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颜值”增“气质” 合肥矢志打造绿色生态美城
岸上草原 &nbs
强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确保实现对巢湖的减排,力争不让一滴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巢湖。 余力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合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合肥坚持生态优先、城湖共生,厚植绿色发展优势,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域打造美丽合肥,不断刷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颜值”和“气质”。
巢湖之畔,碧波荡漾;蜀山之巅,绿意延绵……如今,“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好愿景,正在庐州大地成为现实。
倾力造绿 绘就绿色合肥大美画卷
让森林走进城市,用绿色装点城市。在城区,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六片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公园嵌入城中。在农村,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环湖森林长廊风光带、外环高压走廊等成片绿带覆盖。
从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到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再到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合肥正沿着绿色发展之路阔步向前。近年来,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合肥”这一主线,合肥不断加快城乡绿化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向市民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绿色答卷。
造林百万亩 满城绿色铺就城市底色
五月的庐州大地,碧水绕城,树木苍翠,一幅绿色生态的美丽画卷呈现在八方来宾面前。2016年是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收官之年,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15万亩,滁河干渠、环巢湖大道、合六路、合马路等一批重点森林生态长廊先后建成,成就了沿江淮分水岭脊线自西北向东南的森林生态屏障。
城区中,一条条道路绿化汇成条条绿色长廊,一个个翡翠般的公园镶嵌其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诗意栖居格局已然形成。围绕“增加绿量、提升品质”这一主线,合肥持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城区园林绿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自2014年以来的三年时间,全市共完成绿化面积4783万平方米,以超额900多万平方米的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四年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3880万平方米的总任务。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合肥能够植树的地方基本上都栽上了树。”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合肥将把乡村绿化作为造林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隙地,见缝插绿,完成4.62万亩的造林任务。
品质大提升 增花添彩打造花样合肥
如今,走在合肥街头,稍加留意便会邂逅色彩斑斓、造型独特的“花境”。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摇曳生姿,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今年,市林园局会同市文明办首次在全市开展道路花境竞赛活动,在主干道路交口、分车绿带岛头及沿线重要节点等处布置花镜,“五一”前全面完成施工,共设置花境约200处,总面积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效果显著提升。
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跨越。合肥的造林绿化,加快品质提升将成为重大主题。今年,合肥市将加快实施绿化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增花添彩,进一步打造花样合肥。加大实施城市美化彩化建设,在城市增绿的同时增花添彩,积极推广花境在道路绿化和街头游园绿地中的应用,力争早日实现“出门即景”、“花样合肥”的美丽蓝图。见缝插绿,进一步消除绿化盲区。合肥市将抓紧谋划建设一批园林绿化项目,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拆迁改造、地铁建设、单位搬迁等,强化对零星地块的规划利用,多建群众身边的公园游园、街头绿地。同时大力推进具备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复合功能绿地建设,每个县(市)区、开发区都要完成至少一座复合公园建设项目,建成一批富有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园林绿化项目。
再定新目标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多年来,合肥绿色发展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歇。继2014年获誉国家森林城市后,合肥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新目标继续前进。根据《合肥市“十三五”林业和园林发展规划》,合肥市域将构建“一湖、一岭、六片、面湖依山、绿脉串珠、众水汇巢”的森林网络体系;城市建成“一湖九水秀庐州,三环五楔绿名城”的绿地系统。
未来,合肥将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打造环湖森林长廊风光带、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建设滁河干渠等森林长廊,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屏障和生态安全体系。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800万立方米。
出门可见绿,抬头能见景。到“十三五”末,市区将新增公园面积156公顷。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其中,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将着力解决公园绿地布局不均衡、功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每年要建成不少于2个游园(或街头绿地)。
铁腕治水 大手笔书写治污新篇章
花开五月,万物共生。巢湖湖面不时有飞鸟掠过,岸边更有许多前来观景的游客。
这样的生态美景,来自于合肥对巢湖力度空前的治理。过去,巢湖污染严重、水患频发,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在“城湖共生”理念下,合肥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启动巢湖综合治理。如今,条条清溪汇聚巢湖,截污治污行动全面开启,“河长制”正全力守护合肥的道道河流,合肥以保护支撑发展和以发展促进保护的良性互动格局初步形成。
巢湖治理筑梦“湖清城美”
“五一”小长假,巢湖岸边游人如织。这一切,得益于合肥打的一场治水“持久战”——巢湖综合治理。
水环境是合肥生态环境之魂。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揽湖入怀”的合肥在“城湖共生”理念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全面启动巢湖综合治理,积极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
2012年11月,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工;历经两年建设,2014年7月,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跻身“国家级”,合肥成为其核心区。近五年时间,巢湖综合治理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湿地修复保护、点源污染治理等工程已显现成效。
治湖工程全力推进,巢湖水质明显改善。合肥集思广益,借鉴国内外湖泊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巢湖自身特点,逐步形成清晰的思路,制定出总体策略。其中,创新性地按照“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强力实施“八大工程”,项目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交叉进行、逐步升入、统筹推进,一个“安澜巢湖、碧水巢湖、生态巢湖”的美丽景象正在显露真容。
“河长制”守护河流“水长治”
在瑶海区板桥河沿岸,河道管护公示牌已经竖立,“河长”的姓名、责任部门、监督电话都显示在公示牌上。市民如发现河流水质有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找到相关责任人。
