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半世纪友谊不掺假 两家像一家

合肥晚报 2017-09-23 20:53 大字

[摘要]兴趣爱好相同,晚年结伴找乐趣,平平淡淡最幸福

○张锦成弹琴,项本木唱歌,自得其乐

20刚出头时,他们相识,一起拉练,一起劳动;人到中年,各自为工作和家庭忙碌;如今,他们都年近古稀,因为情趣相投,两家人一道旅游,一道唱歌跳舞,一道报名做社区志愿者。结伴找乐趣,两家人亲密无间得像一家。

有缘相聚

老家河南的张锦成1953年跟随父亲来到合肥,知青下放时被分到东至;项本木祖籍巢湖,6岁时来到合肥,知青下放时被分到贵池;1970年,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张锦成和项本木在合肥叉车厂相遇了,那一年,张锦成21岁,项本木22岁。

当时的叉车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同属一个学员连的项本木和张锦成在“连长”和“指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拉练到淮南,回来后,又接着挖了半年地道。没有先进工具,只能靠年轻人锄头、铁锨、扁担三班倒,一天一个班能挖一米已经是高产量了。同样踏实肯干的项本木和张锦成在艰苦的劳动中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正式进厂后,项本木分在了叉车车间,张锦成则来到了铆焊车间,虽然两人都住在厂里的宿舍中,但工作繁重,他们渐渐的没有多少时间再像以前那样谈心了。

各自忙碌

几年后,两人都恋爱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生活的重心很自然地转移到了各自的家庭和工作上,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少了,但彼此的牵挂没有改变。

同样没有改变的是两人对待工作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张锦成负责产品销售,经常全国各地联系业务;项本木一直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厂里任务紧,为了赶进度有时候夜里3点才下班,第二天早上6点又要赶到单位。没有约定,但两人工作中你追我赶,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每个季度末,叉车厂都会进行一次表彰,作为厂里的优秀员工,项本木和张锦成经常可以在表彰会上相遇。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得到茶缸、脸盆、水瓶和雨伞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励,两人都很高兴,但比这更高兴的,是他们都看到了彼此的奋斗,一起站在台上领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携手挖地道时的热血沸腾。

退休重聚

退休后的一天,偶然在大院里碰到,得知都闲了下来,老哥俩欣喜万分:晚年了,得结伴乐呵乐呵。

一起打拳,一起参加合唱团,一起参加各种比赛……项本木和张锦成一口气参加了好几个老年文艺队。原本,张锦成不愿意活动这么密集,奔波了几十年,他想多休息,陪陪老伴弥补一下,可禁不住先参加合唱团的项本木的“思想工作”,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活动太多,两人几乎天天都能见面。前不久,身材高瘦的张锦成被选为舞蹈队中的一员,将参加10月12日在合肥大剧院举行的市第一届企退工人联欢晚会,为大家呈现开场舞蹈《相约舞步》。“生活太好”的项本木没能入选,他也不气恼,自告奋勇担任“专业摄影师”,舞蹈队每一次排练,他都在一旁拍照、录视频,为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也方便队员们查找表演中的不足。

亲密家人

项本木与张锦成兴趣相同,难得的是,张锦成的老伴周民与项本木的老伴白和存也是好朋友,参加舞蹈班、旗袍队和合唱团,性格开朗直爽、喜欢交朋友的周民和白和存很容易就玩到了一起。

两家人还相约共同担任社区的“平安志愿者”。今年7月,合肥酷暑难耐,可为了给街道文化站拍宣传片,四位老人戴着红袖章,顶着盛夏的太阳,提醒大家防火防盗,劝导未成年人不要进入网吧。从南七拍到万象城,从正午拍到太阳下山,七八个小时,汗水浸透了衣服,张锦成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有邻居开玩笑问他们“是不是有点孬”,但两家人的回答出奇一致:“和好朋友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很快乐。”

张锦成的儿子和项本木的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同学,两个孩子打小关系就好,两个家庭也因为孩子的友谊而变得紧密。现在儿女们都各自在外地成家立业生活幸福美满,两家老人就结伴唱歌跳舞,怎么快乐怎么生活。问及记忆中是否有什么特别感动的事情,张锦成笑了:“平平淡淡过日子,哪有那么多感动?我们这样不掺假的友谊,最真实,最幸福!”

彭群  实习生 陈如玥 刘郑磊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

研究确定今后五年战略总目标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