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于宁马两地的人们,拉开了新一天“同城生活”的序幕;即将于下月发行的马鞍山市民卡,将在公共交通领域与南京实现互联互通,“一卡在手,畅行无忧”的便捷体验,已是指日可

皖江晚报 2017-06-01 10:03 大字

每天清晨,一列列往来疾驰的宁安高铁列车,为无数穿梭于宁马两地的人们,拉开了新一天“同城生活”的序幕;

即将于下月发行的马鞍山市民卡,将在公共交通领域与南京实现互联互通,“一卡在手,畅行无忧”的便捷体验,已是指日可待。

无论是拉近与长三角时空距离的一张车票,亦或是即将开启宁马同城便捷生活的一张卡片,承载的都是马鞍山积淀数十年的东向情愫,更折射出这座城市矢志不渝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执著追求。

向东看,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极;借东风,更吹“活”了发展的一池春水。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到全面对接、深度融合,敞开“东大门”的马鞍

山,始终以“一马当先”的姿态竞逐“融合之路”,正让越来越多的“融入红利”加速释放。

一马当先,更当快马加鞭。当发展的热望在胸中鼓荡,当开放的使命担在双肩,这座城市再次涌动起“东向”的热情。

向东,是情怀的延续,更是梦想的升级。翻开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于近期出台的《关于等高对接苏浙沪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三大目标、十项任务,思路更明晰,任务更明确,既清晰描绘出全面融入长三角的“诗城路径”,更彰显出马鞍山拉高标杆、借势而起的发展雄心。

主动“向东看”,打好“南京牌”。这座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健步走向合作发展更为广阔的区域舞台。

本报记者刘挺通讯员王茜

【等高对接苏浙沪·目标】

心有所向,方能致远。

《实施意见》从对接标杆、对接机制、对接定位入手,明确了等高对接苏浙沪的3项目标。其中,在对接标杆方面,全市经济总量要显著提升在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的比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不断缩小与苏浙沪地区的差距。

对接定位更加清晰。《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观念东承、交通东连、产业东接、资金东引、商贸东进、劳务东输,通过3—5年的努力,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安徽等高对接苏浙沪“东大门”、全面融入长三角“排头兵”和内陆开放“桥头堡”。

【等高对接苏浙沪·任务】

主动“向东看”,打好“南京牌”。《实施意见》从思想观念、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明确了十项重点任务,旨在与苏浙沪全方位等高对接,推动马鞍山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大提升。

年内完成合巢马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交通方式作为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纽带,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先决条件。交通无缝对接,不仅将缩短马鞍山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更将带来城市间的认同感和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

《实施意见》指出,在轨道交通与城际铁路方面,开展马鞍山轨道交通1号线与南京市8号线规划对接工作,完成建设规划编制;2017年完成合巢马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高速、国省干道与城乡公路建设方面,共同推进宁马高速扩建工程,打通省际“断头路”,与市域外连通的城乡公路全面提标。水利与航道建设方面,加快郑蒲港码头二期建设,推进“无水港”建设,吸引更多货源来马中转;整治姑溪河石臼湖支线航道,连通秦淮河航道。

各类规划协作共绘。马鞍山将充分利用好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城乡规划专业协调委员会的规划对接渠道,就空间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开展研究合作,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学习南京、合肥先进经验,对标提升一体化规划水平,构建马鞍山“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构建与长三角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合作是重头戏。《实施意见》指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找准马鞍山市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的定位,强化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构建与长三角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好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远期谋划,在规划、项目谋划、产业发展方向上积极实现并跑和领跑。同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瞄准南京、合肥产业布局,重点围绕台积电、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等项目,主动做好上下游产业配套,分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实现链式对接。

与合肥、芜湖联合申报国家级自贸区

开放是最大的优势。马鞍山将建设谋划一批推动开放合作的重大载体和平台,打造安徽内陆开放“桥头堡”。

《实施意见》提出,要着力抓好开放平台建设,与合肥、芜湖联合申报国家级自贸区;运营肉类指定口岸,建设粮食指定口岸,申建整车、冰鲜、种苗等指定口岸,不断升级叠加口岸功能,打造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吸引长江干线船只公司入驻郑蒲港,与南京港实现互利共赢。

