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本,都市现代农业染绿环巢湖
环巢湖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水环境的治理,更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合肥秉持“生态为本、效益为先”,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取向,加快建设环巢湖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带,在环巢湖区域打造现代农业的生态蓝图。
休闲农业发展风生水起
每年夏天,很多市民都会带着全家去大圩摘葡萄。越发繁荣的农业节庆经济,为以环巢湖大道为主轴的休闲观光农业带来机遇。大圩葡萄节、撮镇荷花观赏节、中垾番茄节、巢湖开湖节等一系列休闲农业节庆品牌打响,新型农业业态不断显现。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总收入达25.33亿元,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568.5万人次。以环巢湖旅游大道为中心,全市加快建设和提升一批兼顾产业与休闲功能的休闲园区,形成集生产科普、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生态景观、农渔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产业带,展现环巢湖“稻海麦浪、碧波鱼跃、水清岸绿、蔬果飘香”的江淮鱼米之乡农业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和生态林等大力发展,缓解了巢湖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压力。2012年至今,巢湖流域累计退出传统农业种植40万亩,新增蔬菜瓜果面积15万亩,构建农业生态减控防线。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在沿湖岸线、河道两侧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渔业生态修复,目前环巢湖周边水生蔬菜面积超过20万亩。据测算,每年将减少氮磷排放2200多吨。
消减面源污染提升巢湖水质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巢湖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农委有关专家介绍,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排放,都会造成水体污染。
如今,合肥全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优化病虫防治技术、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精准科学施药,加之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农业逐步取代水稻等传统农业,巢湖水质的面源污染得以逐渐消减。
不止如此,全市还发挥农村沼气工程在处理农业废弃物、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上的多功能作用。截至2016年底,全市户用沼气累计保有量9.11万户,其中正常使用6.28万户。各类沼气项目年产沼气3020万立方米,相当于替代2.16万吨标准煤。
全面整治农业环境,合肥一直在路上。在全国全省率先推行全域全年全面禁烧,探索建立秸秆禁烧的“政策激励+网格管理+综合利用”的常态化管理新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同时,在包河大圩、巢湖烔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试验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新模式。
目前,沿湖周边相继建设肥西严店、包河大圩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模式。2016年,肥西严店和包河大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化肥和化学农药亩均施用量较2015年度分别均减少15%、15%,34.2%、52%以上。
建设环巢湖美丽乡村示范区
如今,开车行驶在环巢湖大道上,沿途可以一路欣赏巢湖美景。当年,环巢湖区域全面建设500平方公里环巢湖美丽乡村示范区,坚持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四位一体”,统筹田、水、路、林、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规划蓝图已定,基础设施是支撑。全市正在大力推进环湖路网、水网、电网、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五网”建设,着力提升城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环巢湖大道连接线、乡镇污水处理厂……都为环巢湖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市还结合环境整治工程,以实施‘五化\’为抓手,加强村庄整治建设。”市农委相关负责人称,全市投入6亿多元,对环湖58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进行集中整治建设。同时,以环湖58个中心村和600多个自然村为节点,以5条示范带为轴线,围绕环湖500平方公里区域,整乡整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业发展,生态修复,全市还大力开展治水、覆绿、造林、秸秆综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五大专项行动,着力重现环湖区域“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秀美景象。
同时,合肥还着力挖掘巢湖有巢文化、农耕文化和农旅文化,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开发,唤起人们对“乡愁”的浓浓记忆。开展形式多样的捕鱼节、采摘节等农事体验活动,并在环湖5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进农民文化建设,让城乡文明融合交流,共创生辉。
·本报记者 苏晓琼·
新闻推荐
星报讯5月8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基因中心在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落户揭牌,同时首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诺贝尔奖工作站入驻。今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合肥综合性国...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