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合肥都市圈的扩容与战略升级 程必定

淮南日报 2017-04-23 06:00 大字

201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芜湖市马鞍山市为合肥都市圈的成员城市。这标志着合肥都市圈进入了扩容升级的新阶段。合肥都市圈原有合肥、六安、淮南、滁州及桐城5个成员城市,扩容为7市后,面积达5.67万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278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87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0.5%、45.4%和58.5%,是全省的经济高地和创新资源富集地区。但与同属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所以,扩容后的合肥都市圈必须拉高标杆,推进战略升级。

加快一体化

都市圈是由城市经济圈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是,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都市圈则是以一个都市为核心、以相邻城市为依托,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体化趋向的城市化地区。由于芜湖市与马鞍山市的加入,合肥都市圈一体化的区域范围更大了,产业门类更多了,对一体化的要求更高了。因此,加快推进一体化,应是扩容后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的第一个方向。

实际上,合肥都市圈在其前身——合肥经济圈阶段,各成员城市就是以一体化发展为主线,自2006年成立以来便以一体化规划为引领,以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开展区城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合作、要素市场配置、联合招商引资、生态环境保护、科教资源共享、干部人才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为都市圈的一体化战略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如2015年,合肥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1.4亿元,财政收入153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7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1.2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1.39%、38.21%、38.21%、40.81%、41.1%。芜湖市与马鞍山市加入后,合肥都市圈应充分发挥芜马两市的优势,扩大一体化的发展领域,提升一体化发展程度,特别要深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要素市场建设一体化和对内对外开放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拓展与加深,推进扩容后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升级。

推进同城化

都市圈与城市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圈内市县间出现了同城效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同城化阶段,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趋于优化,这也是都市圈前一个战略升级即圈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结果。合肥都市圈成立以来,同城效应不断增强,同城化程度不断提升,因为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的加入,参与同城化的城市更多了,同城化的领域也更丰富了。因此,大力推进同城化,应是扩容后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的第二个方向。

扩容后合肥都市圈同城化的战略升级应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基础设施同城化,二是社会管理同步化。前者是都市圈同城化的必要条件,后者是都市圈同城化的充分条件。

在基础设施同城化方面,合肥都市圈在合肥经济圈阶段就开始了建设,10多年来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航空、公路、铁路、水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实现顺利对接,初步形成合肥至圈内城市“1小时通勤圈”。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加入后,应凭借芜马两市已形成的优势条件,把基础设施同城化向芜马两市拓展,不仅要扩大基础设施同城化空间范围,更要提升基础设施同城化水平。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应树立交通设施先进化、交通布局网络化、交通建设人性化的理念,畅通主动脉,完善内循环,进一步推进交通服务同城化;在水利建设方面,应以保障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为目标,加强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和清洁充足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在能源建设方面,应以优化结构、多元发展、生态优先、保障供给为目标,推进都市圈能源生产与供应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经济、清洁、安全、稳定的能源生产与供应体系;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以建设智慧都市圈为目标,推进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高效利用、资源共享,形成以合肥为中心,连通都市圈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在社会管理同步化方面,合肥都市圈各成员城市10年来也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在科技、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共建,特别是建立了职工公积金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制度,推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同城化流动。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加入后,应充分汲取芜马两市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社会管理的制度与政策对接,在社会管理同步化方面不仅要扩大城市范围,更要有新的突破。如在社会保障方面,应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及社保关系无缝转移与接续,实现都市圈社会保障全域接轨;在就业与住房方面,应构建统一、规范、开放、灵活的都市圈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就业用工共享信息库,联合制定住房公积金异地使用办法,出台有利于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公共政策;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应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紧密型合作,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共建大别山生态保育区、长江与淮河沿岸生态廊道、江淮分水岭生态廊道以及正在兴建的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加大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等,为扩容后合肥都市圈推进同城化的战略升级提供良好的社会管理条件。

提升国际化

2014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仅将合肥市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而且还明确指出要“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作为同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另外两个副中心的南京市和杭州市,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实施国际化战略,带动了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国际化发展,而合肥已滞后了10多年;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的对外开放虽然走在全省前列,但在国际化方面还差之甚远。因此,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应是扩容后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的第三个方向。

从中外城市国际化的演变经验看,城市国际化大体包括八个方面,即贸易国际化、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科技国际化、信息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化和开放国际化。对照上述八个方面的国际化,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国际化水平都很低,合肥都市圈的国际化水平则更低。对此,合肥、芜湖和马鞍山都必须增强紧迫感,在提升国际化的战略升级上要有新突破。今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建设,将为城市科技国际化、产业国际化等带来重大机遇与突破。按照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扩容后,合肥都市圈必须突破“内地内向”思维惯性,共建对外开放高地。从近期看,要突出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布局中节点城市的作用,扩大与东盟、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国家的开放合作、国际贸易、投资及人文交流,利用不平衡带来的贸易与投资输出空间,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合作契约及其相应规则。要高站位、高标准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以大量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引领和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创新发展,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国际化水平。推进招商引资从低端锁定转向高端升级,围绕构建全产业链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研发、营销环节,密切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出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相关跨国公司战略投资者建立战略联盟。进一步发挥芜湖、马鞍山市临江近海的江海联运优势和合肥作为全国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建设好各类对外开放平台,整合集聚都市圈外贸货源,把都市圈全域纳入“新亚欧”班列,开拓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加快都市圈各市复制上海自贸区贸易、投资、商事等体制,争取建立合肥都市圈自由贸易区,构建国际化先进交易制度平台。此外,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跨国发展,利用亚洲基础设施开发机遇,向“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探索投资机会,开辟产能输出、技术输出的国际化经营,打造“国际资本、新兴市场、中国制造、安徽品牌”新格局。以优势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总部植根合肥都市圈的资本输出型跨国公司。都市圈地方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开拓离岸人民币业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这样,各成员城市协同合作,加强资源集聚整合,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共同推进合肥都市圈迈向国际化的战略升级。

(作者单位: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

新闻推荐

环湖大道南淝河大桥东段半封闭

记者从合肥市公路局获悉,昨天上午起,环湖大道南淝河大桥以东段约1.6公里水毁路段全时段半幅封闭施工,封闭时间自2017年4月20日至8月10日止。具体情况:该水毁改造工程起点位于环巢湖道路南淝河大...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