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司”们有了新盼头

皖江晚报 2016-06-01 02:37 大字

司绍金在给蟹苗喂饲料。

◆文图/本报记者刘挺况安轩

快与慢,在马鞍山最西边的双井村,形成了鲜明却又略显尴尬的反差。

抬眼望,凌空架设的京福、商合杭(在建)高铁线路宛若巨龙穿村而过,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有一列乳白色的京福高铁列车呼啸驶过,将现代文明的“速度与激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环视四周,传统农业生产的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清晰如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土里刨食,日子像村头流淌的清溪河水一般,缓慢而又平静。

更令人揪心的是,无企业、无产业、可利用资源少之又少,在素有含山县经济发展“火车头”之称的林头镇中,贫困村双井,已然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这个春天,扶贫开发的“希望之火”,点燃了这个传统农业村落的发展激情,更让双井村的乡亲们,看到了走出“贫困闭环”的希望。

修路清淤、环境整治;分类帮扶、量身施策……这片土地上的平静,正一点点被打破。

“力争年内甩掉贫困村的‘帽子\’,让所有贫困户脱贫!”双井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唐先林信心满满。

在脱贫“冲刺路”上,习惯了“慢节奏”的双井,开始发力。

贫困户有了新生计

75岁的贫困户老司,今年学了一门新“手艺”——养蟹。

双井村西临清溪河,东枕草山,地势东高西低,老司所承包的鱼塘便在村西面的圩区内。

老司名叫司绍金,家住在离鱼塘两里外的司疃自然村。8亩多鱼塘用红白相间的玻璃钢瓦围着,在农田中显得十分醒目。

5月25日下午,记者在鱼塘见到老司的时候,他正忙着给五口塘里的蟹苗喂饲料。虽然蟹苗才投放下去两个多月,可老司却一点儿不敢怠慢。不仅每天白天要来喂饲料,晚上也要到鱼塘巡视一番。

老司种过田、打过工,2014年,因为患上了膀胱癌,他不得不从镇上的铸造企业退下来,一家人顿时断了收入来源,再加上老伴患有心脏病,沉重的医药费负担犹如一座大山,压得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透不过气来。

正当这个家庭陷入绝望之际,村里把帮扶脱贫的计划送上了门。

“帮助像老司这样的贫困户脱贫,村里制定了分类帮扶计划,一人一策,精准发力。”唐先林说,正好村上有户村民的鱼塘闲置,村里便“牵线搭桥”,做了担保,帮助老司把鱼塘承包了下来。

买蟹苗,购饲料,承包下鱼塘后,老司的生活又渐渐忙碌了起来。村干部们也常常来到老司的鱼塘当起“技术指导员”,帮助老司解决在养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他们告诉我在鱼塘周围种点农作物当饲料,能节省不少成本。”指着新栽种的农作物,司绍金告诉记者,“等到螃蟹上市,他们还说要帮我找销路呢!”

还有一件和养蟹有关的事,令司绍金期待不已,那就是双井村今年的扶贫项目,总投资60万元的沟渠清淤工程。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眼前这条几乎被水花生和野芦苇“塞满”的大中沟,竟是圩区三个自然村排涝的“生命线”。

“圩区地势低洼,雨下大点就淹、雨下长点就涝,周边上千亩农田和鱼塘都受到威胁。”同行的双井村两委干部司有林,用手指着远方的一大片田地说道,“十几年都没有进行过彻底清淤,排涝的沟几乎都堵死了。”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汛期结束后,圩区全长2.6公里的大中沟和沿村村通水泥路的山河沟除杂清淤工程将全面开工,困扰双井村多年的排涝难题将得到解决。

“清淤后下雨不怕淹了,给鱼塘换水,水质也能得到改善,我养蟹的信心更足了。”司绍金笑呵呵地说,“今后这日子,更有盼头了!”

