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漫谈玉文化

安徽商报 2017-03-26 00:00 大字

赵焰

中华文明就像贾宝玉衔玉而生——当中华文明破晓而出,升腾起第一缕曙光,天边还是蒙蒙亮的时候,玉,就存在那里了,散发着淡雅的光芒,映照着对神性的向往。玉是什么?玉是美石。汉字中,“玉”就是“王”,“王”就是“玉”。“玉”之所以为“王”,是因为它超越了石头,集天地之灵气,成为石头中的“王”。

学界公认,世界上三个地区有喜欢玉石的传统,除中国之外,还有中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和新西兰,其中以中国最为源远流长。中国早期玉文化的高妙,我是从巢湖凌家滩出土的文物中看出的——我没想到距今近万年的人类氏族公社,竟然有那么多的玉石器:玉人、玉虎、玉龙、玉璜、玉璧、玉龟背与腹甲、玉猪、玉勺、玉管、三角形玉片、玉钺、玉斧、玉鹰等等。雕刻繁华精细,饰纹有兽面纹、人面纹、鸟纹等;抛光技术运用得十分熟稔,有的玉器甚至呈现玻璃般的光泽。

那么多种类繁多的玉,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普遍的说法,是祭礼的神器,也作为权力的象征。

祭祀怎么祭?《周礼》中有说法:“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壁、琮、圭,璋、琥、璜,都是玉的种类——壁,内圆外圆;琮,外方内圆;圭,长条形,上尖下方;璋,形状如圭,两头带尖;琥,弧形,雕成虎形;璜,弧形,一般雕成龙形或鱼形。古代的方位顺序是“天地东南西北”,用六种有色玉器代表,说明当时祭祀很严格很讲究。

除去上方的天和下方的地,玉器的摆放,也很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什么意思?不是指左边的方位代表青龙,右边的方位代表白虎,而是指玉品的摆放,得左边放青色的,雕刻成龙形的玉;右边放白色的,雕刻成白虎形状的玉……古人礼六合八荒,不仅在玉的形状上很讲究,在玉的颜色上也很讲究。这还是因为阴阳五形的原故。

不仅仅是凌家滩,七八千年前左右的氏族公族遗址,都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玉器——位于辽河的红山文化如此,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龙山文化如此,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也是如此……人类莽荒初立,按理只注重实物器用,却如此沉耽审美,并且还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一致,这到底是为什么?

丹麦古人类学家汤普森以人类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把人生活的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说法从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来,可是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这样的划分显然简单粗暴。就中华文明而言,在石器和青铜时代之间,应该存有一个玉器时代,中国的文明的走向应该是: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大胆,不过却符合实际,中国各氏族公社出土的大量玉器,说明了这一点。

玉石天长地久,具有时间上的长远性,可以象征祖先,也象征源远流长;

玉有光芒,如天、地、日、月、虹;

玉集天地之精华,具有灵性,胜过金银,也胜过宝石——在玉面前,金银过于俗气,宝石过于俗艳。

玉有洁净的精神,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中国文化早期直觉的成分很重,玉文化,即可作为代表。玉作为天地之美物,对中国文化有滋养。早期礼乐政治,有玉的光泽;君子文化,有玉的启迪。《礼记》转述孔子的话,说玉有“十一德”:“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悠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与孔子同时代的管仲称玉有“九德”,大同小义,暂且不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化繁为简,把玉归纳为“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一个五德,被后人简化为“仁义礼智信”,自然属性和道德提倡完美地融合起来。

不管是“十一德”、“九德”,还是“五德”,中国人以玉拟人,是因为玉有象征性和启迪性,可以附予意义,可以类比及人。

玉有色泽,天然生成,从内部渗到外部,此所谓“润”。玉之色泽,与钻石之类不一样,钻石之光,是暴发之光,不像玉,是天然单纯之光。中国士大夫最喜欢这种自内而外的色泽,认为君子就应该这样具有内在修养。君子之德,首当其冲为“温润”。“温润”是什么?想象玉的剔透光华就明白了。中国文化讲究通感,玉和人之间,“温润”即成通感。

玉文化的发达,意味着中国审美文化的发达。中国人喜欢玉,西方人不喜欢玉,喜欢钻石,这已能表明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区别:中国人喜欢玉,偏重于感知,注重的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西方人喜欢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等,偏重于理性,注重它的形成机理、结构美以及市场价值。西方人把宝石当商品,多从晶体结构、内部构造、物质组成方面去判断,是一种纯理性纯商业的文化需求。西方的钻石和宝石,有确切的市场价格,多少钱一克拉,是固定的。中国的玉呢,“黄金有价玉无价”。主要看你喜欢的程度:你不喜欢,它就不值钱;你喜欢,就价值连城。

