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心齐,泰山移” ——含山县运漕镇抗洪一线群众速写

马鞍山日报 2016-07-09 08:45 大字

记者 邓婷婷 通讯员 张文倩

从含山县赶回运漕和家人一起冲锋陷阵的六旬大妈吴让秀;让父母做200份饭菜送到一线的五年级小学生张有志;特地买来100个馒头送到武警官兵手中的71岁老人薛彦芬……

这些天,在含山县运漕镇抗洪一线,一些群众的身影总是被媒体“捕捉”,感动着无数人。7月8日,当记者再次走进运漕镇发现,抗洪一线有的不只是他们,有的只是“运漕人”,有的只是“保家护堤”的决心。

别样减肥:他一周瘦了10斤

8日中午1点,在距离运漕镇大码头不足百米的地方,窦正军坐在自家口腔诊所前,和邻居们聊天。从7月1日开始,连续多天的装泥袋、扛泥包,他的腰受伤了,转个身都费劲。“这个小伙子,有活抢着干,一个星期就瘦了10斤。”邻居们都是满满的心疼。

不仅仅动用了力气,作为一名口腔医生,他还动用了专业技能。在和武警官兵们一起扛泥包时,听闻一位战士牙龈疼,他立马上前,对战士的牙龈脓肿进行了消肿止痛。

窦正军的拼搏,来源于他的家庭。64岁的父亲窦练水丝毫不逊色年轻的儿子,他是全家抗洪抢险的先锋和指导;母亲孙先华则成了妇女们的带头人,忙着给一线官兵和抢险干群送饭、送水,做好后勤;住得较远的弟弟窦正银也赶了回来,加入了抗洪大军。“不仅仅我们的小家,运漕这个镇,我们要一起守护。”

别样买菜:一定要买母鸡

“只要是抢险队员,必须吃上热饭热菜。”在运漕镇,所有的人都可以拍着胸脯作出保证。7月8日这一天,闵湾69岁的大妈朱红兰和村里的妇女们三四点就起了床,她们要准备一线抢险的200名官兵和干部群众的饭菜。

到了菜市场,她们的思虑多了起来:一定要买最新鲜的菜;公鸡是发物,如果有人受了伤,吃了发物会变严重,不能买,一定要买母鸡;他们出力出汗需要补充更多营养,肉要多买些,蔬菜也不能少……“他们在一线拼命,保卫我们的家,那我们在后方,就要为他们的健康负责任。”朱红兰说。

买完菜,她们更加忙碌,摘、洗、切、烧,一道道工序,分工有序,送到官兵手中,饭菜还热腾腾地冒着烟。

下午2点钟,送完饭回来的她们并没有休息的时间,买好、洗好的苹果已经被装到了袋子里,下午再送到一线去。

别样预约:给官兵送饭赶不上趟

在朱红兰她们送饭回来时,张在强和妻子则有些羡慕地站在一旁。“我们今天一早就打电话和镇里说我们要给一线免费送饭菜,结果却得知前面早有好几家预约过了,轮到我们家都要两三天后了。”张在强的妻子说。

张在强是运漕镇的种粮大户,洪水已将他家承包的300多亩田全部淹掉了。“田没了,家一定要守住。”前两天他已经在后河割了好几天的草,和村民一起清理出了河堤,方便巡查排险。当运漕大码头这边有险情时,他立刻和妻子两人召集了其他种粮大户转战到此,加入到了抗洪抢险的队伍中。

“就算是种田最忙的时候,也没有这两天来得累!”张在强说。不仅如此,他还搬了好些矿泉水、饼干等食物免费送到了大堤。“送给保护我们家园的人,什么都值得。”

而在另一边,张在强的妻子已经围到了朱红兰等人的身边,详细地问起送饭菜应该注意些什么,要搭配怎样的食谱了。

别样支援:不在一线 那就发“红包”

“都说人心齐,泰山移。这话一点都不假,我们运漕镇人心齐,共同保卫家园的力量就是最强大的。”在这个镇上住了几十年,这次张勤英被自己的街坊邻居感动了。

防洪墙险情前,冒着大雨,扛着泥包,出着力气的男男女女;深更半夜里,丝毫不敢放松,一米一米细致巡查的“跑筹”人员;一日三餐送上热水热饭热菜的老人、孩子,整个家庭,整个运漕镇,都动了起来。72岁的周翠平,孙子在一线帮忙,她就在后方清洗着他换下的沾满泥水的衣服。“那么小的战士,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淋着大雨,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们的家园,我们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动起来。”

而在闵湾村的“闵湾一家亲”微信群里,远在北京、上海、广东的老乡们,一个个红包发了过来,“我们不能在一线抢险,只能尽一点绵薄之力,你们辛苦了。”两天时间里,就发来了三四千块的红包,“都被用在了一线的物资采购和抢险中。”闵湾村民窦家琴说,此次抗洪,运漕没有人落下。

新闻推荐

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抗洪书记尹建平事迹

本报讯(记者王燕黄洪涛实习生郭凡一)连日来,含山县三龙村抗洪书记尹建平的感人事迹引起了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截至7月12日16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