阡陌变坦途脱贫有“出路”

地处“华东铸造之乡”的林头镇,双井并不缺少发展机遇。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旺了林头的“铸造之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镇上的铸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然而,升腾的炉火,并没有带旺苦盼致富的双井。为啥?没路!

距镇上6.5公里,与隔清溪河相望的巢湖市也仅仅相隔8公里,地图上的双井并不偏,可交通却十分不便,过去只有一条两米多宽、坑洼不平的大埂与外界相连。村民出行不便不说,就连老司机都不敢把车开进来。

“铸造企业基本都沿着路建,方便运输,没有路,谁愿意把企业开进村里?”唐先林说,就连村里人办的铸造企业,也都把厂子建在村外面。

严重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像一根无形的绳,死死地缚住了双井村发展的脚步。

“要出路,先修路!”唐先林说,近年来,伴随着扶贫开发、“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里的道路建设可谓“一年一个样”。

2012年底,清溪河河埂水泥路建成通车,进出双井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2014年至2015年,村里利用4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了司疃村至张疃小学的1.2公里水泥路,娃娃们上学再不用走烂路;新修的村内道路串起6个自然村,3米宽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

下个月即将动工的扶贫工程——蔡山村至张清路水泥路项目,则更让乡亲们满怀期盼。“这条路全长1公里,路面宽3.5米,接入村外主干道张清路,今后将成为出入村子的主干道,村民去清溪、林头会非常方便。”在蔡山村头,司有林指着眼前泥泞的土路告诉记者。

道路越修越宽,双井村脱贫的底气也越来越足。这不,村里正打算向镇里提出,把60亩的高铁线夹心地块交给村子自己管理。“运输问题解决后,我们打算引进些苗木花卉企业,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唐先林说,“有了路,脱贫就有了希望!”

老棉农摘“穷帽”

司疃村68岁的贫困户司宗前,今年更忙了。5月26日,天刚蒙蒙亮,司宗前就挑着箩筐,来到今年刚流转过来的棉花田里忙活起来,他必须在天黑前把棉花苗全部栽到田里。

一趟得挑100多斤的苗、一块田得挑上七八趟,这对年轻人来说都非易事,可司宗前却干得十分起劲。“老伴有病在身,多种点棉花,收入就会多一些。”

育苗地离棉花田并不远,但几趟挑下来,司宗前身上的衣服就已全部湿透,“听说周末有雨,这苗趁现在移栽下去,成活率较高,还省了浇一遍水;自己勤快点,就能过好日子。”

“过上好日子”,一直是司宗前的希望。老伴常年患病在身、不能干重活,每年看病的费用都不低,除了种地、偶尔打点小零工,司宗前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正当这个家庭对生活一筹莫展之际,村里帮助司宗前把棉花田由几分增加到2亩,以增加其收入来源。“看病能报一些,自己再多挣点,心里就踏实多了。”

“司宗前勤快、肯干,能吃苦,我们也是尽力帮扶。”站在棉花田田埂上,司有林特别提到了双井村的分类扶贫机制。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且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村里集中力量优先扶持,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救济体系。

“精准扶贫,对象要准、对策也要准。”司有林说,目前全村5户一般贫困户已分类型确定了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尽早脱贫。

不管是75岁的司绍金,还是68岁的司宗前,在这个以司姓为主的古老村落里,“老司”们见证了这座村庄的岁月变迁。进入新的一年,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他们的生活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家家户户有盼头,穷村也要变模样。翻开双井村的扶贫项目书,一个个旨在“拔穷根”、“摘穷帽”的扶贫项目映入记者眼帘:村级光伏电站年底前建成,每年可给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含帮“信福小屋”项目助农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文化活动广场,让村庄面貌靓起来……

春末夏初,一颗颗精准扶贫的“种子”在双井破土出芽;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新闻推荐

含山一男子持虚假住院资料骗取医保款12万余元

本报消息记者苏自山通讯员黄宁报道 马某伪造住院病历,骗取含山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的医保资金12万余元。近日,马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含山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n...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