如今,“走河”已经成为全市各级“河长”的常态工作,“河长”们对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置。2013年3月,合肥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全市18条主要河流以及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设“河长”,由流经属地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河长”。
2015年,“河长制”范围再度延伸,市域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纳入其中,深入推进重点河流水污染防治,改善合肥水环境质量。全市今年继续全面部署新阶段“河长制”工作,实现全覆盖,守护“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河长制”已成为合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4年来,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有了很大进展。与“十一五”末相比,去年底,巢湖水质由五类好转为四类,由中度富营养好转为轻度富营养,全湖营养指数从60.8下降到54.4,环湖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河流河岸脏乱差现象不见踪影,河流环境旧貌换新颜。2016年,全市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共有120多条,整治排污口225个,清理河道两侧垃圾点1114个,治理河道违规开垦面积14.5万平方米,河道清淤562公里,取缔畜禽养殖点371个。
管网通达四方“纳污吐新”
“这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处理后的水主要指标将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站在苏家河与合铜公路交口处的庐城污水处理厂里,庐江县城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先安说。
作为庐江县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开行二期污水处理项目中的重点工程之一,这一工程已发挥成效。庐江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称,对巢湖周边乡镇进行“截污”,就需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环巢湖所有乡镇必须兴建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管网建设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在河流入湖口、中下游要恢复或建设湿地,形成有效的生态系统。
在环巢湖乡镇,乡镇污水处理厂陆续发挥效用。此举填补了农村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空白,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超前全国绝大多数城市。
在市民生活的主城区,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也在全面提标改造,水质目标普遍执行一级A标准,甚至严于该标准,这在全国也属首创之举。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合肥拥湖而居,环湖的污水处理厂严把关口,截住流入巢湖的污水。同时,合肥不断强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确保实现对巢湖的减排,力争不让一滴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巢湖。
守护蓝天 多管齐下整治大气污染
全面淘汰黄标车、全域全年全面秸秆禁烧……为了守护一片蓝天,合肥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大气污染开战。
近年来,合肥积极贯彻落实空气质量新标准,出重拳、下猛药,突出“一尘两气三厂”(扬尘,机动车排气、工业废气,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重点,实施黄标车禁行、控制渣土遗撒、秸秆禁烧、工业废气减排、小锅炉淘汰与整治、禁止露天焚烧、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城市扬尘和绿化裸露土地九大行动,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合肥“气质”。今年一季度,全市空气质量继续好转,在全省10个地市空气质量不降反升的不利周边环境情况下,合肥市PM10同比下降10.7%,PM2.5同比下降7.6%。
签军令状 大气防治动真格
让群众呼吸上清新空气,多年来合肥在空气环境治理上孜孜以求。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千人大会,市政府成立空气质量达标指挥部,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及16个市直部门签下军令状,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逐年下达目标任务。依据《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阶段性方案》,合肥明确“一尘两气三厂”重点,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从根本上治理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与此同时,合肥市先后出台黄标车淘汰、秸秆禁烧、油气回收改造、环保渣土车推广、燃煤锅炉淘汰、混凝土搅拌站整治等奖补政策,2016年兑现奖补资金10186万元。
在考核上动真格、严奖惩,倒逼责任落实。根据《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办法》,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减少专项资金并约谈其主要负责人,考核不合格且排名末位的取消其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强有力的举措,换来了合肥空气质量的持续好转。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3天,优良率69.1%,比2013年增加19.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均符合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重拳频出 多措并举不手软
黄标车污染有多严重?据测算,一辆黄标车相当于28辆国IV车的污染排放量。如今,在合肥,已难觅黄标车的身影。为全面淘汰黄标车,合肥坚持疏堵结合,出台黄标车提前淘汰奖补政策,建立环保、公安、交通联动管理机制,并于2016年起实行全市(含四县一市)黄标车禁行,对违规行驶的黄标车予以查扣、收缴和强制报废,全市累计淘汰黄标车5.4万辆,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合肥市还将对机动车排气情况开展遥感监测。
关停马钢(合肥)公司生产线,中盐红四方、丰乐农化等化工企业全部实现退城进园,至此老城区再无化工厂。在加快工业废气减排上,合肥在完成脱硫脱硝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合肥电厂、华能巢湖电厂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正在实施合肥联合发电超低排放改造。
重拳整治大气污染,严控扬尘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据了解,合肥建立扬尘治理“黑名单”和履约保证金等制度,积极采用自动喷淋、视频监控、降霾雾炮机等新技术新手段治理扬尘污染。同时,推进住宅产业化,在建及拟建项目面积500多万平方米,有效减少现场施工扬尘。整治道路扬尘,全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城区主干道和开发区重点路段基本实现水洗作业,机扫面积约5186.37万平方米。
联防联控 合力治污保蓝天
大气污染防治,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同样离不开百姓支持。去年,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域、全年、全面秸秆禁烧,2016年午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一系列污染防治举措,也让老百姓从中受益。为了让清洁能源能唱主角,合肥不断加快“气化合肥”步伐,现已建成CNG加气站64座,LNG加气站10座,全市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达2.8万辆;建成天然气利用工程,集中供热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合肥市还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近远期老城区内共规划设置305个租赁点、配置10090辆自行车,让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联防联控已初见成效。在合肥市牵头下,合肥都市圈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细化秸秆禁烧、黄标车淘汰等防控措施。同时,合肥还加入长三角、中四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行区域内雾霾综合治理。
·本报记者 王蔚蔚 苏晓琼·
新闻推荐
油菜单产或增 行情仍难反转业内人士预计,新油菜籽上市开秤价在200元/百斤左右
业内人士预计,新油菜籽上市开秤价在200元/百斤左右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