中国文化有“玉性”,就是喜欢一切跟玉的习性相一致的东西。顾随说:“中国文学、艺术、道德、哲学——最高境界毕是玉润珠圆。”中国的瓷,其实是玉文化的延伸。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瓷?没有其他原因,因为瓷是“土中之玉”,有光泽,有洁净的精神。中国瓷器,尤其是宋瓷造型简洁、流畅,没什么装饰,也不强调色彩,一般都是单色釉,沉静而简淡。宋瓷不仅看起来雅致,还象征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操守,跟当代艺术所强调的简约和高贵不谋而合。中国人情感丰沛,喜欢寄性和移情,人情和物件之间情感一互动,就很快难舍难分了。

玉无价,中国的瓷器也无价。

玉不仅有着洁净的精神,而且可以鉴赏玩味。中国人喜欢赏玩的艺术,可以赏玩的东西,都是安全的,也是可以掌握的。中国人不喜欢苦痛,也不喜欢悲剧性的、控制不住的、会导引进入未知领域的东西。喜欢一切尽在掌握,即使是模糊,也是深谙“三昧”的模糊。

除了瓷器之外,中国的很多好东西,其实都有“玉性”——君子,是“人中之玉”;丝绸,是“衣中之玉”;砚台,是“石中之玉”。

中国的诗词文章,都有“玉性”。一首好的诗或词,就像美玉一样,润滑、流畅、清冷,有光泽度。

文章也是。中国文化有“锦绣文章”的说法,这是形容文章像绸缎一样华美。绸缎的属性,其实是从玉当中延伸出来的——先秦散文,如璞玉般大气质朴,重本色,露瑕疵,一派浑然天成。汉赋骈文,韵散兼行,精雕细琢,多打磨,重技巧,重音声,华丽、整齐、凝炼。魏晋文章,重回新玉般质朴,清丽脱俗,天朗气清。唐宋大家文章,质朴大气,如老坑掘出之玉。明代小品,如赏玩小件玉器,重性灵,重情趣……玉须有精,方可存活——四六骈体,若无情怀,易走死板,只留形式无精神;明清小品,若无真情,又无真性和真识,易太滑太活太假,流于轻薄和矫情……至于八股,装模作样,全是功利,也是套路,无润泽,无生气,无弹性,只是死石,不是活玉。

以玉喻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是重一个“通感”。通感好的,说不明确,全然懂了;通感不好,说的太明,反而不通。

中国文化推崇“玉性”,凡与“玉”相连的,都是秀外慧中——纤纤美女为玉人,倜傥男儿为玉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好词;相关的好词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人不仅采玉气,神仙也采玉气,天上的皇帝叫玉皇大帝,天上的皇宫叫玉虚仙境、琼楼玉宇,美好的胜境,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这只兔,不是一般的兔,而是玉兔。玉兔是什么样的?想不出,不过肯定比人间的兔子晶莹透亮。

玉表达的是富庶、堂皇、洁净,还有一丝神秘。玉还是权力和和平的象征:“金科玉律”指不可变更的法律;“化干戈为玉帛”指从战争走向和平;玉还会用来比喻贞操和节义,纯白素雅的花,常常冠之以“玉”字,如白玉兰、玉茗花(白山茶)等。一个珍爱自己的人,同样用玉来比喻她,说她“守身如玉”。

围绕着玉,还有很多晶莹的故事:“和氏之璧”,不只是一块玉受冷落的故事,其实表达的是人坚韧不拔的情怀;“完璧归赵”何尝只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颂扬的是“舍生取义”的君子精神。

中华文明的整体情怀,民众的思维方式,等等,似乎都与玉的特性,与玉文化,有很大的相似和关联:它一直具有仪式性,也具有某种模糊性和写意性——重想法,轻严谨;重实践,轻理论;重观念,少方法;重直觉,轻精确;重审美,轻实用……反正,中国文化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在美玉之中,窥见幢幢的影子。

新闻推荐

今年4~5月,合肥自行车赛事不断

星报讯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记者从合肥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4月下旬到5月上旬,将有一系列自行车赛事在合肥举行。记者了解到,2017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健康安徽”201...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漫谈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