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太湖村精准扶贫有了“私人定制”

皖江晚报 2016-06-08 02:34 大字

卫时敏在给“鸡宝宝”们喂食。

◆文图/本报记者业德静程亮

30多岁的贫困户,外出务工,背井离乡,上不能照顾父母,下不能教育子女,把他们安排在村委会工作,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60多岁的贫困户,只要干劲足,能吃苦,又有一定的养殖经验,镇里提供“帮扶套餐”,养羊、养鸡、养猪任你选。

70多岁的贫困户,年老多病,无劳动能力,低保政策兜底,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聘请为村保洁员,每月领工资。

……

世上没有哪种扶贫政策放之五湖四海皆适用,从百度上搜索来的“扶贫锦囊”也会“水土不服”。

44户贫困户怎么扶持、如何脱贫?

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私人定制”走起。

1

卫时敏是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卫村村民,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5月31日,记者在老卫家看到,屋外杂草丛生,屋里杂乱无章,破旧的瓦房连个像样的窗户都没有,跟左邻右舍新建的楼房形成鲜明的对比。“逢年过节,只要有单位来慰问,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老卫家,其他村民也没有意见。”太湖村党总支书记谢大勇说道。

卫时敏快60岁了,年轻时帮别人打稻谷,右胳膊不小心搅到打稻机里,没能保住,截肢了。妻子有智力障碍,无劳动能力。

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老卫也试图改变现状,增加收入。20多年前,老卫曾养过鸡,后因资金链断了,没钱买鸡苗和饲料,只好作罢。这些年,靠着和老伴每月近800元的低保,日子也就这样紧巴巴地过着。

眼看周边村民个个发家致富,老卫有些坐不住了,常寻思着如何才能摘掉“穷帽子”。老卫家养了5只老母鸡,4天能下10个蛋,经常有村民到他家来买土鸡蛋,1.2元一个,不还价,有多少要多少。“我要是养了3000多只鸡,光卖土鸡蛋这笔收入就相当可观。”老卫时常在心里盘算着。可是,资金哪里来?鸡棚建在哪里?鸡生病了怎么办?每每想到这些,老卫又打起了退堂鼓。

年初,村干部来到老卫家摸底,给他带来了“帮扶套餐”,养羊、养鸡、养猪任他选。心里有愿望,上面有政策,一拍即合。养羊、养猪,投入大见效慢,综合考虑,老卫选择了养鸡,四个月后鸡就能下蛋。“年轻时没干成的事,年老来实现。”老卫说。

没钱买鸡苗,镇里安排了3000元产业扶持资金;鸡没地方养,村里的后山有的是林地;养鸡经验不足,养了一辈子鸡的堂哥亲自来指导;鸡生病了,畜牧站的工作人员来诊断。

后顾之忧没有了,老卫说干就干。一个星期前,他买来了330只鸡苗、购了十几包饲料,前前后后总共花了2700多元。

5月31日中午,布满黑云的天空忽然落下了雨点,正在外面办事的老卫急匆匆地往家赶,放心不下刚买来的“鸡宝宝”。

回到家中,老伴已经准备好了午餐,虽然饥肠辘辘,可是老卫哪有心思吃饭,急忙来到小院子里,把“鸡宝宝”们往屋里赶,防止它们淋雨受凉生病。把“鸡宝宝”们安顿好了,他才松了一口气,随便扒两口已经冰冷的饭菜。

家里添了这么多新成员,老卫把心思全部用在了它们身上。早晨起来,老卫第一件事就是伺候这些“宝贝疙瘩”,配食、喂水、添食……每天两次,不敢怠慢。看着这些鲜活的小生灵,老卫心里乐滋滋的。

“四个月就能下蛋了,到时候把它们放到后山的林地里,搭钢构棚子,拉铁丝网,争取明年扩大规模,养到3000只鸡。资金不足,镇里的帮扶干部帮我争取扶贫资金。等鸡蛋卖出了钱,就把30多年前建的房子翻新一下。”对于摘掉穷帽,摆脱贫困,老卫信心满满。

2

十几天前,铜闸镇太湖村刘井村村民刘华东还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如今,他的身份变了,成了太湖村后备干部。这一角色的改变,得益于太湖村党总支书记谢大勇的帮助。

