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合肥:“无中生有”的创新高地

济南时报 2017-05-12 14:05 大字

无人机俯瞰合肥天鹅湖畔的政务新区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黄中明 摄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先研院机器人展区

说到合肥的经济基础,不少老合肥人自谦:“新中国成立前是个小县城,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5个铁匠铺。”今天的合肥已然成为工业强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其2016年工业增速、今年前两个月工业投资总量均居第1位;近10年来,合肥GDP排名接连“超车”6个省会城市。

合肥人最感自豪的是今年1月挂牌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今,每个城市都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而合肥早在47年前已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新时期成长为枝繁叶茂的科技丛林,一个个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活力四射。

如何接纳一所大学?

47年前“没人要”的中科大,合肥人始终当作宝

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中科大先研院”)位于合肥高新区,一楼集中展示76项科技成果,犹如群芳争艳的“创新大花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机器人展区,展板上有一位面熟的红衣长发女子。“这是佳佳,她去北京‘出差\’了,参加一个展会。”工作人员介绍,“佳佳”机器人由中科大研制,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平台,其形象设计遵循机器人品格定义“三原色”——善良、勤恳和智慧。

环形展厅里,智能语音、光伏逆变器、五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65纳米制版光刻设备、微小型燃气轮机、太赫兹人体安检仪……这些顶尖的科技成果都在诠释着刚刚挂牌、也是让合肥人最感自豪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继上海之后,合肥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说起“国家科学中心”的金字招牌,每个合肥人最先提到的一定是中科大。外地人都知道中科大在合肥,却鲜有人了解中科院1970年为中科大选址的曲折。合肥市科技局总工程师袁程动情地讲述了那段过往:“中科大从北京南迁,选址遇到了难题,当时人们的温饱都成问题,至少有两个省份明确表示管不起那么多人的口粮,拒绝接纳中科大。中科院联系到安徽时,安徽人张开热情的怀抱,提出每个人每天省下一口粮,一定要让中科大师生吃饱。当时合肥师范刚刚落成的校园,直接交给中科大使用。47年来,中科大几经扩建,但从未离开合肥半步。”

合肥人对科学、科学家有深厚的感情,中科大落户后,中科院在合肥建研究所,合肥人拿出一块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后被命名为“科学岛”,如今科学岛上已经有多家中科院研究院所,近5000位科学家在此生活、工作。

“其实,中科大迁到合肥几十年,科技与经济一直是两张皮,科技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2004年,工业基础薄弱的合肥市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在全国率先申报科技创新城市试点,提倡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研究做在工程里,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袁程说,也就是从那时起,合肥走上发展快车道。

如何留住一家企业?

京东方还没名气时,政府咬牙承担90亿投资

在合肥这片科技沃土上,13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与2010年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由全国省会城市的第12位上升到第7位(次于广州、杭州、武汉、成都、南京、西安)。位于新站高新区的京东方不是合肥产值最高的企业,却是知名度最高、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一家企业。

京东方1994年即进军平板显示产业,彼时与合肥并无瓜葛,其总部在北京,在全国多地建有生产线。这家企业2009年首次进入合肥,建设第6代液晶显示生产线,2012年在此开工建设第8.5代生产线,目前正在建第10.5代生产线,在合肥投资总额逾千亿元,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目前在合肥的年产值已经达到270亿元。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合肥区总经理张羽介绍,最小的显示屏可以做到1英寸,10.5代线投产后,最大可以做到150英寸。

京东方不仅在合肥投巨资建生产线,还把这里当作全国重要的研发基地,仅长期在合肥工作的研发人员就有1000多人。为何如此看好合肥?张羽说得很实在:“这里政商环境好,政府一心一意发展产业。”2009年京东方第一次到合肥投资,当时国内没有能力生产30英寸以上的显示屏,大屏幕电视机显示屏完全靠进口,第6代生产线投产后国产32英寸电视机的价格可降近千元。但是,当时京东方还没什么名气,规模也比较小,上马第6代生产线需要175亿元,有90亿的资金缺口。合肥市决策层充分调研后,看好这一新兴产业,决定“砸锅卖铁支持民族产业”,政府投资平台投入30亿元,另外60亿元京东方在资本市场募集,也由合肥市财政兜底。

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范观兵说:“当时地方一年的财政收入仅有50亿元,政府为上这个项目承担了90亿元的风险投资,正是决策层的胆识、魄力,才有了今天合肥一家年产值数百亿、发展潜力巨大的优质企业,有作为的政府更吸引了大量好项目纷纷落地。”

如何拉长产业链条?