借势东部,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实施意见》提出,要以省“三重一创”“全创改”重大平台建设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引进南京大学、中科大、合工大等与马鞍山市产业结构契合度高的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来马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合工大(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和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力争每个研究院每年实现一批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合作,发挥周边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推动建立都市圈内人才人力资源流动绿色通道。

启动“1+1+4”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

等高对接苏浙沪,全面融入长三角,不仅将推动马鞍山经济发展,民生领域更是直接受益。随着“融入脚步”的不断加快,马鞍山市民也将会收获到越来越多的“融入红利”。

《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马鞍山市与南京、合肥“三名工作室”交流合作机制,启动“1+1+4”(1所南京或合肥优质学校+1所马鞍山市区优质学校+4所三县及博望区的薄弱学校)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强化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医保合作,争取在都市圈内城市实现医保异地结算;建立危重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结算”。高标准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缩小与南京等先进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

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方面,马鞍山将持续开展清水行动,开展长江马鞍山段二期整治工程。大力实施蓝天工程,深化与苏浙沪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实现城市PM2.5监测与控制全覆盖。

【等高对接苏浙沪·项目】

今年排定18个重点项目

等高对接苏浙沪,全面融入长三角,美好蓝图已经绘就。

这张蓝图,对接着这座城市矢志不移的融入梦想,更对接着对马鞍山新一轮大发展、大提升的美好期待。

要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一个个重点项目无疑是最有力的抓手。今年,马鞍山市共排定了等高对接苏浙沪的18个重点项目,其中,宁马城市合作重点项目10个,合芜马城市合作重点项目8个。

10大重点项目“提速”宁马一体化

■推进宁马两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今年将完成马鞍山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南京市8号线建设规划编制。

■加快宁马两市国省干道建设,今年年底前实现皖S105省道(马濮旅游大道项目)对接苏S340省道、皖S314省道对接苏S341省道全线建成通车。

■推进宁马两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内容包括共同做好秦淮河苏皖界河段航道整治、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宁和高速建设前期工作、皖S367省道与苏G235国道连接、皖S247省道项目与苏S337省道连接等项目前期工作,年内完成规划对接。

■推进宁马两市毗邻地区规划修编,在充分考虑加强与南京的对接基础上,加快博望区、乌江镇总体规划修编。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规划修编。

■推进宁马两市产业发展同篇布局,年内完成宁丹科创园一期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

■学习借鉴南京综合保税区的管理、服务、建设经验,加强两市综合保税区在功能政策、区域交通、货物集散、产业支撑、配套环境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业态贸易平台。

■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进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今年年底前,建成南京工程学院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

■鼓励医生在宁马两市多点执业,落实危重病人转诊合作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危重病人转诊绿色通道。今年开工建设和县江苏省中医院明发江湾新城分院,力争2019年投入运营。

■积极推进南京市名校在马鞍山设立分校或者联合办学,柔性引进南京市教育人才。今年开工建设和县南京艺术学院江湾分校。

■今年7月,实现马鞍山市民卡与南京市民卡在公共交通领域互联互通。马鞍山市民在南京乘公交打出租搭地铁,可直接刷卡缴费。

合芜马城市合作今年重点推进8大项目

■与合肥、芜湖共同做好合肥都市圈扩容后总体规划和五个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

■2017年完成合巢马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2018年开工建设。线路正线全长75公里,自在建的商合杭铁路巢湖东站引出,经过含山县、和县,跨过长江进入马鞍山市区,全线共设巢湖东站、含山站等5座车站。

■推进G329郑巢路对接巢湖X016,路线全长39.439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计划2018年开工建设。

■2017年全面开工建设郑蒲港铁路专用线。

■加快裕溪河马鞍山段治理项目建设力度,建设内容包括加高加固堤防、修建护岸等。

■2017年完成当涂县黄池大桥前期工作,力争2018年全面开工。

■联合申建安徽省(合芜马)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早日获批。

■推进含山工业园、含山经开区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巢湖经开区合作建设,促进园区产业协同发展。

新闻推荐

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合肥市转办的第二十二批信访件已办结36件

(2017年5月27日)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