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置点上的战斗堡垒

安徽日报 2016-07-11 14:11 大字

■ 本报记者 贾克帅

党旗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升起

——“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危难之际就要冲上去! ”

7月7日清晨,含山县林头镇都胜圩溃破12小时后,一面鲜艳的党旗在林头中学安置点的一间小教室墙上高高挂起。 7名负责安置工作的党员由镇党委委员、安置点负责人黄三平带领重温入党誓词,并在党旗下宣誓:一定要把受灾群众安置好!

“受灾群众已经失去家园,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党员同志必须先拧成一股绳,才能做好安置工作。 ”黄三平告诉记者,破圩前后各村受灾群众陆续涌入,由于人手不够,安置点许多物资随处堆放,要及时掌握和解决受灾群众的各种问题,必须迅速组织起来,才能应对全面。黄三平和其他党员商量后立即决定成立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危难之际就要冲上去! ”黄三平说。

安置点临时党支部成立后,黄三平作为支部书记和其他党员日夜守在安置点,很快起草了安置点规章制度,对安置工作进行了分工和规范。物资谁来统计、如何分配,早中晚餐券何时发放,房间怎样安排,受灾群众洗澡、看病怎么办……随着这些问题逐一规范,安置点300多名受灾群众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有鸡腿,还有大块的肉,每天换着花样上,比在家里吃得还好。而且这些党员和我们吃住在一起,每次我们先吃他们后吃,有什么事情也能及时帮我们解决,真是辛苦他们了! ”70岁的龙台村村民盛淑珍已经在安置点住了3天,虽然安置点的条件还比较简陋,但是她对临时党支部负责到底的敬业精神很是满意。

记者看到,安置点已如同一个临时社区,有治安处、医疗处、防疫点、小食堂等。许多老年人没有手机无法给亲人报平安,于是临时党支部立刻联系电信部门上门为安置点安装了一部免费使用的“爱心电话”。 “这个事干得好,大家这时候最想和亲人通个信。”受灾群众郑德奎打通家人的电话,心中一暖,泪水湿了眼眶。

目前,林头中学安置点设立临时党支部的经验做法已在马鞍山全市推广,该市32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全部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他们是战斗在安置点的基层堡垒,也是受灾群众的“主心骨”。

临时党支部凝聚每一份力量

——“灾难面前,每一个党员都应尽一份责任”

“灾难面前,每一个党员都应尽一份责任。 ”退休老党员钱立海是土生土长的林头镇人,他主动要求加入临时党支部为受灾群众做些事情。这几天他一直和受灾群众在一起,陪他们唠嗑、发放物资、安抚情绪。多日的劳累使他嗓音嘶哑,但他仍在清点记录物资情况:“被子三十床、水瓶二十个、毛巾五十条……”

安置点里像钱立海这样的退休党员不在少数。黄三平介绍,为方便开展安置工作,临时党支部把受灾群众中的流动党员和退休党员吸纳进来。 “受灾群众中党员和退休党员一般是有威望,且为群众熟知的人,他们更容易与村民沟通,尤其一些退休党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许多人主动加入党支部,并出谋划策,使安置工作事半功倍。 ”黄三平说。

特殊时期,临时党支部发挥凝聚作用,把每一个党员和社会各界力量聚集在一起。 7月9日,在含山县林头镇隐龙小学安置点,记者看到刚刚卸货入库的方便面、矿泉水、蚊香等救灾物资。这些物资都来自于与该安置点结成帮扶对子的马鞍山市商务局。据介绍,临时党支部在马鞍山全市各个安置点推开后,该市迅速组织各市直单位与各个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对接,结对帮扶,协助基层干部共同做好安置点群众的生活服务、物资供应、安全管理、心理疏导等工作。目前,全市32个安置点均有结对帮扶单位。

“洪水的退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结对帮扶可以为我们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帮助,也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希望。 ”隐龙小学安置点临时党支部负责人、80后党员郑杰说。郑杰和临时党支部成员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发出救助信息,不仅与市直单位结对成功,而且受灾群众安置点每天都有七八位志愿者前来服务。

安置点是最生动的课堂

——“只要还有一个受灾群众在,临时党支部就不会撤! ”

临时党支部是安置点受灾群众的依靠,同时安置点也是党员们的课堂。

7月9日中午,在马鞍山市博望区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博望中学,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宝林正在为受灾群众发放午餐。记者看到,简易的餐盒里有鸡腿、炒肉片、青菜等,每一位受灾群众还能领一个大苹果。

午餐发放完后,杨宝林才顾上领自己的午餐。杨宝林是博望镇东城村党总支书记,临时被调到博望中学负责受灾群众安置。安置点设立已有7天时间,杨宝林一直守在这里,他每天凌晨四点半就开始为受灾群众准备早饭、洗漱用品等,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安置点的这段时间让这位老党员感受颇多。

“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难度不亚于抗洪前线。受灾群众失去家园,情绪不好如何安抚?每个受灾群众情况不同,如何满足他们?这些问题都考验着临时党支部的每一位党员。 ”杨宝林说,“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以前多是看材料、文件学习,学的都是表面,此番特殊时期的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让党支部许多同志对合格党员的标准更加清晰。

“还是党和政府好,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照料。”博望新城村村民张国芳虽年近七十,饭量却比常人大得多,总是吃不饱便产生怨言。负责照顾她的临时党支部党员丁年春知道后,每顿饭都专门为她多留一份,让老人感动不已。“这是百姓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是检验我们是否是合格党员的时候。”丁年春说,其实她也是受灾居民,但她顾不上自家房屋被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转移群众的工作。记者采访时,她已连续五天在安置点照顾受灾群众。

受灾群众安置点是最生动的课堂,让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学会了耐心、细致、包容,懂得了担当、责任和使命,更得到了受灾群众的认可。杨宝林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受灾群众在,临时党支部就不会撤! ”

新闻推荐

用生命书写忠诚

7月1日,尹建平(左)在察看汛情。 (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朱胜利 贾克帅7月19日,含山县环峰镇三龙村运粮河岔河里的洪水已经退去,圩田里的稻苗开始返青,而圩堤上垒起的沙袋、淤积的河泥,还在无声诉说着曾经...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