无中生有小题大作,一个龙头带动数百上下游企业

采访中,合肥不少政府部门负责人都谈到了工业基础薄弱,最擅长的是“无中生有”、“小题大作”,由此形成一个个新兴产业链。如今,以京东方为龙头企业的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早已成为合肥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全国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基地。这一产业在2014年突破千亿大关,是合肥首个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1414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5.6%。

在这条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有5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其中包括合肥最大的工业企业联宝。联宝由联想集团和台湾仁宝集团共同投资设立,目前年产联想笔记本电脑2000万台,向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发货,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是“合肥制造”,2016年实现产值428亿元,新引进的联想年产500万台平板电脑项目填补了合肥又一项产业空白。

智能语音是合肥另一特色产业,其核心企业是科大讯飞。顾名思义,这是一家中科大孵化的企业。在诸多手机输入法软件中,不少人用过讯飞输入法、讯飞听见。“短短几年时间,合肥语音产业相关企业达到150余户,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聚集了科大讯飞、赛为智能、协创物联网等龙头企业,覆盖VR技术、全息技术、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领域。”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余强介绍,“中国声谷”孵化区的首期工程——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A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5年内产业规模达千亿元。

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为合肥主导产业之一,已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近年来,由于欧美“双反”,国内光伏产业日子相当难过,合肥为何能做大做强?“这也是政府咬牙坚持的结果,合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创造性地将扶贫开发与光伏应用结合,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扶贫新路径。”余强说。

家电是合肥的传统产业,十多年前只有美菱、荣事达,而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家电企业都在合肥建研发生产基地。2010年家电即成为合肥首个迈入千亿产值的产业,占据国内近20%的市场份额。问及如何应对家电产业需求不旺订单下滑的难题,余强介绍,传统产业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针对此,合肥市出台了技改扶持政策,对于企业的机器换人、智能工厂投入,财政给予12%—20%补贴。

如何保持经济活力?

产学研用平台聚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走访合肥多家企业,记者注意到,与不少城市高新区只见密密麻麻的厂房、高楼不同,这里的高新区随处可见大片的绿地、湖泊,而且不时看到人才公寓、专家公寓的标识,这正是各地高新区所追求的产城融合模式。

华米科技座落于合肥高新区的一处独栋四层小楼,楼的一侧就是风光优美的人工湖。交谈起来,年轻的研发人员对这里的环境非常满意。华米科技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可穿戴智能设备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这家公司成立仅3年,获得小米投资,成为小米生态链唯一聚焦于可穿戴产品的公司,先后推出了小米手环、体重秤、华米运动手表、华米智芯等多款智能产品,2016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公司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预计突破20亿元”。

这位负责人表示,公司数次创业,也曾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发不下工资,多亏合肥市政府及时给予资金扶持。“在这里,企业唯一要担心的是能不能持续做出爆款产品。”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合肥市科技局总工程师袁程表示,从2012年投资30亿元成立中科大先研院开始,合肥在产学研用结合上下足功夫。比如人才引进多元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全职聘用、联合聘用、市校选派等多元化方式集聚人才。

除了中科大先研院,合肥还有不少对接优质科教资源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比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安徽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孵化了数百家在细分领域拥有尖端科技的高成长性企业。

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合肥,GDP排名接连“超车”6个省会城市:2006年,合肥GDP首超千亿,“超车”太原;2008年“超车”昆明和南昌;2014年“超车”石家庄;2015年“超车”长春和福州。2016年,合肥GDP6274.3亿元,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0,与第9名的济南仅是一步之遥。(本报记者王颖军 济南日报记者范俐鑫)

●记者手记

“舍得式”发展的大智慧

□王端鹏

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出自于《易经》。施用于一座城市,便是“舍得式”发展。合肥,无疑是当今“舍得式”发展的标杆之一。5月5日、6日,济南党政考察团在合肥先后考察了9个点位,寻找到了“舍得式”发展的现实注解。

“舍得式”发展的精髓,就是先舍先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众所周知,科教资源是创新创业的动力之源。但一项有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你等不等?一个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需要先期投入几十亿元,你投不投?一个事关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穷尽全力去争取,你干不干?等与不等、投与不投、干与不干——城市需要取舍,不同的抉择自然有不同的结果。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合肥义无反顾地都选择了前者。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与济南考察团交流时非常坦率:“全国各地都在争名校,人家为什么要来合肥?我们要地给地、要钱给钱、要编制给编制。我们的眼界应该放长远,不应当局限于哪项科技成果能快速转化成为生产力。只要先把高校引进来,只要人才在这里、老师在这里,今后的‘溢出\’就能把科技创新带起来,把产业发展起来。”在这份舍得胸怀下,合肥吸引了86名两院院士,225名海归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有一种舍得胸怀,才能成就大格局,才能干成大事业。安徽省委、省政府同样拥有这份舍得胸怀。为了聚焦省会发展,安徽把整个巢湖划给合肥,将巢湖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合肥面积一下子增大到1.14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多了,拉动城市迈向“大湖时代”。

“舍得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敢于“舍”、善于“舍”、真正“舍”。“济南是个老大哥,但一不小心我们可能就跟老大哥并齐了。”这句当地领导的玩笑话透露出合肥加快发展的自信和底气。济南再不加快发展,很快就会被合肥赶超。这份“舍得式”发展的智慧,济南值得拥有!

新闻推荐

环巢湖大道通了 老百姓家门口就能赚钱

晨报讯上周末,2017环巢湖国际骑游大会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南广场鸣枪,来自全球的2000名骑游爱好者在美丽的环巢湖大道上骑行。如今的环巢湖大道已成为合肥市民的旅游休闲大道,更是备获各类体育赛事的青...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