地利的包家坊,也有一座寺庙,叫包家坊大庙,“包家坊的大菩萨——招远不招近”歇后语,源出于此。只是这尊大菩萨到底是谁,似是一个谜团。有人指认牛皋,说宋金柘皋大战时,宋军在石梁河获得“柘皋大捷”,包家坊周边至今还有着岳家将牛皋的传说;有人归于姚兴,说姚兴抗金牺牲后建庙祭祀……

包家坊有“神灵最异”的大菩萨,却屡屡应验在外地香客的身上,致使名声在外。于是,巢湖北乡人叹息:“包家坊的大菩萨——招远不招近。”这里的“招”字,应作照顾、照拂、照应、关照来理解。

吴山庙宝汤——都一样

吴山,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历史悠久。据《合肥县志》记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葬于此,墓基如山,其女儿百花公主为护陵守孝,在墓北建庵。故后人以吴国为号,吴王之墓为山,公主庵为庙,起地名为吴山庙,即今天的吴山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吴王遗踪”获评合肥市首届十大景点之一,吴山铁字享誉大江南北,吴山庙会传承民俗文化,还有吴山起义纪念碑广场、“吴王故里”牌坊等,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曾入选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名单。

吴山还有一句地名俗语,叫“吴山庙宝汤——都一样”,来源于一个传说。话说吴山婆媳,二人卖宝汤为生,每晚两人做好,第二天分别摆摊。媳妇因年轻貌美生意比老婆婆生意好,老婆婆见状,挥起漏勺大声吆喝:“吴山庙宝汤——都一样。”这个传说和这句俗语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下塘集见面——赔礼不多余

下塘集,即今合肥市长丰县南下塘镇。旧属寿州。清乾隆《寿州志》卷1:下塘集“离城一百五十里”。

千年古镇下塘,始于春秋,自开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个池塘众多的古镇,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是长丰文化荟萃之地。境内更有闻名江淮的美食“下塘烧饼”、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下塘火狮”。

《中国历史图集》《元丰九城志》记载,北宋期间就有“夏塘镇”。随着人气聚集,物流畅通,过往行商走贩渐次增多,外地客商因见集址高阜,四周有塘(东有南马塘和北马塘、南有黑宣塘、西有牛市塘、北有庙塘和仙塘),一出街便下到塘埂,后误称为“下塘”,继而沿用至今。

下塘镇人文荟萃。翻开古镇悠悠千年的历史画卷,仅晚清时期,这里有进士、拔贡、武举、廪生、秀才等名号的就不下20人。古镇历来奉行教育为上,文风盛行,郭沫若曾为下塘中学题写校名,几十年来,下塘中学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发生在下塘镇的历史事件(战争)有胡龙牙掠芰蒲城、寿阳争夺战、萧梁伐魏等。

下塘镇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书法、纸牌、火狮都颇具盛名,下塘烧饼更是代代相传,声名远播。

下塘还有句地名俗语“下塘集见面——赔礼不多余”,因为下塘集裴姓、李姓居民为最多,余姓居第三。下塘集遇到人不是姓裴就是李、余,所以有了赔礼不多余之说。

收摊赶杨庙

长丰县杨庙镇,地处江淮分水岭,是合淮阜走廊上的一座商贸重镇。这是一片古老厚重的土地,红色印记满满。杨庙镇马郢社区,更是将旅游创业发展与公益结合,打造“助学”“助农”“助村”这“三驾马车”,铺设一条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梦想之路”,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名单。

杨庙镇马郢社区位于江淮分水岭,丘陵梯田风光迤逦,依托当地的乡土文化,马郢社区打造宜居宜游的江淮乡土院落,成为田园生活的现实性范本。

挖掘戏曲节庆文化、传承方言本土特色、融合民俗节气风情,开展村晚庆祝、中秋拜月活动……走进马郢社区,会感受到浓郁的乡土农耕文化。马郢社区在二十四节气、农具农作物上沿袭开创,设置汉字课程,发扬传统文化之美。

依托乡土农耕文化,马郢社区也在文创产品上“动脑筋”。以钥匙扣、帆布包、酒酿包装等文创产品开发,以及乡村空间设计、乡创学堂创办、特色乡村农产品售卖等为主要形式的乡村创业创新的发展,体现着马郢社区在产业创新上付出的努力。

杨庙也流传着一句地名俗语“收摊赶杨庙”,意思是不想和你搭茬,让你干正事去。收你的摊吧,赶你的杨庙吧。源于庄墓的逢集集期一过就轮到杨庙逢集,庄墓的生意做完、收摊就忙着准备赶杨庙的集期。

黄泥岗起集——必有缘故(袁、顾)

黄泥岗位于长丰县义井乡红桥村。昔日黄泥岗声名在外,几欲起集;这里还曾是抗日沙场,见证了历史沧桑。

红桥村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义井乡西北,向南接壤黄巷村,东邻甄祠、曹岗、庄墓镇金桥村,西连塘面村,北踞庄墓镇张圩村。现有13个村民组,分别为孟岗、楼岗、袁东、袁西、刘郢、小北家、大北家、小孟岗、黄泥岗、高庄、红南、红北、涧西。现有人口2286人,耕地4800余亩。

红桥村村名多次变更,较早以前不可考。中华民国时期,因当地自然村黄泥岗傍于官道,有饭店,百姓在此进行农产品交易,远近闻名,民国政府施行“保甲”制度,为寿县黄岗保;抗战时期,桂军与日军在此交战,黄泥岗因战火焚烧殆尽。当地中心由黄泥岗转为地理中心地带刘郢自然村,民众一直称此地周边为刘郢;新中国成立后,名“爱国社”,人民公社时期为“刘郢大队”,并入“杜岗公社”。

人民公社解体以后,一直名为“刘郢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地名和人口普查时,因和孙庙乡刘郢村同名,又因本村东北老渠道涧沟有一座红石板桥,年代久远,声名在外,遂更名为“红桥村”,沿用至今。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南宁城投美林湾 匠心助力新江南

美林湾项目透视图美林湾项目区位实景图美林湾项目效果图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回首南宁近10年的发展...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