刘华东今年34岁,这几年,他家连续遭到了挫折。2014年底,父亲刘义刚骑着三轮电瓶车停在路边,被后面驶来的渣土车撞到了,伤到左下肢,被迫截肢,丧失了劳动能力。

住院期间,一家人花光了跟亲戚借来的16万元。而撞人的渣土车属于“三无”车辆,肇事者家境贫寒,只拿出了3万元。就这样,刘华东一家一下子陷入困境。

刘华东2001年当兵,在部队入了党,2006年退伍后,跟亲戚到天津搞装修。头几年当学徒,刘华东没挣到什么钱,妻子就开始闹腾,没多久离婚了,儿子判给了他。

上有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需要赡养,下有嗷嗷待哺的儿子需要照顾,两头不能照应,这让外出务工,背井离乡的刘华东一筹莫展。

“精准扶贫,因人施策”。村支书谢大勇逐户走访摸底时就想,刘华东当过兵,是党员,小伙子精明能干,条件也不错,村两委也缺人,何不把他叫回来,作为村后备干部培养。

于是,谢大勇就跟刘华东的父亲刘义刚商量此事。后来,刘义刚向儿子说明了情况,刘华东也愿意回来试试。谢大勇把刘华东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指导他学习规章制度,熟悉业务流程。

5月31日,记者在太湖村秸秆禁烧工作站见到刘华东时,他刚从田里巡查回来。自从5月19日秸秆禁烧工作启动以来,他主动请缨,每天前去秸秆禁烧工作站报道,去田间地头巡查。

“每天早上8点来报道,晚上10点巡查结束,每半个小时巡查一次。”刘华东说。

“虽然在村里上班的收入没有打工收入高,但在家门口工作,一能照顾父亲,二能呵护儿子,心里踏实多了,等以后转正了肯定会好点。”刘华东对谢大勇的安排比较满意。

再苦再累,日子总要一天天地过。刘华东表示:“等稳定下来后,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脱贫产业,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多挣钱,争取把家里欠下的债全部还掉。”

3

“当村里的保洁员,见到垃圾就打扫、收集起来,放到垃圾收集点,活不重,既能锻炼身体,又有工资拿。”自从2014年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铜闸镇太湖村汪卫村的低保户马金兴逢人便高兴地说道。

马金兴今年74岁,是村里的低保户,主要负责汪卫村1公里长水泥路的清扫和村庄保洁。“现在村子大变样了,乱扔乱倒的少了,自己干着也有劲。”马金兴说。

低保户家庭生活困难,而马金兴老两口年事已高,老年人常有的疾病他们都有。产业扶持不现实,岗位扶持干不了,针对这一户的情况,太湖村两委找准症结“拔穷根”,聘请马金兴为村保洁员,既能解决他的实际生活问题,又能解决农村卫生保洁问题。

“除了低保外,干保洁每月还能领到150元,自家种点蔬菜,生活足够了。”马金兴说。在太湖村,像马金兴这样的保洁员还有15位。平时不仅有事可做,更多了一份经济收入,生活上有了保障,可谓两全其美。

相比马金兴,五保户张先宏的日子要艰难一些,因为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张先宏今年64岁,独自生活,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没有住所,只好在侄子家的楼道里安了一张床。有人提议把张先宏送到敬老院去,但两个侄子觉得脸上挂不住,但也无经济能力给叔叔搭建新房。

根据他家情况,村干部给张先宏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今年5月初,新房破土动工,5月底,两间40平方米的小屋建成,总共花了3万元。

“镇里拿钱为我购买了煤气灶、床、电风扇等生活用品,用不了几天,我就可以搬进去住了。”张先宏做梦也没有想到,年老了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房。

“困难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困难户缺什么,就购买什么。”含山县铜闸镇人大副主席韩朝东说,精准扶贫必须一家一户因贫施策,从“千篇一律”向“私人定制”转变。争取2016年底,太湖村基本脱贫,确保2016年底,铜闸镇所有贫困户按现行贫困标准全部脱贫,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新闻推荐

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甩“穷帽”

宣俭福下地笼捕小龙虾 2014年、2015年,宣俭福养殖小龙虾几乎没挣到钱,但他没有放弃。2016年5月份,宣俭福靠卖小龙...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