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临时安置点就是我们的舒心房 探访巢湖市烔炀镇群众临时安置点

巢湖晨刊 2016-07-13 15:27 大字

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校园内这几天多了一些村民的身影,原来连日来的强降雨直接导致镇上部分村庄受了淹,学校的班级被改造成为群众临时安置点,村民临时到这里安家生活。村民在安置点吃住怎么样?昨天上午,记者探访了这处临时安置点。

这里生活这么方便

上午9点多,记者刚一走进烔炀镇中心小学校园,就看到了走廊过道上几位鹤发老人坐在廊下安然地纳凉聊天。土桥村村民王荣元则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翻看着报纸,“这几天的报纸都在关注抗洪救灾,我看了很多这样的新闻,心里既感激又充满信心,有时候我还把一些感人的事迹说给其他老年人听。”王荣元说。王荣元家里受淹,7月6日他就搬到临时安置点居住了,除了他自己,年迈的父母也跟他住进了安置点。“我的父亲87岁,母亲85岁,老人开始还不想来,但没想到这里生活这么方便,现在他们俩心定了,估计让他们走都难了。”王荣元笑着说。

在另一间安置房内,三年级小学生鲍玉娇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业,而她的外婆则正在帮她修改暑假作业。原来,小玉娇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平时她就跟外婆住在烔炀镇南街,7月9日那天家中积水了,她和外婆在镇政府、社居委的帮助下,搬到校园来。“爸爸妈妈一开始还不放心,要让我去上海的亲戚家,不过我不想去了,跟外婆住在这里挺好的,现在爸爸妈妈他们也放心了。”小玉娇说。

每天吃的都不一样

60岁老人茆定莲平时是一人独居,7月6日搬到了安置点。她告诉记者,从住在安置点开始,她吃喝都很好。“我们每天到了饭点就直接去食堂吃现成的,早饭有稀饭、馒头、鸡蛋、面包,中午和晚上都是荤素搭配,每天吃的东西都不一样,满意,太满意了!”老人乐呵呵地说。

记者在安置点工作人员办公室看到了两份记录表,分别是“食堂食品留样登记表”和“消毒记录表”,上面详细记录了每餐的食品留样记录以及餐具、房间、食堂以及卫生间的消毒记录。据巢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曹德明介绍,从开始准备安置点时,他们就每天派两名专业人员进行驻点保障安置群众的餐饮安全。把关食材采购,保障食材的新鲜;逐一排查各种配料,确保在保质期范围内;此外对饭菜严格留样,确保有源可溯。

临时安置点就是舒心房

就在记者采访时,恰巧碰到何德妹、李德进、周永梅三位临时安置点工作人员查房即将结束。三人来到1号房间,“这间居住的都是80岁以上老人,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房间住宿情况,帮帮老人们整理一下床铺等。”何德妹说。据她介绍,烔炀镇群众临时安置点从7月4日开始接收村民入驻,目前一共有7个村民安置房间、96位村民暂住,这些村民主要来自倪村、土桥村、桥东高村以及南街等6个村。“都是家里受淹了,最高峰时有110人住。入住时结合他们的年龄、性格、同村等方式灵活安排同一房间,这样居住可以减少一些干扰。”何德妹说。

记者注意到,每间房间门窗都安装了纱门、纱窗,装有吊扇,平地上有晾衣架,安置点还临时改建了两间浴室。不仅如此,工作人员每天带来最新报刊,晚上还有人前来播放露天电影。“你看看,这样好的条件,这临时安置点简直就是我们的舒心房!”茆定莲老人说。

为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临时安置点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何德妹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这支由来自卫生、公安、街道、社区、民政等各部门人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成了安置群众心中牢固的依靠。

“我们是党员,就应该在群众最需要你的时候站出来,这也是检验‘两学一做\’成果最好的平台。”何德妹说。

本报记者 向枫林黄庆松

新闻推荐

31双胳膊挽成坚固防护墙

□金姗姗 文/图 7月12日,在湖滨大道防汛点61-65段,一面鲜艳的党旗在堤坝上高高飘扬。党旗下,一座长约百米的堤坝,与相邻的多个防汛点“拦水坝”连成一条长龙,共同守护着巢湖大堤的安全。巢湖市市场监...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