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巢湖也有“黄山”

合肥晚报 2017-06-11 04:20 大字

○巢湖的黄山

○古树

○古井

○老宅

上世纪80年代,同乡老宋从台湾回到阔别近三十年的故乡,在家乡打听到我的电话,从此我们就有了联系。

次年他给我来电话说,马上又准备再回祖国大陆。要我介绍介绍大陆最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我当然向他首推黄山。

没想到他依旧操着道地的乡音居然说:“黄山?不就是我们家的那个黄山吗?”

按照家乡的方言,这里的“我们家”的“家”就是家乡的意思,他所说“我们家的黄山”指的就是蜿蜒逶迤在我祖籍地苏家湾身边的那个黄山。我不禁哈哈大笑,告诉他彼黄山非此黄山。并且把彼黄山秀美的风光向他渲染了一番。

他在电话里说:“我们小时候怎么没听说过呢?”

我说这有什么奇怪?我们小时候没听说的多着哪!那时候听说过“旅游”吗,听说过“电视机”“数码相机”“彩色打印机”吗?所有这些都没听说过,没听说黄山也就不奇怪了。

“那是那是。”他说。“不过,我们家的黄山也不错呀,否则也不至于引起我如此这般的混淆!你说是吧?”

我也说:那是那是。

世界闻名的那个黄山在皖南,我们家的那个黄山在皖中。

安徽有个巢湖,巢湖边上有个巢县。巢县可是座古老的县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三千年。楚霸王项羽的首席政治秘书,被尊称亚父,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的范增就是我们巢县人。

从巢县向北24公里有个柘皋,那也是个迄今近三千年的古镇。记得小时候去柘皋,但见那铺在街面上的青石条被独轮车磨出的车辙足足有一寸多深!其年代之久远可以想见,只可惜现在都荡然无存了——可惜了那些青石条啊!那才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哩!

从柘皋再向北走12公里,就到我的祖籍地苏家湾了。“我们家的黄山”就蜿蜒在苏家湾的东边,苏家湾则偎依在我们家的黄山的脚下。

上世纪50年代艾青在《人民文学》发表长篇抒情诗《双尖山》,一开头就直抒胸臆:“亲爱的双尖山,你是我的摇篮,早晨你看着我起身,晚上你看着我睡眠。”就诗句而言,这几句只能说是平平,但我却过目不忘。我深信就是因为它极其准确地反映了“我们家的黄山”和我的亲近关系。

“金牯牛金耙,落在黄山脚下,谁能得到,买动天下。”这是流传在家乡的一首民谣。

“耙”这种农具,现在的人已经见不到了。耙和犁,都属于大型农具。犁是翻地用的。如何把翻过来的泥垡块破碎开,就得用耙。耙由耙框耙齿两部分组成。耙框由四根木料组成。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六七十厘米。做耙一般都用檀树或榆树,木质坚硬而沉重。每根木料大约足球那么粗,截面呈扁圆形。在两根长木料上装有许多耙齿,耙齿也是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做成,形如匕首,长约四五寸,用榫头铆在耙的两根长框上。用时,用牛拖。耙齿朝下,耙田人斜着身子,两脚一前一后踩在耙框上,站在耙上,增加耙的压力,以便更有效地把泥垡块划碎。耙田人威风凛凛站在耙上,驾驭着牛在白浪飘飘的水田里转,一边仰起脖子放开嗓门唱山歌,那份快乐和得意!真让人难忘!

写我们家的黄山为什么花这么多文字介绍“耙”?因为你只有知道了耙,才能明白“金牯牛金耙落在黄山脚下”这句民谣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家的黄山”植被很薄,除了底部的山坡上植被比较厚,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山脊上都是裸露的石头。奇妙的是这些石头的排列都好像用耙耙过似的,一缕缕,一行行,留着深深的耙齿痕迹。而在一条的石头路上则明显地有几个牛的脚印。试想,如果不是金牛金耙,哪有这么重的重量能够在石头上留下耙齿的痕迹和牛的脚印呢?

我们那里还有民谣说:“黄山三百六十凹,凹凹有人家,无家不成凹,无凹没有家。”

这里的“三百六十”是不确定数词,表示很多的意思。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家的黄山范围究竟多大,山里有多少凹。山多凹就多是肯定的。是不是凹凹有人家?那倒未必?不过就沿山边的情况而言,这四句倒是名不虚传。从北向南数,口头陈、山戴家、西家蕻、古山赵、山凹子、山里许、山王家……所有这些村庄都在山凹子里。

读小学的时候,离我就读的小学不远有个村庄叫涂家凹。其实这涂家凹只住着一户姓涂的人家。涂家有个孩子和我同学,我去过他家。越过一条山涧,拾级而上,在竹树环绕间有一小块平地,那里坐落着两栋两厢的一个小院落,那就是他的家。那时我已经读过《三国演义》,我总觉得诸葛亮当年隐居卧龙岗的居所就应该是涂家那个样子。

其实不仅涂家凹,所有这些分布在黄山沿山凹里的村庄都各有妙处,用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八个字来形容决不为过。小桥流水,悬泉飞瀑,粉墙黛瓦,绿树掩映,柴扉虚掩,鸡犬相闻,红杏出墙,桃花流水,山花烂漫,百鸟和鸣,水声潺潺……所有在古典诗文中描绘的山村野趣,清丽风光,在这些小山村都应有尽有。我常常想,没有到过这些山村,是无法体味我国古典诗文的韵味的。

以上列举的都是山沿的村庄。山里还有那些山凹,我不知道山里面的人说的都是桐城话,我们山外人听不懂。山外人称他们黄山蛮子,简称山蛮子。估计这些山蛮子都是从桐城那边迁居过来的。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土地管理,山里面没人烟的地方,谁都可以在那里开荒种地,建宅卜居。为什么桐城人往这里迁居?但我想这多少也说明这里的风水好吧!

我们家的黄山自然也有寺庙。我所知道的,有龙王寺、古神庵和黄山庙。龙王寺在北,古神庵在南,相去约四十华里。龙王寺有个山洞,像张开的大嘴巴,人站在嘴巴里举起手臂都接触不到上颚,“喉管”很幽深,据说从这里钻进去,可以一直走到古神庵,是不是真的,没人探过险。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古神庵那里也有个山洞,山洞的上方矗立着两块高而尖的石头正好是龙角。这一来龙头理所当然就在古神庵。那山洞自然就是龙嘴了。

打我记事的时候,龙王寺已经名存实亡,成了当地唯一的一座正规的小学。黄山庙是苏、郎、尹三姓的家庙。年年正月十五庙会,苏、郎、尹三大家族,自有领头人率领三姓人丁,去那里朝山进香。1947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171师驻扎鲁家大桥,要在那里修工事,便拆除黄山庙,用所拆除的砖石木料做修建工事之用。

苏、郎、尹三姓中的名人和非名人大有人在,没听说有谁站出来阻止。不服气是肯定的,所以在后来没多久,黄山庙居然重新修建起来,规模比原来的小,但毕竟又站起来了。最近听说黄山庙再次重建了,领头的就是我小学的两位同学。古神庵在山之深处,1951年春天,我还去游览过,保存尚好。后来就不知道了。

我们家的黄山除了上述三座庙,还有仙人洞、石镜子、观音洞、日照泉、听松亭等名胜,这里就不说了。倒是那三座庙,我还有不少与之相关记忆,觉得还有点意思。这些只好留待以后再说了。

新闻推荐

开园免费 三年盈利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