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粮经耕作模式 探索生态路径

江淮晨报 2017-05-13 04:20 大字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正在巢湖市推广

晨报讯 环巢湖流域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但是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环巢湖流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剧烈活动,使环巢湖流域的污染负荷每年以10%递增。除了城市民居生活和工业点源污染外,还有土壤污染、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畜禽养殖的粪便。

巢湖市中垾镇滨湖村的张德应一早就在大棚里忙着采摘番茄。他告诉记者:“按照今年的行情,一亩地大棚番茄纯利润能赚到1.5万元。”张德应家种了近6亩地,采用一季水稻一季设施番茄的模式耕作。他说:“番茄下市后,就要让茬种水稻了。去年,我家每亩水稻产量有650公斤左右呢。”

张德应家农田的耕作模式就是当地流行的“水稻+设施番茄”耕作模式。“水稻+设施番茄”耕作模式让当地农民尝到了“土里掘金”的甜头。2016年该模式应用面积已达1.2万亩,是目前全市粮经耕作新模式中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

据介绍,粮经结合,减少了水稻化肥施用量。由于番茄生产过程中施用了大量的有机肥,一般下茬水稻仅亩追尿素5公斤或水稻专用肥25公斤,较麦(油)茬水稻亩减少化肥施用量75%左右。

巢湖市农委副主任李立胜表示,由于实行水旱轮作,使番茄的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无法生存,病虫害危害减轻,田间用药较常年菜区种植番茄减少50%以上。水稻、番茄等轮作有效地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避免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而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李立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粮经耕作新模式既丰了“米袋子”,水稻亩产一般在550公斤左右,又满了“菜篮子”,设施番茄亩均产量一般在6000公斤左右。2016年全镇番茄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亩均纯收入1.8万元,户均纯收入5万多元。

巢湖市因地制宜,创新耕作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除了“水稻+设施番茄”耕作模式,巢湖以苏湾和庙岗为代表的“水稻+设施西瓜”耕作模式,烔炀的“水稻+地膜草莓”耕作模式,苏湾、夏阁的“水稻+黄皮洋葱”耕作模式都在广泛推广。

晨报记者 余佼佼

新闻推荐

比对水质“指纹”就能找出污染源

合肥引入全球顶尖技术呵护水环境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